趙佶登基後的十餘年間,童貫除了監軍出征,就是給皇帝做監工蓋房子。‘監軍’與‘監工’的活計做的久了難免讓他心生煩燥。畢竟他是六十多歲的人了,眼見得到了怡養天年的年紀,他心中卻仍是“老驥伏櫪,志存千里。”渴望做番大事業。不想名垂青史的太監不是好太監!
童貫要努力證明自己,不是隻揀軟柿子捏的人!英雄寂寞之餘,他竟生出了越級挑戰重量級對手的想法!——這是對手就是北朝的契丹族所建的大遼國。宋朝爲後人詬病的重要原因就是未能一統華夏,宋其實真正控制的地方只是中原農耕區罷了。與宋並存的政權北方有遼、西北有西夏,嚴格地講,這是一個三國鼎立的時代。
童貫生擒了方臘班師回京,氣還沒有喘勻,徽宗又傳旨命他率軍北伐收復燕雲漢家故土。童公公有太多的理由傲嬌——以一介刑餘之人掌兵近二十年,終成軍界一哥,確是前無古太監,後無來公公。老眼昏花的歡喜冤家蔡京也已經卸任回家哄孫子了,他沒有兒孫,也就少了這些煩瑣家務的拖累。
古語云:不肖在位,國受其害。君用佞人,必受其殃。老話講的着實在理!趙佶決定恢復漢家山河,是基於國恨家仇,童貫想要出使,也是一心報效國家。蔡京反對童貫出使,也是從國家尊嚴出發的。
小編:君臣三人都有理,那麼請問誰錯了?
童貫一行人歷經千辛萬苦,終於見到了遼主天祚帝。遼國與宋國雙方自罷兵言和以來,雙方使介不絕於途,兩國的友好交往日漸頻繁。得知宋廷派了賀生辰使來朝,天祚帝也不敢託大,於是親自接見賜筵。爲示隆重,文武百官也一同作陪。正使並不爲遼人所熟知,他們感興趣的人正是副使童貫。遼人見過太監雖多,卻從沒有見過長鬍子的太監!
好奇心會害死貓,當然也會害死人!童貫在遼國已是一個傳奇人物,這時候的遼人,骨子中仍具有本民族的直率與天真。宴席間見到了童貫,顯然是顛覆了他們腦海中對太監一詞的定義。童貫雖說已是古稀之年,卻精神矍鑠,更兼頷下微須盡白,坐在殿中談笑自若,哪裏有一絲太監的模樣?
遼臣如果只是心中想想,面上不要帶出來揶揄之色尚可,只是這幫遼人數杯烈酒入肚,頓時拿捏不住。交頭接耳的人有,更有的人放肆地望了童貫大人指指戳戳。指指戳戳亦不爲過,只是臉上更不應該帶出曖昧的神情。童貫雖然是個太監,但他畢竟是代表了一個大國,且是出於睦鄰友好不遠千里而至。遼朝衆臣如此行爲,確實是有失外交禮儀!
童貫和蔡京一樣聽慣了奉承與恭維,見慣了讒佞與討好。這時被遼朝臣子的無禮激的怒火上撞,憤然中途退場。
臣子們可以無知地嘲笑宋使,天祚卻十分清楚童貫的份量。遼內部民變蜂起,女真人開始公然向中央政府叫板。非常時期得罪徽宗身邊的紅人,其禍非小。他急忙亡羊補牢,爲童貫等人送上千年人蔘、珍貴貂皮...
不等方臘勞神費力打“罐子”,童貫主動打上門了。好漢不喫眼前虧,好太監卻是什麼虧也不會喫!童貫並非孤身犯險,而是帶領了十餘萬精兵強將。這些兵將絕非地方廂兵可比,乃是西北地區與西夏人交鋒多年的百戰精兵,屬於久經沙場的國軍精銳之師。手下另一支精銳武裝是宋江率領的梁山好漢!
童貫帶了這樣多的小弟打上門來,並不是來和方臘奪武林盟主之位的!這些精兵悍將是爲了光復燕雲之地準備的“小李飛刀”!不巧的是,這把打造了十數年之久的利器,還沒與契丹人在戰場上揚名立萬,就投入到了國內戡亂的戰事之中了。攘外必先安內——想要收復燕雲故土,必須要平定方臘!
童貫本是打算借了出使的機會,親自到遼國瞭解山川地理形勢,以利將來用兵。哪知道羊肉沒有喫到口中,卻空惹得一身羶氣。雖說天祚帝沒少送他重禮,可是心中的鬱悶仍是揮之不去。好在回國走到盧溝橋,終於有所收穫:就在童貫想要睡覺時候,有人來送枕頭——“滅遼之策,需與童大人面議”。童貫一聽眼睛一亮,睡意頓消。
參考資料:《宋史》《水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