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场早早排进上海交响乐团2019-20音乐季“上交之星”系列的音乐会,在疫情之下转为线上直播,成为上海交响在“线”场系列音乐会的第五场演出。”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坦言,乐迷渴望现场聆听音乐会的迫切心情,他们感同身受,也正因此,才有了这次的会员“探班”活动,“经过谨慎考虑和周全安排,在确保疫情防控安全的大前提下,有二十位乐迷走进我们这个平时可容纳四百座的演艺厅,如愿以偿。

5月8日19点,20名通过预约的观众陆续走进音乐厅。

前台测温、登记个人详细信息、出示随申码,他们由工作人员分三批带入场内,在场务人员的引导下,分散落座于拥有400席位的演奏厅里。

今天,上海宣布了自5月9日零时起,本市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由二级响应调整为三级响应。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也迎来了疫情之后的首批观众。

“真的是期待已久,”乐迷郑榕难掩兴奋,“虽然这段时间,也听过线上音乐会,但现场演出的体验感,无可替代。”

观众:踏进久违的音乐厅,感觉很微妙

19:30,上海交响乐团大提琴演奏家陈少俊拉响了第一个音符。这场早早排进上海交响乐团2019-20音乐季“上交之星”系列的音乐会,在疫情之下转为线上直播,成为上海交响在“线”场系列音乐会的第五场演出。

而随着直播镜头前的主角——上海交响室内乐组合“东海岸四重奏”的渐入佳境,乐迷们期盼已久的音乐季,也迎来了“解冻”。

在阔别“馄饨皮”近四个月后,再次坐到久违的观众席中,虽然相隔数米之远入坐,并且戴着口罩,但仍能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出惬意与喜悦。

对于郑榕而言,上一次在剧场观看演出的记忆,还停留在去年12月15日。因此,在收到活动招募讯息后,他第一时间就“秒杀”了名额,“等我报完再点进去看时,已经名额满了。”

原本一年至少要观看50-60场演出的他,在刚刚踏进上交音乐厅的瞬间,有一种很微妙的感觉,“本来,我以为那么久不进剧场,我会很难受。但在家里待久了,居然也有点习惯了。直到今天重新踏进剧场,期待已久的兴奋和难以言喻的激动,都回来了。”

在他看来,只有现场聆听,才能感受音乐带给感官的刺激,“有一种奇妙的身体共振,甚至皮肤汗毛颤栗的感觉。”

未来,当剧场全面开放,会第一时间走进剧场吗?他毫不犹豫地点头:“听音乐会,已经成为我生活的必需品。更何况,上海让我很有安全感。”

像郑榕这样的铁杆粉丝,不在少数。

“每次发布演出取消的消息,总会收到许多留言,询问什么时候才能再来听音乐会。”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坦言,乐迷渴望现场聆听音乐会的迫切心情,他们感同身受,也正因此,才有了这次的会员“探班”活动,“经过谨慎考虑和周全安排,在确保疫情防控安全的大前提下,有二十位乐迷走进我们这个平时可容纳四百座的演艺厅,如愿以偿。”

乐手:从曲目到妆容,精心准备

自3月14日上线以来,在“线”场系列音乐会至今已推出四场不同主题的演出,精巧的曲目安排、轻松幽默的互动,吸引了不同年龄和文化背景的观众。

“东海岸四重奏”室内乐组合更在4月22日的直播中,吸引了170余万观众在线观看,让常见于“小场子”的室内乐演出在线上俘获众多粉丝。

今晚的演出是“东海岸四重奏”第二次担任“主播”,除了从容,更有满心欢喜。“一开始,演出结束后台下没有掌声,还有些不太习惯。但现在,我觉得通过这样的形式让更多观众了解古典乐,也很好。”中提琴代理首席巴桐说。

此番,他们带来了俄国作曲家格拉祖诺夫《为弦乐四重奏而作的五首新事曲》选段和贝多芬《f小调第十一弦乐四重奏》。

巴桐透露,第二首曲目是他们为了线上音乐会特别调整的,“一方面,我们希望选择更轻松的曲目来照顾镜头前更多的普通观众;另一方面,这两首曲目的总时长相对紧凑,也更适合直播的形式。”

为了今天的直播,她化了比以往演出更精致的妆容,“听说直播镜头,能放大你每一个毛孔和面部表情,所以还是要准备得更充分一点”,她笑着说。

除了今晚的室内乐演出,5月份还将有两场在“线”场系列直播音乐会。5月22日,大提琴首席黄北星、长笛首席胡喆和小提琴苏婷等三位演奏家将继续上海交响音乐季之旅,带来海顿的四首《伦敦》三重奏。

5月23日,张洁敏指挥上海交响弦乐声部回到主厅舞台,奉上巴伯《柔板》、巴托克《为弦乐、打击乐和钢片琴所作的音乐》、皮亚佐拉《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等三部弦乐作品,将轻曼如舞,丝缕蜿蜒的弦乐特点在这个久别的舞台上悉数呈现。

来源:周到上海作者:殷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