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場早早排進上海交響樂團2019-20音樂季“上交之星”系列的音樂會,在疫情之下轉爲線上直播,成爲上海交響在“線”場系列音樂會的第五場演出。”上海交響樂團團長周平坦言,樂迷渴望現場聆聽音樂會的迫切心情,他們感同身受,也正因此,纔有了這次的會員“探班”活動,“經過謹慎考慮和周全安排,在確保疫情防控安全的大前提下,有二十位樂迷走進我們這個平時可容納四百座的演藝廳,如願以償。

5月8日19點,20名通過預約的觀衆陸續走進音樂廳。

前臺測溫、登記個人詳細信息、出示隨申碼,他們由工作人員分三批帶入場內,在場務人員的引導下,分散落座於擁有400席位的演奏廳裏。

今天,上海宣佈了自5月9日零時起,本市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級別由二級響應調整爲三級響應。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也迎來了疫情之後的首批觀衆。

“真的是期待已久,”樂迷鄭榕難掩興奮,“雖然這段時間,也聽過線上音樂會,但現場演出的體驗感,無可替代。”

觀衆:踏進久違的音樂廳,感覺很微妙

19:30,上海交響樂團大提琴演奏家陳少俊拉響了第一個音符。這場早早排進上海交響樂團2019-20音樂季“上交之星”系列的音樂會,在疫情之下轉爲線上直播,成爲上海交響在“線”場系列音樂會的第五場演出。

而隨着直播鏡頭前的主角——上海交響室內樂組合“東海岸四重奏”的漸入佳境,樂迷們期盼已久的音樂季,也迎來了“解凍”。

在闊別“餛飩皮”近四個月後,再次坐到久違的觀衆席中,雖然相隔數米之遠入坐,並且戴着口罩,但仍能從他們的眼神裏看出愜意與喜悅。

對於鄭榕而言,上一次在劇場觀看演出的記憶,還停留在去年12月15日。因此,在收到活動招募訊息後,他第一時間就“秒殺”了名額,“等我報完再點進去看時,已經名額滿了。”

原本一年至少要觀看50-60場演出的他,在剛剛踏進上交音樂廳的瞬間,有一種很微妙的感覺,“本來,我以爲那麼久不進劇場,我會很難受。但在家裏待久了,居然也有點習慣了。直到今天重新踏進劇場,期待已久的興奮和難以言喻的激動,都回來了。”

在他看來,只有現場聆聽,才能感受音樂帶給感官的刺激,“有一種奇妙的身體共振,甚至皮膚汗毛顫慄的感覺。”

未來,當劇場全面開放,會第一時間走進劇場嗎?他毫不猶豫地點頭:“聽音樂會,已經成爲我生活的必需品。更何況,上海讓我很有安全感。”

像鄭榕這樣的鐵桿粉絲,不在少數。

“每次發佈演出取消的消息,總會收到許多留言,詢問什麼時候才能再來聽音樂會。”上海交響樂團團長周平坦言,樂迷渴望現場聆聽音樂會的迫切心情,他們感同身受,也正因此,纔有了這次的會員“探班”活動,“經過謹慎考慮和周全安排,在確保疫情防控安全的大前提下,有二十位樂迷走進我們這個平時可容納四百座的演藝廳,如願以償。”

樂手:從曲目到妝容,精心準備

自3月14日上線以來,在“線”場系列音樂會至今已推出四場不同主題的演出,精巧的曲目安排、輕鬆幽默的互動,吸引了不同年齡和文化背景的觀衆。

“東海岸四重奏”室內樂組合更在4月22日的直播中,吸引了170餘萬觀衆在線觀看,讓常見於“小場子”的室內樂演出在線上俘獲衆多粉絲。

今晚的演出是“東海岸四重奏”第二次擔任“主播”,除了從容,更有滿心歡喜。“一開始,演出結束後臺下沒有掌聲,還有些不太習慣。但現在,我覺得通過這樣的形式讓更多觀衆瞭解古典樂,也很好。”中提琴代理首席巴桐說。

此番,他們帶來了俄國作曲家格拉祖諾夫《爲絃樂四重奏而作的五首新事曲》選段和貝多芬《f小調第十一弦樂四重奏》。

巴桐透露,第二首曲目是他們爲了線上音樂會特別調整的,“一方面,我們希望選擇更輕鬆的曲目來照顧鏡頭前更多的普通觀衆;另一方面,這兩首曲目的總時長相對緊湊,也更適合直播的形式。”

爲了今天的直播,她化了比以往演出更精緻的妝容,“聽說直播鏡頭,能放大你每一個毛孔和麪部表情,所以還是要準備得更充分一點”,她笑着說。

除了今晚的室內樂演出,5月份還將有兩場在“線”場系列直播音樂會。5月22日,大提琴首席黃北星、長笛首席胡喆和小提琴蘇婷等三位演奏家將繼續上海交響音樂季之旅,帶來海頓的四首《倫敦》三重奏。

5月23日,張潔敏指揮上海交響絃樂聲部回到主廳舞臺,奉上巴伯《柔板》、巴托克《爲絃樂、打擊樂和鋼片琴所作的音樂》、皮亞佐拉《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四季》等三部絃樂作品,將輕曼如舞,絲縷蜿蜒的絃樂特點在這個久別的舞臺上悉數呈現。

來源:周到上海作者:殷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