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也不难想象,面对堆积如山的货物在此“倒手”,古代新疆人饱览了商品大买卖的盛景,耳濡目染,金钱诱惑,眼花缭乱,怎能不让商心萌动、跃跃欲试呢。后来,当洋洋得意的阿拉伯人自以为拥有无法超越的生意经时,才发现中国新疆的维吾尔族人和他们齐头并进,且大有超越之势了。

一般来说,巴扎分为小巴扎和大巴扎。小巴扎指的是乡镇上的集贸市场,大巴扎可以互通疆内外,甚至国外,大的说就是贸易市场啦。

在新疆和中亚地区,多数“巴扎”(集贸市场)是有些年头的。据波斯史料记载,粟特人(中亚古代民族)五岁学算术,七岁学手艺,家家户户差不多都有生意人。他们是这片土地的最初主人。在唐代,从地中海到京师长安,沿途的“巴扎”几乎都被粟特人垄断着。守着一条“黄金大道”(丝绸之路),人家当然会挣得盆满钵满。故此,粟特人有“东方的腓尼基人”之称。换了现在的说法,人家就是走南闯北的浙商啊!

大约从那个时期起,新疆人受到粟特人的熏染,商气日渐浓重起来。绵延七千多公里的古丝绸之路的兴起,像一剂催化剂,把地处丝路要冲的新疆各地变成著名的“国际商埠”,成为东西方货物交汇最佳的中转枢纽。

丝绸之路东接玉门、敦煌,西达月氏、大宛(今吉尔吉斯斯坦),北连乌孙(今伊犁河谷)、康居(今哈萨克斯坦),南通罽宾(今克什米尔)、印度,这样绝好的区位,全世界也找不出第二处来。南疆地区占尽地理优势,它西倚葱岭东向沙漠。西去的商队,饱尝戈壁风沙之苦后,将在这里喘息休整,做好攀越冰达坂的准备;东往的商贾,从雪岭上下来,在此稍定惊魂,便筹计穿越千里戈壁之行。

也不难想象,面对堆积如山的货物在此“倒手”,古代新疆人饱览了商品大买卖的盛景,耳濡目染,金钱诱惑,眼花缭乱,怎能不让商心萌动、跃跃欲试呢?而那些粟特商人、波斯商人、东罗马商人,自然就成了维吾尔族人经商的“传教士”。别小看了那些膀阔腰圆、满脸胡须的“胡商”,他们除囊中丰盈外,还善言巧辩,聪明绝顶。他们深深的眼窝里,滴溜溜转动的眼珠子,透着商人的聪颖和机智。

他们将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等货物运到西方,令西方人叹为观止,赞声不绝。西方贵族视中国的“赛尼斯”(丝绸)为荣耀时髦之物,“胡商”利用这虚荣的心理,大发其财。一匹丝绸一旦转运到罗马市场,剪成零头高价出售。算下来,一两丝绸值一两黄金,一匹就值几公斤黄金,这又是何等巨利的买卖!

西亚“胡商”的高超技艺,维吾尔族人瞧在眼里,热在心头。于是,南疆人的劳作观念开始发生了改变,他们也开始在“玩儿”中求生存。地处荒凉大漠的新疆人,自古以放牧为生。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难的生存条件,使他们从小铸就了铁骨般的躯体和意志。丝绸之路的开拓,犹如一条金光灿灿的大道,给这些孤陋寡闻,清贫如洗的“土著”牧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好运气。

维吾尔族的这一历史变化,改变了原来单一的畜牧经济,转而从事农业和工商活动。很快,他们成了漫漫丝路上最活跃的商人。他们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由牛、马、驼、驴驮运的木制大轱辘车队。他们不仅按时向中原朝廷进贡,而且载着一批一批货物,向北宋的汴京和辽朝的上京走去,朝中亚细亚走去。他们用一句“萨拉姆空”(祝福语),博得欢心和信赖,畅通无阻。

古代维吾尔族人在向东和向西的贸易中,得到了巨大的利益。从此,经商人数激增,经商技艺日臻娴熟,外部世界不得不对新疆人刮目相看了。后来,当洋洋得意的阿拉伯人自以为拥有无法超越的生意经时,才发现中国新疆的维吾尔族人和他们齐头并进,且大有超越之势了。

如今,巴扎的商品琳琅满目,交易也形式多样,不仅体现了社会和时代的进步,还标志着改革开放在新疆的巨大发展和变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