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萊蕪市寄母山林場護林員徐衍德的手機如期收到了工資到賬提示。“除去五險一金,10月份到手工資有4847.59元。快退休了,真沒想到在林場還能捧上‘金飯碗’。”徐衍德說。

1986年,徐衍德以合同制的身份來到寄母山林場,當上了伐木工。當時國有林場爲差額撥款事業單位,投入嚴重不足,伐木工一年的收入只有1000元。而麪粉50塊錢一袋,伐木工的溫飽都成了問題,有一半以上的伐木工離開林場另謀出路。

上有老下有小的徐衍德,日子是喫了上頓沒下頓,玉米糊糊成了主食。“走在路上,老百姓都嫌林場窮,伐木工穿的褲子沒有一條是不帶補丁的。”最終熬不住苦日子的妻子,不顧徐衍德苦苦挽留,撇下3歲的兒子,離開了這個家。

2000年以來,我國開始實施以生態建設爲主的林業發展戰略,採取禁伐限伐政策。樹不讓砍了,伐木工變成了護林員,徐衍德如釋重負,“樹是老輩栽下的,能多種點地就不多砍一棵樹。”隨着國家生態效益補償金的發放,徐衍德的工資開始逐年增加。

徐衍德的生活有了起色,林場的發展也有了好轉。林場設備更新換代,職工也達到70餘人,並開始積極造林。歷經多年培育,林場森林覆蓋率達93%以上,擁有大小山頭80餘座,涵養了喬店水庫、楊家橫水庫等重要水源地,並申報成爲國家級森林公園,包含30餘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發展旅遊經濟,每年接待遊客數萬人次,帶動了周邊30餘個村的發展。

隨着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2015年,我國全面啓動國有林場改革。來年,寄母山林場被定性爲公益一類事業單位,納入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管理,隨後,林場也有了上級下撥的辦公經費。

林場工作30年的徐衍德第一次領到了全額工資,再婚妻子也在林場找到了一份工作,有了穩定收入,不久前,徐衍德還在城裏貸款爲兒子買了房。有了經費保障的林場也抓緊補充設備,投資20多萬元購買了40餘部進口滅火機,並新建了瞭望哨和消防樓。

“32年來,我從砍樹人變成了護樹人。我的工作也從之前的林木採伐爲主,向生態保護建設轉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守護好這片綠水青山,終於等來了自己的‘金山銀山’。”徐衍德滿臉喜悅。

徐衍德的變化,正是我國數十萬名林業職工經歷的縮影。目前中國共有4800餘個國有林場,囊括中國1/6的森林面積,佔中國國土面積的1/20,數十萬名林業職工在林場工作。發生在這個領域的“綠色變革”意義重大。

更多林業故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