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11月3日,《左持螯,右持杯——蟹饌與漆藝的對話》在三聯韜奮書店三里屯店舉辦了新書發佈會。該書的主創人員,美食家戴愛羣、漆器創作者範星閃、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周劍石、烹飪大師張少剛,來到發佈會現場,與讀者暢聊美食與美器的話題。

以下文字來自現場速記,經編輯整理。分成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蟹饌,由美食家戴愛羣和烹飪大師張少剛講述這本書的創作緣起,對一些菜品的不同見解;第二個部分是漆藝。雖然現在的漆藝主要在日本,但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周劍石所說,中國纔是漆藝的發源地。本書漆器創作者範星閃女士分享了每一道漆器作品的創作過程,讓讀者瞭解這門傳統手工藝,其蘊藏的中國傳統審美更是激發了讀者的共鳴。

*文章轉載自三聯合衆(id:sdxhezhong)

喫蟹的想象力

《左持螯,右持杯》新書見面會

嘉賓:

戴愛羣(美食家)

張少剛(烹飪大師)

周劍石(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範星閃(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漆藝創作者)

主持人:珊妮兒(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美食節目主持人)

蟹饌

戴愛羣:大家知道,中國人特別喜歡喫螃蟹,在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尤其是秋天這個季節,講究喫蘇州陽澄湖的大閘蟹。我也嘗試過別的廚師和餐飲企業設計的蟹宴,總覺得什麼地方不夠到位。每年秋天我和少剛都去蘇州陽澄湖找好的、正宗的蟹品嚐,甚至包括太湖的湖蟹,長江的江蟹,我就想是否運到北京來做點好玩的事。

有人說螃蟹的顏色單調,剝出來就幾個顏色,器皿要想辦法。我們現在中餐一說包裝,就去找高端的日餐或西餐容器,就是廣州骨質瓷,唐山也有大白盤子。我對大白盤子深惡痛絕,也不能爲一桌菜燒一窯瓷器。景德鎮高端的瓷器40多道工序,我不可能跟這40道工序挨個交流,而漆器只要找到一位就可以了。我找到了周老師(周劍石)。我和周老師有共識,即怎麼讓漆藝回到現在。考古發現,漆器的使用有7000多年的歷史。書裏的作品很多都用了蒔繪工藝,這個工藝日本人也承認是唐代傳過去的,第一件是唐代大刀的刀鞘,是一件兵器。肯定不是要珍而重之藏在恆溫恆溼的地方。韓國、日本民用的漆器還是比較多的。

蟹宴有一個特點,一年只做一回,公蟹最肥的時間只有一個月,我們要求更高,就是11月20日以後,公蟹纔有膏,蟹要分檔取料,分別剝出來,跟蟹粉不是一回事,一年就折騰一個月,具體的讓少剛講。

我們的突破是先有菜後有器皿。爲一個系列的菜品專門打造設計一套器皿,據我所知,在飲食文化史上是不多見的。

涉及器皿創作的美食家有一位,但不是中國人,是日本人。這位先生生在京都,店開在東京。他就是北大路魯山人,這是他的藝名,此人是日本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美食家。他設計菜品,設計器皿,親自創作器皿,在京都燒窯,甚至男衛生間裏的小便池都是他自己燒的。活到六、七十歲,有一次喫了變質的肝,食物中毒死了。我給這人做一總結:瓦罐不離井上破,大將難免陣頭亡。死得其所。

我這本書有向這些以美食爲生的前輩致敬的意思,這個路不是我走出來的,只是希望找前輩的足跡,希望我們手裏有一些新的東西。其實我說這套東西有點像時裝,天橋上的時裝秀或者概念車。這個東西跟當下中國人,無論富人還是窮人的現實生活還是有距離的。有讀者朋友說這東西很有意思,咱們看看。我就很滿足了。

張少剛:我是18歲進了老北京泰豐樓。今年48週歲,幹這行30年了。我有幸在很巧合的機會認識了戴先生。當時戴先生考我,你做什麼菜。我說是山東菜。他說你能做油爆肚仁嗎,我說沒問題,這是山東菜非常考究工夫的菜,基本在市面上看不到。後來做了油爆雙脆,增加了雞胗。

通過這個菜跟戴先生結緣。這本書從涼菜到熱菜到主食到甜品,都有螃蟹,但沒有整蟹出現,而是各個部位,蟹鉗、蟹腿、蟹肉、蟹膏、蟹粉。

戴愛羣:蟹要分檔取料,蟹肉、蟹腿、蟹鉗肉和蟹身肉要分開,螃蟹來了要馬上蒸,蒸完了馬上要拆,量非常大,後廚非常辛苦。爲了出這本書拍照,我是自費進了50只螃蟹。

張少剛:開始進了100只蟹,用來拍照,但器皿遲遲出不來,螃蟹已經進來了,做不了,拍不了,結果螃蟹都扔掉了。第二年螃蟹來了,器皿也出來了。而且漆器不是一次性出來,當時我們拍了很多天,李先生(李禕)是我們的攝影師,要求太高了,一兩道菜能拍一天,反反覆覆。

戴愛羣:感謝一下我們的攝影師李褘。他拍攝分成兩個部分,先拍器皿,在棚裏拍;又到少剛的餐廳搭一個棚,拍菜。我記得很清楚,拍了三天,頭兩天我還陪,第三天我熬不住了。

張少剛:很多廚師喜歡拿各種食材放到一起,但沒有說法,沒有道理。戴先生的想法都是有故事的,有來歷的。

一品蟹腐

主持人:這本書裏有一道菜叫蟹釀橙,是宋代的一個特別著名的蟹饌。在復原這道菜的時候兩位有什麼火花擦出來?

戴愛羣:杭州1980年有一個八大樓,恢復過一些宋菜。主要的根據是宋代的菜譜,叫《山家清供》,林洪寫的,裏面記載了蟹釀橙的做法。杭州的做法是把這個做成炒蟹粉,釀在挖空的橙子裏象徵性地蒸一下,我認爲這個方法不對。我認爲就是把肉挖好了,不要炒,應該放進去就是蒸;第二,醋和酒他是放在肉裏,我認爲是放在蒸鍋水裏。古代人的口味比我們清淡,烹飪技法比我們簡單。少剛也不認爲浙江的做法一定就對,他認爲還是要稍微炒一下,但要清淡。炒的過程中他下了工夫,他拿我們剝出螃蟹的下腳料熬蟹油、蟹水,拿這個增加蟹饌的鮮味和香味。把這些東西用到蟹釀橙裏,既不是菜譜裏記載的,也不是杭州的做法,而是他獨創的。

蟹釀橙

張少剛:原材料不能過度加工,否則會破壞原有的味道。拆蟹的過程中有蟹殼,蟹殼加羅勒葉一起熬油,放一點點雞油,一點點豬油,因爲豬油更香,慢慢熬。做蟹粉的時候會用到湯。但是都用雞湯就沒有什麼意思,我們用一點帶蟹味兒的湯。炒制的過程中都用蟹油。蘇幫菜的做法就是,做蝦要用蝦油,做魚要用魚油。咱們做螃蟹就用蟹油,一定非常好喫。我們不是過度加工,不加很多澱粉,醋都很少用,是用鮮檸檬代替。

戴愛羣:做什麼菜用什麼油是宮廷菜的做法。清代的一些資料顯示,皇帝一天要用多少隻豬、羊和雞。10個人也喫不了這麼多東西,其實有一部分拿來熬油,一部分拿來煮湯了。比如做一隻雞,要拿另外幾隻雞做湯來煮這隻雞。

━━━━━

本書一共呈現了15個漆器作品,以黑、硃紅、金爲主要色調,借鑑傳統的器型,圖案元素更加現代,運用了螺鈿、蒔繪、金蒔繪、犀皮、素髹等工藝,既讓人瞭解漆器的相關知識,也展示了漆藝這種傳統工藝的美好。

中國也是漆的國度

主持人:做蟹宴配漆器的想法,靈感來自哪裏?

戴愛羣:首先是我自己一直比較喜歡漆器。這是中國的傳統工藝,有一種難以用語言形容的屬於中國傳統文化特有的魅力。另外,有一個朋友問我蟹宴的色彩怎麼解決?燒一窯瓷器,要求每個色彩都不一樣,成本是沒法覈算的,只有漆藝能達到這個要求。換言之,漆藝相對於普遍使用的陶瓷器來說,創作的自由度更大,更能表現作者的個性、想法、思路,更能襯托菜餚。

周劍石:我們是陶瓷的國度,日本的英文名是漆的國度。其實中國也是漆的國度,我們的漆有8000年的歷史,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有一個跨湖橋遺址,出土了射箭的弓,日本的學者拿了樣本,到日本做各種分析,考證有8000年的歷史了。

戴愛羣:日本沒有原生的漆樹和茶樹,都是中國引種的。

周劍石:母文化在我們這兒。中國漆藝文化的源頭也是兩河流域,黃河和長江。

割漆

主持人:一說漆我們就會想到油漆,就會想到油漆那股味兒。中國漆和工業漆到底有什麼區別?

周劍石:《說文解字》裏面的“漆”字沒有三點水,就是木、人、水,極其象形。漆就是從一種樹上,割一個V型或者柳葉形的口或者牛鼻子型的口收集的汁液,最後氧化成褐色,範星閃同學就是用這樣的材料經過深加工做出了漆器。

主持人:顏色全部是天然的,沒有任何色素?

周劍石:沒有。就跟張老師說不用醋,一定要用檸檬做一樣。天然的漆可以喫,《本草綱目》和《神農本草經》都記載可以入藥。我去割漆樹的時候,只要看流下乳白色的汁液就拿起來喫,要知道那絕對養生。

主持人:什麼味兒?

周劍石:柿子沒熟的時候的澀味。

主持人:這個汁液是怎麼凝固成這種固體的呢?

範星閃:這是跟現在的化學漆不一樣的地方,大漆需要一個蔭房,保持特定的溼度和溫度,溼度在60%~80%是比較好的。

戴愛羣:漆在潮溼的環境容易幹,乾的環境反而不容易幹,還容易出問題。

周劍石:大漆乾的過程是固化結膜的過程,不是風化。

漆的藝

範星閃女士向讀者展示每一件漆器作品的創作過程

主持人:請範老師給我們講一下,您在漆器的設計上有什麼想法,怎麼能最大程度地搭配好美食?

範星閃:主題是螃蟹,我們的主題也儘量跟螃蟹相關,比如水生的植物,有跟螃蟹成熟季節相關的,比如桂花,從這個出發點,從中國的傳統器型上借鑑一些,延展出符合現代審美的器型。

戴愛羣:在傳統的漆器之上,我們又做了一些突破。比如蟹釀橙這道菜,一個剖開的橙子放在什麼器皿裏都不好看,我想起了唐代的盞託,是放茶盞用的,是茶盞託的前身。盞託在唐宋時代是瓷的,我們做了漆的,顏色決定是紅的。我當時還跟星閃提了一個挺刁的要求,我希望每一件器皿至少能展示漆藝的某一種技術或者藝術環節。

周劍石:這也是我特別贊成的一點。就算不懂漆藝的人,拿一書在手多少能起到啓蒙、普及的作用。

素髹蓮花盞託

範星閃:先講盞託吧。書裏寫它的工藝叫素髹,素髹的技法在宋朝比較流行。跟宋朝的審美很有關係。宋朝的定窯都是白色,有花紋,是暗紋。如果顏色只做一種,那對造型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像我們現在說的素顏美女,那就一定要長得美。這個髹就是用刷子刷,所以叫髹漆。

戴愛羣:《髹飾錄》就是講漆藝的工藝。這件東西的胎是橡木的,漆藝一般用軟硬適中的木胎,不容易變形,一般的盤子、碗是用車牀旋出來。這個造型分了三節旋出來,尤其是中間的部分,不是簡單的刀具旋轉就可以解決,還有挖的工藝。

範星閃:對,等於上下兩部分是車出來的,中間部分是挖出來的。

螺鈿玉兔望月梧桐黑漆葫蘆盤 

範星閃:糟香蟹柳鵝肝(這個菜)用了這個葫蘆的造型。

戴愛羣:中國人用葫蘆是取福祿壽諧音,比較吉祥。

範星閃:用了三、四種技法,葉子是漆粉蒔繪,用大漆做了一些顏色,再做成粉末,所有漸變的顏色就是漆粉工藝。

戴愛羣:這個小兔子很可愛,是範老師手工鋸出來,用的是韓國的螺鈿?

範星閃:日本的螺鈿。

戴愛羣:鋸壞了好幾個吧?

範星閃:第一個鋸得很滿意,一不小心碰到地上腿斷了。這個工藝西周就有,唐代是巔峯期,正倉院藏有一些唐代螺鈿鑲嵌漆器,就是這種。

點螺倭角方盛盤

主持人:這個也很漂亮,旁邊的毛刺是什麼?

範星閃:也是螺鈿,跟兔子不一樣,這是薄螺鈿。貝殼裏有珍珠光澤的那一層。

戴愛羣:就是貝殼的內面。

周劍石:喫過鮑魚吧?就是鮑魚殼裏側。

範星閃:這種叫點螺。

戴愛羣:特別細,像眉毛一樣細。

範星閃:做得特別薄,就可以出現五彩的光,從每個角度看顏色都不一樣。

戴愛羣:這是水草,不是寫實的水草,是寫意的水草。

夾紵荸薺湯盅 

主持人:這是一個小碗盅。

範星閃:這跟前面幾個的做法不一樣,前面幾個都是胎漆器,後面會看到設計的圖紙,這是脫胎,等於我們要先用泥做小雕塑,塑成這個型,再用大漆、麻布、漆灰一層層裱出來,打磨,每做一遍都要修形。這個東西還是素髹的工藝,看的時候,就是看這個尖。它是以荸薺爲原型的作品,那個芽的部分還有山峯的感覺。

主持人:特別靈動。

範星閃:這就是脫胎。古代有一些佛教的塑像是用這種工藝做的,細節會比較到位,而且這個東西本身很輕,用麻布和漆灰來裱,再把泥脫出來,清理乾淨,就可以體積很大,又比較輕盈、便於攜帶。

戴愛羣:簡單來說,在這之前大家看到的漆器裏面是有木質的胎,但這個胎是空的,所以輕。而且用脫胎的技法,便於表現一些不規則的線條,比如人的臉。沒有3D之前沒辦法弄,用機器弄不了,脫胎就可以。鑑真像就是用這個工藝做的,而且這個工藝就是鑑真傳到日本的,在此之前日本沒有夾紵工藝的佛像。自從鑑真東渡到了日本,日本纔有這個工藝。福建地區有些人用這個工藝做酒具。

周劍石:對。我做的大型作品也是這樣,現在叫脫胎,古代叫夾紵,所謂的夾就是一層兩層三層、一層層夾的意思,紵就是苧麻。

戴愛羣:就是苧麻做的布。

貼金夾紵蓮蓬湯盅 

範星閃:這也是脫胎,跟之前的做法不一樣。您說像蓮蓬,還真是照着蓮蓬的樣子。

戴愛羣:星閃買了一堆蓮蓬。

範星閃:我去荷花池裏找了八個最美的,用來翻石膏模,留了品相最好的一個。

戴愛羣:中間還有很多品相不好的,最後留了這一個。裱了多少層麻布?

範星閃:這一件是四層。

周劍石:大多數都是四層。

戴愛羣:這個東西最難的地方是因爲凹凸不平,漆是要拋光的,這一件她完全是用手一點一點摳。這件東西最難的是連接“子口”,蓮蓬翻膜之後,中間這部分要弄斷,中間的連接鑲嵌一個子口,這是不規則的,所以這件東西做了兩年,這個壞主意是我出的。星閃對這個東西最大的貢獻,是最後用的金。這個工藝叫什麼?

範星閃:貼金。

戴愛羣:做一個蓮蓬用黃的綠的都沒意思,星閃貼上金,磨漏一點,有一種斑駁之美,古樸之美。這確實是一件星閃很得意、我也很得意的作品。

周劍石:這類似根來寺塗法,來源是根來寺。僧人使用漆器,不斷使用之後,紅底變黑了,也就成爲一種美的樣式。這一類漆器表現了時間的過程,交朋友的過程中產生的痕跡,讓人非常親切。

蒔繪嘉禾紅漆盤

範星閃:這個盤子有稻香的感覺。有些工藝搭配使用可以出來最好的效果。這個葉子用了漆粉和蒔繪工藝,有些發黃,還帶一點點綠,就像剛剛收割下來的一把飽滿的稻穗。

戴愛羣:稻田也是可以養蟹的,所以用這個(圖像)是有道理的。東北的蟹,好多都是在稻田裏養。

範星閃:稻穗部分,我們想表現出飽滿的感覺,這裏用到了一點點彩繪。這是一個彩漆,幹了之後有微微隆起的感覺。這些杆和芒用了金蒔繪工藝。

犀皮紅漆盤

範星閃:這是一個犀皮工藝。

戴愛羣:犀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這個犀牛皮是五彩的。

範星閃:盤子的中間有功能要求,顏色是整塊的,把菜的顏色襯托出來;盤邊就得有細節,我們想到了傳統的犀皮工藝,這個非常難做。要先起一些底,起一些點點,我們這次是用豆腐漆起紋。

周劍石:用豆腐的汁液和大漆調和。要讓漆有點厚度很難,要想讓漆粘稠,得有一些鈣的成分。

範星閃:對,表面先做成不平的,再上一層紅漆,上一層金箔,再上一層紅漆,再上一層金箔,這樣貼了三層金箔,正面的邊和背面的邊都是這麼做的,然後再打磨拋光。

金蒔繪螺鈿桂花耳杯 

主持人:這個器皿的形狀很特別。

範星閃:通俗叫耳杯,因爲像耳朵。

戴愛羣:雅一點叫羽觴,就是曲水流觴的那個觴。

周劍石:2000年我帶學生到湖北省荊州市博物館,裏面有這個器型的文物,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有這樣的造型。霸王別姬故事裏,霸王拿着的是單耳杯。爲什麼叫羽觴?因爲要加一些鳥的羽毛。一些有王者風範的人在把手上嵌了老虎。這個造型很有意思,橢圓形的造型到底是從什麼地方來的?以前甲骨文的祭祀是用烏龜的殼,這個反過來跟烏龜殼有點像。我一直懷疑這個東西跟那個有淵源,因爲拿這個東西祭祀先人,他自己也喝酒。

戴愛羣:這個器型是有出土文物的原型的,但圖案是我們自己畫的,是不對稱的,傳統的圖案一般是對稱的。

範星閃:古代還是對稱的多。

周劍石:春秋戰國的漆文化簡直不得了。曾侯乙墓已經到了巔峯,裏面很多圖案都是非常對稱的,但匠人表現得很自由自在,在對稱裏有點微妙的不對稱。人的眼睛也是不對稱的,如果完全對稱那就是假人了。

雙色漆素髹高足盤 

範星閃:這個高腳盤是爲了點心做的。高腳的東西有點儀式感,莊重一點。技法有一個從紅到黑的漸變,這有點像素髹的變形,這個技法跟形狀也有關係,都是用了漸變的做法。

周劍石:最少要用三支筆,紅筆、黑筆中間是一半一半的筆,有的作者甚至要用五支筆過渡。

戴愛羣:這個器型很像古代一種祭祀用的豆形器。

周劍石:大家好好寫寫那個“豆”字,跟這個很像。簋街的“簋”也是與簋這種器型很像。

黑漆貼金斗笠碗

螺鈿蓴菜高足碗 

戴愛羣:斗笠碗是宋代常見的器形,就是用來喝茶的,我說是否可以做這樣的器型,一大一小,大的是放面的,小的是裝滷的。

範星閃:傳統的更敞口一點。兩個放到正面看,會有一種韻律。兩抹金是從水墨畫做的借鑑,來一筆寫意的感覺。

周劍石:國畫叫飛白,這個底色是黑的,可以是“飛黑”。

範星閃:擺在一起有陰陽的感覺。

範星閃:這(螺鈿蓴菜高足碗 )也是爲打滷麪設計的斗笠碗,大的放面,小的用來放滷,圖案是蓴菜的葉子,有時候一些東西不想那麼具像,給兩片葉子,給一點水紋,在碗這裏帶一點點,所以金線用到了金蒔繪,用螺鈿鑲嵌蓴菜的葉子。

周劍石:這個蓴菜的螺鈿很有意思,在弧面上貼,要想沾得很牢,必須敲碎,成冰裂紋,漆器剛入門的貼蛋殼也是這樣。傳統的漆器是朱畫其內,墨染其外,這個反其道而行之,有點突破傳統。

蒔繪水八仙黑漆盤

戴愛羣:這個叫水八仙,蘇州有八種水生食物,比如藕、菱角、蓴菜、雞頭米、水芹、馬蹄,我們不能很實的,把八種都弄上,星閃選了四種。

範星閃:水紋用了金蒔繪。

戴愛羣:這個水紋是寫意的。

範星閃:對。這個藕是螺鈿工藝,比兔子薄一點,比抽象的那種螺鈿工藝厚一點。菱角是漆粉。

戴愛羣:蓴菜呢?

範星閃:蓴菜也是用蒔繪。

擦金水藻紋如意點心盆 

戴愛羣:這個器型非中國傳統,日本也沒有。日本民藝運動家柳宗悅先生提倡生活藝術化,他專門挖掘日本的民間工藝,他的一本書裏面有這麼一個東西,註釋爲茶盆,在沖繩。沖繩是日本和中國之間的島國,曾經叫琉球。原來兩屬,既向中國進貢,也向日本一個諸侯進貢,最後被日本吞併了。所以沖繩的文化受中日兩方的影響,這個茶盆,書上沒有寫什麼用途,我估計就是跪在榻榻米,給你上茶或者茶食的東西。中國的蒸餃籠屜樣子很醜陋,怎麼都不好看,我就用了這個茶盆,人家只是很寫意的一張圖,我就扔給範星閃,剩下的請她回答。

範星閃:我覺得這個想法很好,還是要加一點中國的味道。鏤空一個如意紋,如意是中國的傳統紋樣,而且有功能性。比如一個很美的姑娘來上菜,手放在這個孔裏,端上來,感覺整個喫菜的過程都更有韻味。裝飾手法用到了貼蛋殼、貼金和擦金工藝。

左持鰲,右持杯:蟹饌與漆藝的對話

戴愛羣 著

周劍石 範星閃 劉高品 器皿創作

張少剛 菜品製作

李禕 攝影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8-09

ISBN: 9787108062758 定價:59.00元

━━━━━

▲ 點擊圖片閱讀  三聯書訊 | 2018年10月

—END—

歡迎點贊,分享轉發到朋友圈

----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

ID:sanlianshutong

▲長按二維碼即可訂閱

----

▲回覆好文,閱讀更多專題文章

▲回覆聽課,瞭解書店裏的大學公開課

▼想讀《左持鰲,右持杯》,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