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舊縣街道召開了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指導組工作會。這是全區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推進大會召開後,舊縣街道召開的第二次專題會議。

當天,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區級指導組進駐舊縣街道,全面指導舊縣街道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工作;同時,舊縣街道成立了17個指導組,一對一進村指導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快速掀起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熱潮。

鵪鶉產業讓村民在家門口找錢。

舊縣街道傳統農業曾經十分輝煌,柑桔、鵪鶉、筍竹、花椒等產業遠近有名。種植紅桔有近80年曆史,上世紀80年代創下了年產量超過1000萬斤的記錄,有過“銅合柑桔產業帶”的美譽;鵪鶉養殖有近30年曆史,養殖高峯期達500多萬隻,蛋產量佔西南地區市場的80%;本世紀初,大力發展筍竹產業,栽植了大葉麻竹和撐綠竹近5000畝;在扶貧開發之初,九塘村發展花椒400餘畝。

近年來,受市場波動、發展重心轉移等諸多因素影響,“銅合柑桔產業帶”光環不再,鵪鶉產業逐漸萎縮,筍竹產業幾近荒廢,花椒產業停止不前。黨的十九大提出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銅梁紮實推進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行動計劃,大力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爲舊縣農業產業新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堅持結構調整與羣衆增收、生產發展與生態保護、組織引領與羣衆參與相結合,向閒置土地、閒置產業、流轉土地、農村電商、大戶帶散戶、產業融合發展要集體經濟,這是區委爲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確定的原則和方向。”舊縣街道黨工委書記劉雲介紹,去年以來,特別是最近全區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推進大會召開後,舊縣街道隨即組織學習研究,查找問題、分析現狀,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對標對錶抓落實。

全區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推進大會要求,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要在“大”和“強”上狠下功夫,做大規模,做強品牌,培育一批立得起、叫得響、市場競爭力強的農業品牌。劉雲介紹,舊縣街道在多方分析傳統農業產業狀況和充分尊重農民種植養殖習慣基礎上,圍繞做大做強鵪鶉和柑桔兩大重點產業,以產業發展爲抓手,強力推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

發展鵪鶉產業上,舊縣街道走規模化、規範化、品牌化之路,以發展集體經濟爲紐帶,着力破解環境污染、收益不穩定等方面的發展難題。目前,舊縣街道以羣衆增收爲目標,正建立完善集體、專業合作社、養殖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同時,積極探索和推廣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和家庭農場等生態環保養殖方式;完善延伸產業鏈條,從鵪鶉選育、孵化到鵪鶉、鵪鶉蛋等產品加工、銷售,以及有機肥加工、銷售,形成全產業鏈發展。據瞭解,到2020年,舊縣鵪鶉養殖將恢復到500萬隻規模,實現年產值2億元,養殖戶、合作社和集體利潤超過2500萬元。

鵪鶉糞便加工有機肥,不僅解決環境污染難題,還可增加收益,又爲柑桔產業提供可靠的肥料。今年以來,舊縣街道在銅合路沿線的箭高、宋坪、檬梓、金鐘、四龍等村,通過老柑桔樹換種和重新栽植的方式,每村發展300畝優質雜柑,其餘無產業的村每村種植優質雜柑50至100畝。預計今年底明年初完成栽種2000畝任務。到2020年,全街道種植優質雜柑3000畝,實現總產值約6000萬元,重鑄“銅合柑桔產業帶”,實現農民增收和壯大集體經濟目標。

劉雲表示,在鵪鶉、柑桔兩大產業示範帶動下,舊縣街道按照向閒置產業、流轉土地、農村電商、產業融合發展等要集體經濟的方向,各村因地制宜、探索路徑,形成九塘花椒、中峯筍竹、長河茶葉等一村一品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格局。 (記者 陳文龍)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