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國中醫藥報》11月15日八版,作者繫上海市老年康復中心嚴忠浩

宋江是《水滸傳》中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可他患上的某種疾病,差點要了他的命?這是哪種病呢?一起來看看吧。

《水滸傳》是一部經過宋元兩代數百年的醞釀、積累而最終完成的長篇歷史小說,成功刻畫了林沖、李逵、魯智深、宋江、武松等梁山好漢鮮明的形象。從中醫的視角看,書中記述的還有許多疾病值得探討,如宋江患背癰這一細節。

宋江患“背癰”險喪命

在《水滸傳》“托塔天王夢中顯聖”一回中,宋江用兵攻打北京,不得破城。宋江好生憂悶,當夜帳中伏枕而臥,夢見晁蓋,說他“有百日血光之災,則除江南地靈星可治” ,醒來卻是南柯一夢。

次日,只見宋江覺得神思疲倦,身體痠疼,頭如斧劈,身似籠蒸,一臥不起。衆頭領都來看視,宋江道:“我只覺背上好生熱疼。”

衆人看時,只見鏊子一般赤腫起來。浪裏白跳張順說道:“小弟舊在潯陽江時,因母得患背疾,百藥不能治,後請得建康府安道全,手到病除。”吳用道:“兄長夢晁天王所言,百日之災,則除江南地靈星可治,莫非正應此人?”宋江道:“兄弟,星夜去請此人,救我一命。”吳用決定代宋江撤兵,暫回梁山泊,張順一人行了數千裏到建康府,急和安道全背了藥囊趕回梁山泊。

只見宋江在牀上口納一絲涼氣。安道全診了脈息,說道:“衆頭領休慌。脈體無事,身軀雖見沉重,大體不妨。”安道全先把艾焙引出毒氣,然後用藥,外使敷貼之餌,內用長託之劑。五日之間,漸漸皮膚紅白,肉體滋潤,飲食漸進。不過十日,雖然瘡口未完,飲食復舊。

宋江的“背癰”爲何這麼嚴重,以至於差點要了他的命,值得分析一番。

中醫說“背癰”

“背癰”即“瘡瘍”,而“瘡瘍”乃中醫的病名,出自《黃帝內經·素問》。在古代,瘡瘍指一切體表淺顯的化膿性疾病,包括腫瘍和潰瘍,如癰疽、疔瘡、癤腫、流注、瘰癘等。明朝申鬥垣《外科啓玄》中說:“瘡之一字,所包括着廣矣。雖有癰、疽、疔、癤、瘰、癘、疥、癬、疳、毒、痘疹等分,其名一,止大概而言也。”瘡瘍多由毒邪內侵,邪熱灼血,以致氣血凝滯而成。《黃帝內經·靈樞》中說:“夫癰疽之生,膿血之成也……和微之所生也。”即說膿腫是由某些微小致病物質所引起,相當於現代顯微鏡觀察到的化膿性病菌。

中醫認爲,疔瘡是多發於顏面及手足等部位的一種瘡瘍,因根深形小,其狀如釘而得名,多由邪熱毒盛所致;癰疽是指一切由風火、溼熱、痰凝、血瘀等邪毒所引起的局部化膿性疾病。

癰,《靈樞》中說:“營安滯而不行氣……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爲膿……故命曰癰。”癰發於皮肉之間,初起時腫塊無頭,紅腫熱痛。如腫塊按之中軟,爲化膿徵象。易潰易斂屬陽證,類似淺部膿腫。多因外感六淫、飲食失宜、外傷染毒等致營衛不和,邪熱凝聚,氣血凝滯,熱勝肉裔而成。疽,《靈樞》中說:“熱氣淳盛,下陷肌膚,筋髓枯,肉連五臟、氣血竭,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故命曰疽。”

中醫認爲癰和疽是有區別的,《靈樞·癰疽》記載,瘡面淺而大者爲癰,瘡面深而惡者爲疽。隋朝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上說:“腫一寸至二寸,癤也;二寸至五寸,癰也;五寸至一尺,疽也。”

在古代,癰疽一類疾病治療不易,死亡率很高。歷史上秦漢時期項羽的“亞父”范增、三國時期曹操手下大將曹休、唐朝詩人孟浩然、宋朝愛國將領宗澤、明朝開國元勳徐達等,都是死於背癰。《靈樞》中說:“膿已成,十死一生。”

古代治療背癰的方法與《水滸傳》中安道全所用的差不多。不過,書中描述得十分簡單,“先把艾焙引出毒氣,然後用藥,外使敷貼之餌,內用長託之劑”。所謂“艾焙”,便是灸法,起到流通氣血、開結拔毒作用;所謂“外使敷貼”,即用外科常用膏藥,雖然書中沒有具體說明,無非是用來消腫、拔毒去腐、止痛、生肌、收口之類的中藥,如肉桂、白芷、當歸、玄蔘、赤芍、生地、大黃、土術鱉、阿魏、輕粉、槐枝、柳枝、沒藥、乳香、血餘、黃丹等,煉製成膏藥外敷。“內用長託之劑”,是中醫外科對疽等症的內服藥。託法是指在腫瘍化膿時期和潰瘍初期,應用補養氣血和透膿的藥物內服,能扶正託毒,防止毒邪深入擴散及內陷,便於生肌收口的一種內治法,用藥如黃芪、當歸、山甲、皁刺、川芎等。安道全用了艾焙、外敷、內託三法,使宋江背癰膿出痛減,脾胃之氣漸復。正如安道全所料,不過十日,雖瘡口未愈,飲食卻恢復如常。宋江一天好似一天,不久就完全康復了。

後來, 在打敗方臘回師東京的路上,有“病關索”之稱號的步軍頭領楊雄發背瘡而死。那時安道全正留在東京皇帝身邊當御醫,路途遙遠,無法醫救楊雄,甚是可惜。

西醫話“癰”

中醫所指“瘡瘍”,在現代醫學中屬於“軟組織急性化膿性感染”範疇。根據感染深度和範圍大小,分別稱爲癤、癰、急性蜂窩織炎等。

癤和癰都是常見的皮膚和皮下組織化膿性感染,多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好發於富有毛囊和皮脂腺的頭、面、頸和背部處。癤侵犯一個毛囊,初起時出現一個疼痛小結節,質硬,四周皮膚髮紅;如果繼續發展則會形成膿腫,只有一個膿頭,類似於中醫的“疔”。癰侵犯相鄰多個毛囊,故紅腫範圍大,症狀較嚴重,有發熱等反應。癰好發於組織較緻密的部位,如後頸項(中醫稱對口疽),或背部(中醫稱“背癰”或“搭手”),化膿後不易融合成爲一個膿腫,故有多個膿頭,基本上類似中醫所說的癰。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