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結束隔離那天,朱小光和第一次執行押運任務的陳浩會合,正式踏上押運之路。就在執行這次任務前,本打算利用春節休假相親的他,接到通知要前往河北接車,完成隔離觀察後,再到生產廠家接收燃料,隨後一路南下押運至海南。

5月5日,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首飛成功。屠海超 攝

5月5日傍晚,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特燃押運分隊正在執行新一次燃料押運任務。得知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首飛成功的消息,他們第一時間在朋友圈轉發這個振奮人心的新聞。

押運具有易燃易爆、強腐蝕的火箭燃料的人被形象地稱爲火箭“糧草官”。因西昌、海南兩個發射場任務密度高,押運分隊自年初以來全員出動執行任務,已跨越28個省、市、自治區,行程逾萬里。

在動車組穿行大江南北的今天,動車跑幾個小時的路,押運車往往要走走停停十幾天。對此,大家打趣說:“我們的工作是低配版的‘速度與激情’,快不起來,晚不得。”

站臺上,押運員朱小光巡查完列車後,緩緩關上車門。車門關上的那一刻,車廂內迅速變暗,只有一盞檯燈照在小方桌上。他知道,這又將是一個漫長的夜。

朱小光年紀偏大,家人總是催促他儘快解決個人問題。就在執行這次任務前,本打算利用春節休假相親的他,接到通知要前往河北接車,完成隔離觀察後,再到生產廠家接收燃料,隨後一路南下押運至海南。

此時,正值春運高峯期,加之又是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協調列車軌道資源並不容易。他提前二十天就出發了,火車票一票難求,他到火車站解釋了很久終於買到一張站票。“航天人是不怕遇到困難的,有越難越要完成任務的堅定決心。”朱小光說。

結束隔離那天,朱小光和第一次執行押運任務的陳浩會合,正式踏上押運之路。

新一次押運任務中,押運員檢查車輛狀態。

經過內蒙古時,氣溫驟降至零下二十五攝氏度。受氣溫影響,車輛電壓太低啓動不了發動機,調節電壓閥的開關也失靈了。這種突發狀況在出發前已經預想到,對於經驗豐富的朱小光來說不是難題。

脫下厚重的大衣,朱小光和陳浩鑽入車底,平躺在還有積雪的鐵軌中間,手動調節車壓。一個多小時的緊張操作,終於調節完畢,兩人身體凍了個通透。

“押運任務執行多了,多少掌握一點列車的‘零部件’維修知識。”朱小光說,押運火箭燃料不同於押運其他物資,火箭燃料易燃、易爆、劇毒、強腐蝕性的特徵,是十足的危險品,安全要求標準高。該怎麼配合運管人員檢查車輛,該找誰協調鐵路通行時間和資源,控制車輛安全的節點是否可控,他都能做到心中有數。

持續的低溫導致水箱被凍結冰了,喫水和生活用水都沒有了保障,想喫一頓熱乎乎的飯菜也成了奢望。“顛簸、缺水、缺菜,這是執行任務,又不是旅行度假,出發前我做好了心理準備。”困難一個接一個,陳浩卻很樂觀。

新一次押運任務中,押運員檢查設備。

從東到西,從北到南,穿過崇山峻嶺,駛過草原荒漠,車窗外的風景經歷了四季變換。或許,你會羨慕押運員可以飽覽祖國山河,羨慕他們有“說走就走的旅行”。

然而,特殊的任務意味着特殊的考驗,特殊的環境蘊含着特殊的磨練。經歷寒冷、斷水、車輛故障等問題之後,他們終於到達目的地,把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需要的燃料交接給文昌航天發射場的同事。

“這次押運讓我學習到了很多知識,比如押運詳細流程、日常檢查、單車檢查儀操作等,這些都是在單位學不到的‘乾貨’。”陳浩告訴筆者,他要儘可能多的爭取執行任務的機會,這樣就能進步的更快一點,爲中國航天做更多的貢獻。

5月5日,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首飛成功。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

航天事業是項大工程,燃料保障又是無可代替的一環。而押運分隊就像“紅細胞”,從祖國大江南北把不同的燃料安全按時送至發射場。可以說,每次任務成功的背後,都有押運分隊的汗水和功勞。

“住的是鐵皮房,喫的是硬幹糧;夏天熱得心發慌、冬天凍得透心涼。”這首打油詩字裏行間道出了押運路上的酸甜苦辣。

列車繼續向前行駛,路不斷延伸至遠方。押運路、成長路、航天路、長征路……押運分隊一路經歷,一路感悟,在中國航天發展的過程中,留下一個個青春印記。對於他們來說,押運路還很長,人生路更長,還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需要一個個去解答。而答案,就在路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