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筆記·近期熱點文章

  應如何清潔相機該買什麼樣的器材

  最少的話說明構圖我的日本自駕遊

  如何拍攝好星空簡單鏡頭使用說明

  色溫是什麼?

  與大家認知不同,傳統我們認爲藍色是冷色,紅色是暖色。其實學習白平衡就一定要把這個觀念摒棄,同時認知一個新的概念——色溫,單位是K(開爾文)。初中物理講了零下273.15攝氏度被我們成爲絕對零度,這就是0K。然後溫度每上升1攝氏度,也就是上升1K。說白了,我們平時說的0攝氏度就是273.15K。開水是100攝氏度,那就是373.15K。

  好,先普及了熱力學溫度的單位。也就是色溫所用的單位。

  然後我們講講天文的事兒。

  我們想象一個不發光的黑色的物體——絕對黑體。當我們把它加熱之後,隨着溫度的升高,絕對黑體會先發出紅光,隨後越來越亮,變成黃光,再變成白光,直至藍光。

  這個我們可以發現與天文有些關係。天上有很多星星,除了我們能夠看到的水星、金星、月亮、火星、木星、土星外,基本上能看到的星星都是恆星——自己發光發熱的星球。紅色的星球表面溫度低,藍色的星球表面溫度高。

  比如獵戶座α——參宿四,這就是一顆很明亮的紅巨星。紅巨星的紅就說明了這個星球表面溫度並不高——只有3500K。而獵戶座β——參宿七,一顆明亮的藍巨星,表面溫度可以達到11300K。可見藍色溫度比紅色高。

  Betelgeuse就是參宿四,Rigel就是參宿七

  我們最熟悉的太陽,表面溫度5500K。

  在晴朗天氣正午太陽的照耀下,一張白紙如果我們用相機拍攝的話,就是白色,很正的白色。如果我們將太陽換成參宿四,那麼這張白紙會被參宿四的紅色照耀成紅紙。如果我們再換成參宿七,我們會發現這張白紙又會被這顆藍巨星照耀成藍紙。

  所以我們得到這樣一個結論,紅色,是表面溫度低的星球發出的光的顏色。而藍色,是表面溫度高的星球發出的光的顏色。

  顏色越紅,色溫越低,顏色越藍,色溫越高。

  這是低環境色溫,紅,暖色系。

  這是高環境色溫,藍,冷色系。

  紅色是暖色,但是色溫低;藍色是冷色,但是色溫高。

  好,色溫就這樣了。

  我們日常生活中你會看到五顏六色的光,比如你看到藍光,它們肯定不是溫度上萬K的星球發出來的,但是我們記住色溫高就好了。

  不同的色溫會如何呢?

  上面說了,如果我們將太陽換成參宿四,那麼這張白紙會被參宿四的紅色照耀成紅紙。如果我們再換成參宿七,我們會發現這張白紙又會被這顆藍巨星照耀成藍紙。

  不管是紅或者是藍,都偏色了。

  你覺得一張紙無所謂,那麼如果是你女朋友呢?白白淨淨的姑娘,在參宿四下面被拍攝成了關公,在參宿七下唄拍攝成竇爾敦?一會大紅臉,一會大藍臉。這個不合適吧。

  所以我們要使用一個相機的功能。

  白平衡

  白平衡的初始技能就是將在不同環境色溫中的白色物體都還原成真的白色。

  

  K模式

  很多相機白平衡選項中都有一個字母K的選項。就是當在K這個選項是,你可以手動調節色溫的數值。這個K就是單位(開爾文,還不知道的昨天一定沒看初中物理)。比如昨天說的,如果你遇到紅巨星參宿四作爲光源,就要將K調節到3500K,如果遇到藍巨星參宿七作爲光源的時候,就要將K調節到11300K。

  當你遇到蠟燭作爲光源的時候……

  你會發現一個問題,除非你知道環境色溫到底是多少,你才能調節。要不然K這個選項相當不好用。於是就有了下面這個。

  場景模式

  

  因爲知道你不知道周圍的環境色溫,所以相機內部一般都預設了很多場景。比如雲彩的圖標表示多雲,比如房子圖標表示陰影,再比如燈泡的圖標表示白熾燈。

  你所在的環境是哪種,就在白平衡選項裏選擇哪種場景,一般來說都差不多。但是如果你想更加精確的話,不如再看看下面。

  自定義白平衡

  

  數碼相機裏都有自定義白平衡功能,在白平衡選項裏的圖標就是兩個直角三角形最小銳角相對,上面還有一個小方塊,看起來很像一朵抽象的花的那個。自定義白平衡的原理就是,找一個白色的東西,給相機看看,說:告訴你,這玩意在這個環境色溫裏變成的這個破色(shar),但是這個是白的,給我拍白咯!

  相機就會以這個白色的物體作爲基準白色,其它任何在這個環境色溫中物體的顏色就都校正過來了。這個理論上是最精準的。所以很多攝影師包包裏會帶着一張白卡,就是爲了可能會遇到自定義白平衡的情況。

  當你的白平衡選項放在自定義白平衡上面時,相機就會按照你設定的自定義白平衡拍攝了。但是,你一定要注意到底在你目前要拍攝的場景中是否設定過白平衡,要是還沒設定過,對不起,那麼你相機的自定義白平衡就是上次不知道你在哪設定的了。

  所以在使用自定義白平衡之前一定要先在你要拍攝的場景中設定一下自定義白平衡。至於具體怎麼設定,對不起,目前各個廠商不同型號都有不同的設定方法,一定要好好看說明書。

  AWB

  

  不管是K,還是場景模式,還是自定義白平衡,你發現都還挺難的。調來調去,哪天忘了調回來可能會給下次拍攝造成很大困擾。我是一個比較懶的人,所以我一般都選擇AWB。

  AWB就是AUTO WHITE BALANCE,自動白平衡。相機會根據環境判斷在這個場景中環境色溫大概什麼趕腳,然後設定色溫,儘量將白色還原成白色。

  好處就是特別方便,因爲一切都是自動的。壞處就是遇到色溫特高或者特別低的時候,總會不準。

  不過我還是推薦大家使用AWB,因爲方便,你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你面對的場景,抓住決定性瞬間。

  總結一下:相機有四種色溫設定,K、場景模式、自定義白平衡、自動白平衡。我推薦大家使用自動白平衡。

  TIPS:

  

  RAW與白平衡。白平衡是相機機內處理的結果。說白了就是相機自己的後期。所以如果你拍攝RAW照片的話,可以在電腦中重新定義白平衡,重新調節。理論上是沒有畫質損失的(儘管實際可能有,但是也非常小,可忽略)。

  所以AWB+RAW拍攝,是一個既方便,又保險的組合。

  一個嚴重的問題

  你對於白平衡以及色溫的瞭解是不是反了?

  當日出日落時分,天紅彤彤的,這時候環境色溫低!所以你將相機的色溫調節低——比如在K模式下調節到2500K。那麼相機就知道,原來環境光比較“紅”,相機需要往裏面加“藍”,這樣才能將被紅太陽映成紅色的東西恢復其本來的顏色。

  所以如果你在一個本身就是白色光的地方,調節到K模式2500K——低色溫,相機還是會以爲這裏很“紅”,往裏面加“藍”。結果這個本身就是白色光的地方,居然就變成了藍色的場景,表現出高色溫。

  你是不是一直理解反了?

  其實我們可以巧用白平衡

  如果我們在拍攝日落的時候,我們覺得太陽和天空不夠紅,怎麼辦?我們可以欺騙相機。設置一個比較高的K值。

  相機看到你設置了一個比較高的K值,以爲這地方色溫高,會很努力往畫面中添加紅色來中和,結果……更紅了。

  如果你想表達一個很寒冷的感覺,你同樣可以欺騙相機,設置一個比較低的K值。

  相機看到你設置了一個比較低的K值,以爲這地方色溫低,會很努力往畫面中添加藍色來中和,結果……更藍了。

  比5500K更低的K值,就開始讓畫面變藍,比5500K更高的色溫,就開始讓畫面變紅。

  千萬別繞反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