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5-16日,第六屆華衆博藝名錶維護技術交流大會在合肥舉行。本屆交流會有近300位來自全國各地的鐘表維修師到場,並特邀中國鐘錶協會收藏委副主任汪孟晉先生,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王津先生,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亓昊楠先生,獨立製表師馬旭曙先生,獨立製表師譚澤華先生,亨得利副總裁陳大敏先生,鐘錶愛好者侯世豪先生和《中國表匠風采集,老匠心篇》紀錄片主人公淡銀伍、李立平師傅等多位行業重要嘉賓到場,分享和交流名錶維修技術。

華衆博藝名錶維護技術交流會是以華衆博藝9人團隊爲核心,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名錶維修師分享、切磋、交流維修技藝的開放平臺。自2015年舉辦以來,每年兩屆,累計吸引了上千位名錶維修師參加,是全國名錶維修行業中唯一一個由非官方組織的行業盛會。

衆所周知,我國的鐘表維修行業發展至今只有短短的幾十年,長期以來從事的是中低端鐘錶的維修業務,與瑞士數百年的維修技術積累相比,屬於起步階段。無論從維修師的數量到維修技術都有一定差距,通過鐘錶學校或鐘錶企業正規培訓的維修師仍是少數,大部分都是由師傅帶徒弟或者家族“傳幫帶”的方式,一代教一代的培養,而這些只是鐘錶維修的基礎入門。

隨着越來越多的瑞士手錶在中國銷售,許多先進的科技、新工藝和新材質在手錶中大量的運用,現代的鐘表維修師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地學習和探索,才能真正深入鐘錶維修領域,積極面對從低端修理轉爲高端服務的市場變化。

俗話說,教會徒弟餓死師傅,這句俗語也成爲了一個行業停滯不前,固步自封的原因。華衆博藝名錶維護技術交流會就是爲了打破抱殘守缺的行業現狀,秉承以技術爲主導,倡導工匠精神,純公益無商業的宗旨,營造鐘錶維修技術的交流環境,與各位師傅不斷地分享和交流技術,將畢生絕學無私奉獻,相互學習提升,力圖讓每位參加交流會的師傅學有所獲,學有所用。

令人欣喜的是,越來越多的維修師踊躍地加入分享的隊伍,在提高自己維修技術的同時,將自己知道和擅長的經驗、技術分享給大家。交流會還採用直播的方式,讓更多無法到達現場的維修師在線收看技術分享,並在微信羣裏以圖片、視頻、語音的方式分享和交流,更加體現了華衆博藝名錶維護技術交流會的意義所在。

另外,華衆博藝名錶維護技術交流會還呼籲每位維修從業者嚴格自律,從個人做起,規範操作,樹立誠信,建立中國鐘錶民間維修的服務理念和文化自覺,以敬畏之心維修和護理前輩、大師們的精美作品,明明白白修表,堂堂正正做人。

新篇章 新模式

1. 與往屆不同,此次交流會爲期兩天。

很多參加交流會的維修師表示,技術交流的時間太短不過癮,爲滿足衆多師傅的求知慾,讓師傅們有充分的時間技術交流、切磋技藝、互通有無、答疑解惑,交流會特別增加一天,併爲所有參會的維修師安排了一次鐘錶車牀實操的學習機會。

2.限量圖書籤售活動。

14日的下午,由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王津先生,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亓昊楠先生籤售共同主筆的最新力作《我在故宮修鐘錶·瑞士鐘錶》,此書是 “我在故宮修鐘錶”系列圖書的第二本,較之於2017年9月出版發行的《英國鐘錶》增添了更多亮點:配合中外文獻資料,歷史感更爲厚重;梳理了國內鐘錶修復技藝的傳承;圖文並茂地展示了故宮博物院藏瑞士鐘錶的修復過程。同時,書中對於王津、亓昊楠師徒在瑞士卡地亞鐘錶工坊交流學習及修復工作過程的詳細記載,更是無緣得見現場的鐘表愛好者、修復者的福音。現場限量100本,除了有王津和亓昊楠老師的親筆簽名外,華衆博藝特別製作一枚印章,僅限此次籤售活動,活動後印章銷燬,所以書籍立刻銷售一空。

3. 《中華表匠風采集,老匠心篇》紀錄片

由華衆博藝團隊拍攝製作的《中華表匠風采集,老匠心篇》紀錄片,介紹了兩位鐘錶維修高級技師——淡銀伍師傅和李立平、陳錫鳳夫婦。

華衆博藝團隊拍攝的第一部紀錄片是淡銀伍師傅,出生於鐘錶世家的淡師傅,從事鐘錶製造業與維修相關工作60餘年。淡師傅不僅熱愛鑽研維修技能,整遊絲、栽尖、補齒甚至是手工製作手錶零件。還熟練掌握了多種精密車牀、銑車的操作。在受到韓天明老師的啓發下,2005年淡師傅完成蘊含古城西安文化特色的中置陀飛輪機芯第一代作品,經過一年多的改進,2006年作品取得了國家專利,是寫入中國鐘錶發展史冊的濃重一筆。

第二部紀錄片的主人公是在合肥從事鐘錶維修60載的李立平、陳錫鳳夫婦。上世紀30年代,南京商人劉長炎來到合肥,開設了一家名爲亨得利的錶行。地址就位於如今的鼓樓商廈旁,以經營高檔鐘錶和維修服務爲主。解放後,這家錶行經歷了公私合營,成爲國營企業。1957年,14歲的陳錫鳳進入合肥亨得利錶行內擔任鐘錶維修學徒工,一年後,18歲的李立平也進入錶行擔任學徒。在合肥老“亨得利”錶行裏,這兩位同坐在一個工作臺上的修表工相識、結婚、生子、退休,再到開設了今天這個鐘錶維修店,夫妻二人一輩子都與鐘錶結下了不解之緣。60年時間裏,兩人在同一座工作臺的聚光燈下,擺弄伺候着一塊又一塊手錶。按照每天修理兩塊手錶來算,60年來,夫妻二人加起來,粗略估計修理了4萬餘塊手錶。

李立平陳錫鳳夫婦從業鐘錶維修60載經歷過無數的艱辛一路走來,在平凡的工作之中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腳踏實地,用實際行動詮釋着新時代的“工匠精神”。

特別需要說明的是,華衆博藝團隊拍攝的紀錄片是一項完全免費的公益項目,作爲鐘錶維修匠人們的大家庭、大團體,華衆博藝將會帶來全國更多具有代表性的鐘表維修師的故事。

4. 首創全國大型車牀實操

華衆博藝名錶維護技術交流會首創全國大型車牀實操交流,共搬來12臺車牀,4臺拋光機,分爲兩大組,現場由維修師演示操作,從磨車刀到做零件,讓即使零基礎的人也可以看懂學會使用車牀。難得的是,獨立製表人馬旭曙、譚澤華老師也下場演示,親自指導師傅們的操作。

5. 評選交流技術能手

爲了鼓勵更多維修師上臺分享經驗和技術,交流會增加了評選“交流技術能手”的環節,交流會後由每位參會的維修師投票評出此屆上臺分享技術最佳的三名維修師,華衆博藝團隊給予“交流技術能手”的稱號和獎勵。現場交流的氣氛熱烈,維修師們踊躍發言,很多維修師拿出自己成功或失敗的案例與在場的師傅們分享,小技巧、小心得是大家最愛聽的內容,有的師傅把自己遇到的問題提出來,都能得到其他維修師的解答和幫助。

6. 尊師重道拜師禮

傳統的師徒關係僅次於父子關係,即俗諺所謂“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師父”、“投師如投胎”。有的行業,一入師門,全由師父管教,父母無權干預,甚至不能見面。建立如此重大的關係,自然需要隆重的風俗禮儀加以確認和保護。在華衆博藝名錶維護技術交流會上,與會的師傅們可以親眼見證一場傳統的鐘表維修行業內的拜師禮。此次收徒的是華衆博藝團隊中來自廣州的陳堅師傅,拜師禮由國內古董收藏家陳秀煌先生主持,凸顯此次拜師禮的隆重。

7. 工匠聯盟

華衆博藝團隊發出倡議,邀請參加交流會的鐘表維修師加入工匠聯盟。工匠聯盟,是一個以鐘錶維修師爲基礎,團結有愛交流互助爲目的的共同體。將維修師們團結起來,形成合力,互相幫助,提供和爭取更多的技術和物料資源,彼此共同進步。

8. 華衆博藝交流基金

華衆博藝名錶維護技術交流會現場還舉辦了華衆博藝交流基金啓動儀式,接收由費奧伯茨(上海)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提供的100萬元資金,用於支持華衆博藝名錶維護技術交流的發展,激勵和幫助更多鐘錶維修行業的從業人員提升自身的維修水平,有可能實現中國獨立製表師的夢想。

9. 華衆博藝幫助中心

華衆博藝團隊啓動幫助中心,以資源互助,技術分享和取長補短的方式,幫助解決行業內一些實實在在的問題。

9月29日,華衆博藝幫助中心派出來了3名骨幹到南通市,僅用一天時間就幫助維修好了南通鐘樓。南通鐘樓,始建於元代至正九年(1349年),前身是宋淳熙年間建造的用以瞭望的戍樓。 鐘樓的建成,爲南通民衆掌握時間提供了方便,坐落於南通十字街路口,是南通的地標性建築之一。有人說現在都是彩用馬達型塔鐘,衛星自動對時,那鐘不值得修,換個智能塔鐘機芯就行,但是華衆博藝團隊認爲更換現代的電子鐘,就失去它的人文以及歷史價值和真正文物價值了,而且能夠真正幫助解決問題也是成立幫助中心的初衷。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