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請纓扶貧攻堅 不脫貧不脫鉤——記石樑鄉簡家溝村駐村第一書記胡剛

國字臉,黝黑的皮膚,憔悴的面容。這是筆者第一次見到石樑鄉簡家溝村駐村第一書記胡剛時的印象。

“我們村這些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產業可以說是從無到有、從有到優,交通說得上是‘天塹變通途’,村容村貌可謂是‘日新月異’......”說起村裏在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以來的改變,胡剛是那樣的如數家珍,和一開始給人的憔悴感覺有了些不同,反而是很精神,臉上洋溢着興奮之色。

在瞭解中知道,胡剛是縣教育局經費管理中心的幹部,在2016年4月,單位需要在股室選派一位幹部到石樑鄉駐村。面對這種情況,胡剛二話沒說,主動請纓到石樑鄉簡家溝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雖然股室當時有9個人,但自己第一時間就站了出來,因爲怕同事‘搶’了這個工作。”說起當時選派駐村幹部的情景時,胡剛的語氣顯得那樣的自豪和堅定,駐村成爲了他工作中最光榮的一件事。

人間四月天,百花盛開,風和日麗好時節。來到村裏的第一天,無情的現實給了胡剛“當頭一棒”。本是“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的景象,映入他眼前的卻是產業無從說起、交通陡峭閉塞的蕭瑟畫面。

簡家溝村位於石樑鄉最偏遠的高原山區,相距32公里,行政面積12.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44.86畝,其中,田780畝、土364.86畝,林地面積14500畝,退耕還林面積1100畝,森林覆蓋率88%。轄區內有16個組,共有529戶1844人,其中貧困戶189戶727人,未脫貧153戶578人,貧困發生率31.34%。

面對所駐村是全縣42個深度貧困村之一的現實,如何在規定的時間內帶領貧困戶實現脫貧,成爲了胡剛駐村的難題。

既來之則安之,不除貧困不罷休。胡剛沒有被無情的現實擊潰心中的豪情。通過走村入戶,與貧困羣衆、村幹部交心談心,瞭解村情民意,胡剛的心中漸漸有了一個脫貧規劃。

視人民爲親人,架起“連心橋”

堅決踐行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宗旨,讓其成爲實現羣衆的合法利益、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的最高價值取向和最高標準。

工作從何着手,羣衆工作如何開展?這是胡剛不得不去尋找的答案。

羣衆是一切工作開展的基石。“這裏是石樑,我是甘龍人,都是一個片區的,很多百姓都多多少少可以說得上是親戚,所以只要自己真心實意、公平公正地對待當地羣衆,視爲親人,就能最大程度地得到他們的支持。”怎樣鋪開工作攤子,胡剛說自己在不斷思索中找到了解鎖駐村幫扶的“鑰匙”。

胡剛到村的時候,帶着村支書喻忠傑對全村的非貧困羣衆、貧困羣進行了走訪摸排,發現上寨組的喻忠德的家庭條件有些艱難。喻忠德的愛人患有肺結核,家裏收養了一個小孩,開始上一年級了,而喻忠德本人有點精神障礙,智力有一定的問題,家裏住的是民政救助的兩間木房子,整個家庭的收入只有靠單薄的務農。面對這種情況,胡剛立馬組織駐村工作組、村幹部召開了會議,提議將其納入低保,並相繼召開了村小組會、村組長大會等會議,經過民主評議後,按程序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

據胡剛介紹,喻忠德自從成爲貧困戶以來,參與了花椒、脆紅李等扶貧產業,今年用了2畝土地入股參與了花椒種植。今年5月以來,參加了產業務工,平均每個月可以做20天,一天有65元,現在得到了勞務費7000餘元。

“羣衆就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把他們視爲自己的親人理所當然,努力解決他們的困難更是工作本職所在,這也是作爲一名共產黨員應該有的本色和價值取向。”在胡剛的心中,羣衆的地位是和自己家人一樣的,都值得自己公正地去全心全意對待。

鼓羣衆錢袋子,念好“產業經”

簡家溝村土地廣袤,可用面積多,這是發展扶貧產業的優勢。如何讓產業在村裏落戶,成爲貧困羣衆的致富業?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產業項目不會平白無故地就落在自己的手裏,這是胡剛心裏很清楚地事情,自己只有帶領駐村工作組、村幹部勠力同心,敢闖、多跑、不怕累,纔能有機會爭取到產業扶貧項目。經過駐村工作組和村支兩委的不斷調研,多次召開村班子開會討論,多次外出實地考察,多次村民小組會討論,經過半年多的對接溝通,簡家溝村的產業迎來了春天。

功夫不負有心人。今年,胡剛和村長黃修明通過多方瞭解和接洽,終於將泰和公司董事長請到了村裏實地考察。泰和公司通過對村裏的土壤、地理環境、氣候等方面的瞭解,最終決定在簡家溝村種植10000畝花椒產業。

目前,村裏種植了200畝蔬菜(其中辣椒150畝)、500畝脆紅李。利用村裏獨有的資源對辣椒進行深加工,註冊了大坡樑子商標。現有成品大坡樑子剁椒15000瓶,幹辣椒5000餘斤。縣教育局以校農合作的方式,對簡家溝村的辣椒、大坡樑子剁椒進行了收購。村裏通過實施“訂單”銷售模式,預計將創收30萬元左右。

全村以“公司+專合+農戶(貧困戶)”發展模式,按照“公司70%、農戶20%、專合10%”的分紅比例,讓貧困羣衆得勞務、參與分紅、享受到扶貧產業利益。

採訪過程中,在說完村裏的產業發展後,胡剛給筆者講了一個自己在動員羣衆流轉土地時打一次“親戚牌”,讓羣衆改變原有想法的故事。

村裏在規劃種植蔬菜時,需要用到小望牌組何正英家的土地,可是何正英卻要自己單幹,不同意入股土地的做法。經過4次的走訪和打聽,胡剛總算是摸清了事情的緣由。原來何正英是對以前村幹部的做事風格還存有成見,所以纔不願支持村裏的產業發展。在走訪中胡剛瞭解到,何正英和村裏的紅梯小學校長何欽昌是親戚關係。於是胡剛帶着何欽昌一起到何正英家裏做思想工作,通過家長裏短,最後何正英同意了流轉2.5畝土地參與村裏的扶貧產業。

謀百姓民生福,築起“小康夢”

脫貧攻堅,交通先行。在近一年的工作中,爲打通脫貧攻堅“組組通”的“最後一公里”,胡剛積極向鄉黨委政府爭取農村“組組通”建設項目。目前實施硬化了全長15.5公里的通組路,挖通產業路3公里,及時解決了羣衆出行難問題,也爲種養殖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打通了產業扶貧的交通中梗阻,改寫了往昔“晴天出門一身灰,雨天進門一身泥”的苦澀歷史。

現如今,條條通組路寬敞乾淨,猶如散落在人間的玉帶蜿蜒在簡家溝村山間,給整個村莊增添了一道亮麗風景線,承載着當地百姓脫貧致富的夢想。

“兩不愁”中飲水最爲關鍵,不論是貧困戶或者是非貧困戶都必須保障飲水安全。爲了有效解決這個關鍵問題,胡剛及時向派駐單位縣教育局反映。經過不懈努力,縣教育局在2016年出資3萬餘元,解決沙元組300人的人畜飲水工程;在2017年出資4萬元,解決鐵廠壩50戶200多人的人畜飲水工程。

“非貧困戶飲水不安全是漏評,脫貧戶飲水不安全是錯退。”2017年以來,村裏啓動了人畜飲水工程九個點,覆蓋16個組。今年建設河堤850米,目前已完工。

通過多方跑項目、籌資金,在縣教育局、縣衛計局的大力支持下,縣教育局出資25萬元,縣衛計局把村級衛生室和村委會整合修建出資20萬元。同時還修建了文化廣場。

如今,一座集便民代辦服務中心、衛生室、辦公室、黨員活動室、會議室、道德講堂、專業合作社辦公室等爲一體的一樓一底村委會辦公樓,極大地改善了辦公場所,便利了羣衆辦事,進一步夯實了村級脫貧攻堅指揮所陣地建設。

“在縣、鄉的堅強領導下,我們進一步理清了發展思路,明確了發展方向,在深入廣泛調研、摸清底數的基礎上,制定了《簡家溝村三年發展規劃》,現在村裏破解駐村難題也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我們駐村工作組及村幹部一定繼續砥礪前行,以‘不破樓蘭誓不還’的政治決心帶領貧困羣衆打好打贏這場脫貧硬仗。”在採訪結束時,胡剛向筆者說,自己主動請纓開展扶貧工作,那自己一定會做到不脫貧絕不脫鉤,對得住自己的初心和作爲一名共產黨員的政治擔當。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