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影院永久閉店、羣演轉行送外賣:影視業如何開啓復甦之路?

  今年國內影視產業的日子着實不好過。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4月22日,2020年以來全國範圍內已有7300餘家影視公司註銷。據不完全統計,疫情期間影視劇行業大約60個劇組停拍、100個項目延遲。

  天眼查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我國影院類企業新增不到8000家,與2019年同期相比,新增數量下滑25%。

  因疫情停業3個月之後,一些影院宣佈永久閉店。比如老牌影院——天津橙天嘉禾銀河影院,在經營了2752天后,於4月17日永遠關上了大門。

  而此前,影視業自下而上的自救行動就已展開。餓了麼7日公佈的數據顯示,浙江橫店當地最近新註冊外賣騎手人數創造了歷史新高,其中超七成來自羣演隊伍。

  沉寂了幾個月的影視產業,到底現狀如何?影視業如何開啓復甦之路?

  停業3個月後,影院永久閉店

  因疫情停業3個月之後,一些影院宣佈永久閉店。比如老牌影院——天津橙天嘉禾銀河影院,在經營了2752天后,於2020年4月17日永遠關上了大門。

  “2019年的影視業本已身處寒冬期。現如今,嚴冬未過春寒又至,鉅虧、跑路、破產成了影視圈內出現頻率最高的3個詞。”中航證券互聯網與傳媒行業分析師裴伊凡感嘆道。

  “僧多粥少”,這就是當前影視市場的現狀。

  產業鏈各環節都因突如其來的疫情而充滿變數,不得不危中求機、險中求穩。記者從業內瞭解到,某影視公司老闆在疫情之前就壓着3部戲沒播,資金流本已捉襟見肘,原計劃通過引進新戲的投資緩解壓力,未曾想疫情之後投資方要求延後注資。該老闆沒轍,只好找朋友借錢,拆東牆補西牆。

  中央戲劇學院電影電視系主任武亞軍認爲,這次疫情對影視行業影響可以說是全鏈條、全域性的,製作公司、傳統影院、從業人員都處於被動休眠狀態,出現“關、停、減”併發情況。存在影院封閉、項目擱置、大量人員處於無業狀態、企業資金回籠受阻、再生產資金短缺等問題。

  “電影內容出品方,有的無奈接受撤檔現實,有的則曲線自救轉戰視頻平臺網絡首映。電視劇企業則普遍面臨三大難題:籌備開機的項目需要延期開機;正在拍攝的電視劇受疫情影響處於停工狀態;在公司人員未能完整正常復工狀態下,劇本創作、後期製作也均有延緩。”裴伊凡說。

  橫店羣衆演員轉做外賣騎手

  據報道,餓了麼橫店物流站長汪林園表示,如今在橫店送外賣的藍騎士,基本都是從羣演過來的。據介紹,疫情以來,一個站點新註冊的藍騎士超過兩百人,其中羣演佔比超七成,月均新增人數已創造歷史新高。

  “最近橫店開工的劇組非常少,所以很多橫漂演員在節後斷了收入。迫於生計,有越來越多的橫漂過來諮詢,希望能邊做騎手邊追夢。”汪林園說。

  李瑞豐原來是一名特約演員,由於等不到新戲開拍,一個月前他轉型做起了外賣騎手。“靈活的工作時間和穩定收入,起碼可以讓我們這種羣演有了繼續追夢的基礎。”李瑞豐說。馬術演員李海山目前也在橫店邊跑單邊追夢。3月初,李海山入職餓了麼成爲一名騎手。最近隨着橫店復工,劇組開始慢慢啓動,他偶爾能接到一些戲。

  李海山介紹,相比做羣演一天幾十元,月均兩三千的薪水來說,外賣騎手在橫店平均薪水在四千以上,一些專職外賣騎手最高月收入能超過萬元,是他們做羣演時薪水的五倍以上。

  電影、電視劇行業“冰火兩重天”

  短期內影視業前景如何?這需“影”“視”分而觀之。

  裴伊凡認爲,對於電影院線,疫情出現或將改寫整個行業規則和競爭格局。“全國影院暫停營業,倒逼傳統影院業務轉型升級。影院不再過度依靠票房收入來源,未來可能會轉型多元化經營、場景設置,邁入精細化管理時代。”裴伊凡說。

  與傳統影院消費停滯相反,疫情期間傳統電視媒體和新媒體表現活躍。武亞軍表示,疫情期間,電視劇平均收視率高於往年同期。即使到了4月中旬,排名前三的電視劇平均收視率仍舊達到了近2.4%。同時一些經典電視劇的復播,收視率也不俗。

  同時,網播電影、電視劇也顯示出強勁活力。“疫情期間的點播率超常規走高,雖然沒有出現‘現象級’爆款作品,但12集的網絡生活劇《我叫餘歡水》等卻獲得良好口碑。愛奇藝、騰訊、優酷等視頻平臺設立了居家專區,以抗擊疫情爲主題,將2019年影響較大的《中國機長》《半個喜劇》等優秀電影作品在專欄中投放。”武亞軍說。

  這也恰恰說明,在社會“流動性”受阻情況下,傳統電視媒體、新媒體發揮了分散獲取、個性調度的優勢。

  “對於影視行業來說,越是處於災情,越可能醞釀機遇。比如,分賬劇、分賬電影、短劇、微綜藝等,都有很大發展潛力。”馬中駿說。

  優愛騰等倡議自救:管理演員薪酬

  5月7日,3個視頻平臺(騰訊視頻、愛奇藝、優酷)和6家影視公司(正午陽光、華策影視、檸萌影業、慈文傳媒、耀客傳媒、新麗傳媒)聯合發佈影視綜合行業自救行動倡議書。

↑倡議書部分內容截圖↑倡議書部分內容截圖

  在這份倡議書中,演職人員的薪酬再次成爲焦點。倡議書強調,加強演職人員在薪酬、排名、待遇等方面的管理,演職人員的薪酬包含所有勞務及按合約規定的其它費用,投資方不再爲額外要求支付任何費用。倡議書還提出,堅決抵制攀比之風,藝人番位排名權、演職人員選擇決定權應由投資方、製片方依法依規依合約確定,任何人不得對此提出無理要求、強制性要求,干擾正常創作。

  上述九家公司表示,即日起對影視劇、綜藝節目生產的各環節成本體系、價格體系進行動態調整,將對包括並不限於各個工種的演職人員報酬、特約演職人員與飛行嘉賓報酬、供應商價格、內容採購價格等實施現階段市場可承受的價格管理,形成市場調節、能上能下、工種平衡、共商共擔的定價參考原則。

  此外,倡議書還反對內容“注水”,規範集數長度,鼓勵精品短劇集。三家視頻網站與六大影視製作公司提倡影視劇拍攝製作不超過40集,鼓勵30集以內的短劇創作,支持多拍良心劇、口碑劇、精品劇。

↑倡議書部分內容截圖↑倡議書部分內容截圖

  行業復甦,亟待“破冰”

  面對當前影視業的複雜情況,接下來要如何注力施策?

  裴伊凡認爲,從電影層面來說,疫情之後應加強與互聯網平臺合作,實現“線上+線下”的分線發行,根據電影類型,滿足不同人羣觀影需求。

  武亞軍認爲,2020年上半年已經排映而未放映的院線電影,足夠下半年消化;一些本來計劃2020年上映影片的排片銷售會擠壓到2021年,勢必要與本來就在2021年準備排映的電影形成疊加,屆時將分散觀衆,攤薄票房紅利。

  對於電視劇網絡劇行業而言,疫情結束後,將有一大批電視劇項目復工。爲了加快資金回籠,儘早產生效益,趕工、搶時段、搶頁面位置等情況也將出現。“但無論如何,質量好的作品仍舊能成爲電視臺和平臺首選,具有更大主動性。”武亞軍說,質量應是電視劇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對電視臺、新媒體平臺等播出方來說,這是一次難得的消化原有劇集儲備,去庫存、減餘量的調整期。

  “從良性發展來看,無論是平臺還是內容製作方都要堅持創新,包括題材創新和內容創新,應嘗試做點不一樣的作品貢獻給觀衆、貢獻給行業。影視公司還是要以內容爲本,堅持優質內容開發。”靈河文化創始人兼CEO白一驄說。

  “把握好大趨勢,潛心精耕細作,多醞釀優質作品,這纔是影視企業突破困境之關鍵。”瀋陽當年情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負責人郝佳鵬說。

  從政府層面來說,應該認識到,影視產品是國家文化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影視企業的向心力則是保證國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基礎。影視企業的大量倒閉以及從業人員流失,會削弱大量從業人員對行業的信心。

  記者瞭解到,國家電影局近日已協調財政部、發改委、稅務總局等部門,研究推出免徵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以及其他財稅優惠政策。同時,加大對重點影片創作和宣發支持力度,指導各地出臺幫扶電影企業紓困發展的政策措施。國家電影局還積極組織優質片源,豐富電影網絡供給,滿足人民羣衆當前居家觀影需求。

  來源:經濟日報微信公衆號(ID:jjrbwx)綜合經濟日報(記者梁劍簫)、每日經濟新聞、中新經緯等

  原標題:《影院永久閉店,羣演轉行送外賣…影視業,如何開啓復甦之路?》

責任編輯:霍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