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大概是所有家禽中最富詩意的。相比之下,雞太市儈,鴨太聒噪,牛太愚笨……只有那踱着方步的鵝,像一位世襲的貴族,潔身自好、風度翩翩。

潔白的羽毛,修長的頸項,清脆的叫聲……這一切都使得鵝顯得有些卓爾不羣,鵝就如同那迷了路的英國紳士。

所以,古人對鵝向來厚愛有加,比如書聖王羲之就願意爲了換一隻鵝而將得意之作《黃庭經》交給人家;比如駱賓王七八歲時就對鵝讚不絕口,寫出了膾炙人口的詠鵝詩。

王羲之愛鵝是爲書法,水面爲紙鵝掌爲筆,動靜結合回味悠長。通過觀察動物來獲得創作靈感,是藝術大家們常用的質樸方法,而玉雕作品也是如此。

工藝上,以圓雕爲主,極富立體感。鴻雁回首線條流暢靈動自然、雁身雕刻翻起的浪花,匠心獨運,動感十足。

眼、鼻雕刻細膩、比例掌握恰到好處,尾部短圓,向上翹起,整體形象生動傳神、婀娜多姿。

或許也有人會有疑問,既然雕的是鵝,那麼作品又爲什麼取名“鴻雁呈祥”呢?

鴻雁呈祥,鵝兒成雙。

自古鵝雁就是一家,尋鵝之意,更似尋鴻鵠之志。

內含諸多親友的希冀及厚望,如此如意之好,不覺得真誠又自然嗎?......

整件作品情趣盎然,洋溢着濃濃的農家氣息,而且色彩豐富,鵝的形象也極爲優美動人。

你看雙鵝在水中嬉戲,體態優美;身上濺起的浪花,易趣橫生;脖頸曲首回望一左一右成雙成對,更是有種夫唱婦隨的感覺,寓意夫妻和睦。

在日常口彩中,“鵝”諧音“我”,鵝團身時形狀如如意,因此有着“我如意”“一切皆如意”的吉祥寓意。

當然,在這些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之外,“鵝回首”的背後還有着一段美好的傳說。

相傳在北宋靖康年間,有一個姓王的秀才進京趕考的前夜,他的啞妻爲他繡了一件褂子,上面所繡的便是一隻回頭鵝。

後來,這個秀才狀元及第,欽宗親自召見並要爲他賜婚。他將家中啞妻之事如實相告,並饒有興趣地講了“鵝”的事。

皇上聽後頗有感動,收回許婚君命,要狀元將那件掛子呈上來,令皇宮館藏。另命能工巧匠照圖雕琢和田玉佩一塊,賜給狀元之妻以示褒獎,並把這枚玉佩賜名爲“狀元佩”。

“鵝回首”之形,濃縮了更多的吉祥元素和象徵性的寓意,不僅展現了玉雕師雕刻技藝的精湛程度,更展現出了中國傳統工藝文化。

此件作品從藝術效果上看,較之身首同向的姿態,“鵝回首”姿態更加生動富有情趣,也更能反映出鵝靈巧優雅、詩意遊動的特性。

當然,這種處理方法,更是對“隨形巧雕”的一種詮釋,是在最大限度上利用原材料特點進行的一種創作,充分體現了“保重保形”的玉雕原則!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