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蕩的王慶坨摩單自行車廠廠房,外面還掛着鳳凰、安琪兒等車廠的廣告 劉詩萌/攝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劉詩萌 天津報道

  深秋11月的一個霧霾天裏,天津市區以西40多公里、隸屬武清區的小鎮王慶坨,與往日一樣寧靜。除了高速路上偶爾傳來的重卡鳴笛聲,路上幾乎看不到行人,也少有拉貨的車子從主路上經過。

  這裏曾是中國“自行車第一鎮”,2015年全年自行車產量1300多萬輛,佔全國自行車總產量的10%以上。在2016年底共享單車風口到來之時,因承接了大量單車訂單,王慶坨曾經輝煌一時,遍地是單車行業的淘金者,大小貨車拉着自行車件在鎮內穿梭。而今,在單車銷售淡季疊加共享單車泡沫迅速破滅的雙重打擊下,生意愈發慘淡。

  11月14日,《華夏時報》記者探訪王慶坨時,發現鎮上許多自行車廠家都已停工,即使還在開工的企業,也都不再承接共享單車生意,而是以開拓東南亞地區的外銷新途徑爲突破點。

  “做自行車最不賺錢”

  “別採訪我們,你上對面採訪去,他們能賺錢,我們這兒老闆都要尋死了。”指着馬路對面的塑料包裝廠,一家名爲“摩單”自行車廠的看門人對《華夏時報》記者說。這已經是記者詢問的第三家自行車廠,得到的都是統一的答案:工廠早就停工了,老闆平時根本不來。

  這家獨佔了兩個路口,廠房面積約有1萬平米的自行車廠,廠房外還掛着上海鳳凰車件有限公司、上海安琪兒自行車銷售有限公司的廣告。不過,一眼看去,工廠裏並沒有工人來回穿梭,也沒有機器開動的響聲傳來。“我們下午3點纔開工,工人就十幾個。”看門人指着傳達室門口停着的幾輛電動車說,“你數數吧,有幾輛電動車,就有幾個工人。”

  他告訴記者,在這家中型自行車廠效益最好的時候,曾經有好幾百個工人,一天最多外發2000多輛車。不過,隨着自行車行業的衰落,現在好幾天也湊不出2000輛車了。因爲發不出工資來,工人們大多都跑光了。包括他自己,也有好幾個月發不出工資了。

  王慶坨鎮政府不遠處的聚友自行車廠的情況與之類似。接待記者的員工表示,他們工廠從前是做鋼架的,質量不高,銷售情況比較差,發不出工資來,工人就都跑了。記者路過的另外幾家車廠,傳達室已經廢棄,只有一家幾個工人還在後院的廠房裏工作。而鎮中心時代廣場附近大多是規模較小的代理加工廠以及零售門店,也是同樣門庭冷落。

  據王慶坨地區最主要的大宗商品物流渠道之一、德邦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天津武清區王慶坨鎮金威創展園營業部經理陳闊粗略估算,除去“雙十一”的物流較爲集中外,今年以來整個鎮通過德邦物流外發的自行車件少了兩到三成。

  “現在整個王慶坨,幹什麼都行,就是別做自行車,這一行最不掙錢。”上述受訪者表示。

  被共享單車拖垮

  很難想象,僅僅一年以前,這裏曾是另一番景象。

  2016年末,共享單車風口驟起,摩拜、ofo兩家共享單車“獨角獸”的吸金能力巨大,帶動了如小藍、小鳴、酷騎等許多新興企業進場,分享這塊大“蛋糕”。而這些企業所投放的單車產品,大部分都在王慶坨這個中國北方最著名的自行車製造小鎮完成。

  天津是中國傳統的自行車生產基地,新中國第一輛國產自行車“飛鴿”就誕生於此。位於郊區的王慶坨也於上世紀90年代形成了自行車產業集聚,2015年產量達到天津自行車總產量的三分之一。但隨着公共交通的發達、私家車的普及,自行車市場受到極大的衝擊,逐漸走向衰落。

  然而共享單車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根據智研諮詢研報,截至2017年,摩拜、ofo兩家共享單車行業的“獨角獸”估值均超過100億元,投放數量均在500萬輛上下。

  超過200億多市場,1000萬輛的訂單,對於盡顯疲態的自行車產業無疑是一針劑量極大的“興奮劑”。雪片一樣飛來的訂單,令一些王慶坨的規模車廠接到手軟。這一空前盛況被作爲新經濟的典型寫入天津市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共享單車快速發展帶動自行車生產,全年兩輪腳踏自行車產量增長31.6%。

  在記者的採訪當中,每一家中等規模以上的車企都或多或少接過共享單車的訂單,但所有人也都異口同聲地表示做共享單車並非其主營業務。“要是主要做這個,去年就倒閉了,還能撐到現在?”一位車廠員工表示。

  事實上,自2017年6月起,共享單車行業就出現了“倒閉潮”,悟空單車、小藍單車、酷騎單車等相繼爆出倒閉或“跑路”的消息。今年2月時,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劉小明透露,全國77家共享單車企業中有20餘家倒閉或者停止運營。

  這對於自行車製造企業無疑是晴天霹靂。由於共享單車企業與供應商普遍採取預付款模式,預付比例一般是30%-40%,拿不到回款,許多週轉能力差的小規模車企虧損嚴重,甚至直接被拖死在討債的途中。還有許多廠家爲了滿足共享單車的需求上了許多新設備,閒置的機器和產能,也成了他們的負擔。

  陳闊向《華夏時報》記者回憶,鎮中有不少家接了共享單車,其中一家車廠去年幾乎每天下午都會出七八輛共享單車,今年再路過就已經看不見出車了。

  內外交困

  儘管沒有受到共享單車倒閉太大的影響,現在還在喘息中的王慶坨車企們,日子一樣不好過。

  華冠鞍座廠一位姓王的銷售經理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該公司此前也接過一些共享單車的訂單,不過目前主要供應共享單車的企業基本上都倒閉了。該公司最新的業務方向是往印尼等東南亞國家外銷產品。

  “滿大街都是共享單車,現在誰還買自行車?”上述受訪者表示,現在自行車內銷渠道不暢,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共享單車改變了人們對自行車的消費習慣。而外銷方面,外國企業的訂單量不大,有時候就訂幾十輛幾百輛,比起從前共享單車一下子幾千輛的量少了太多。

  然而,舊日的輝煌已經過去,用燒錢換規模的共享單車行業成了明日黃花。當前的幾大頭部企業,只有最初的二線“哈囉”單車在賣身阿里後獲得了支持,還在四處拼殺。4月,美團以35%的股權、65%的現金收購摩拜單車,意味着其獨立發展、不依靠巨頭的可能性被否定。同樣被否定的,還有對共享單車可能創造真實盈利模式的信心。

  而另一個巨頭ofo則陷入了官司纏身、破產重組傳聞滿天飛的尷尬當中。據啓信寶數據,僅2018年10月,ofo的運營主體東峽大通(北京)管理諮詢有限公司就被列爲被執行人18次之多。10月22日,該法定代表人由ofo創始人戴威變更爲其中國區業務主要負責人之一陳正江。

  一位接近ofo的業內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這一變更不一定意味着公司的實際控制人讓位,可能是爲了使戴威免於在債務危機訴訟中承擔法人應負擔的賠償責任。

  據悉,此前哈囉單車曾經接觸過ofo商談收購,但結果並未成功。目前有意收購ofo的是另一個出行“獨角獸”滴滴,但由於近幾個月陷入了順風車事件引發的整改風波,與ofo的收購案也被延後。

  “即使是ofo成功賣身,共享單車這個行業也回不到從前,現在已經是行業末期了。”上述業內人士稱。而對於王慶坨自行車企業來說,傳說中的春天還沒有到來,寒冬的冷風就已經呼嘯而至。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陳巖鵬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