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一輪朝陽噴薄升起,驚飛的宿鳥穿林而出,啁啾歡唱,沉睡的世界從昨夜的夢中甦醒,空氣中傳來叮噹作響的敲擊聲。陽光和爐火映照着一張古銅色面龐,蒼勁有力的手臂隨着鏗鏘的節奏上下襬動,一團火焰在眼眸中飛舞跳蕩,定格成一尊勞作者的生動造像。

李生清是青海湟中非物質文化遺產馬掌製作技藝第三代傳人。這門傳家手藝由祖父那一輩開創奠定。上世紀初,血氣方剛的祖父李納爲了養家餬口,分擔家庭的生活重擔,向身爲鐵匠的岳父拜師學藝,專心學習打鐵技藝,希望學得一技之長,可以有個興家立業的傍生絕活。二十出頭學成後自立門戶,開了一家鐵匠鋪,專門打造馬蹄鐵、馬掌釘、鐮刀、斧頭等日常生產生活鐵器用品。祖父病故後,這份手藝和家業傳給了兒子李元德,也就是李生清的父親。父親爲了精益求精,讓打鐵技藝更加進步成熟,特拜地方名師肖馬有、丁倆目門下學習深造,出師後全心投入李氏馬掌製作工藝的技術研發,並帶領三個兒子努力將家傳手藝發揚光大,不斷拓寬生產和銷路,和周邊商戶密切合作,逐漸聲名鵲起,廣泛贏得業內信譽和用戶認可,被西納川的老百姓親切地稱爲耳朵兒鐵匠。

【同期聲】(李生清) 談父親外號的由來和含義,如何爲兄弟幾個親手傳授技藝,帶着他們四處攬活做工,經受了怎樣的艱辛困苦。

說到馬掌,年輕一輩的腦海中幾乎鮮有清晰的概念認知。因爲它的承載體——馬已經離我們現代生活越來越遠。它屬於古老遊牧文化的圖騰符號,也是傳統農耕文明的生產生活工具。在人類歷史漫長的發展演進中,馬的角色和使命被更多地捆綁在雄圖王霸的殺伐爭戰中。凡有攻城略地或兵臨城下的戰爭橋段,我們總會注意到一個非常霸氣的詞頻繁出現在史冊上——鐵蹄。這是馬掌被中國歷史所賦予的特有的文化稱謂,詩意而鐵血,令人血脈賁張又不寒而慄,因爲它往往代表着征服和屠戮。當穿越歷史的烽火雲煙,在今天喧囂浮躁的時代,它的鏗然足音又會留下怎樣的迴響?

【同期聲】(文化民俗學者或業內專家) 談馬蹄鐵的前世今生和功效作用,以及馬掌製造業在河湟地區的發展流脈和生產狀況。

馬是奇蹄動物,馬蹄基本由兩層構成,和地面接觸的一層大約有2-3釐米厚的堅硬角質,上面一層是活體角質。由於在奔走行進中,經常受到地面摩擦和積水腐蝕,角質層很容易磨損脫落。因此,通過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經驗,人們學會了打製和使用馬蹄鐵保護馬蹄,延緩磨損,讓馬蹄更加堅實有力地抓牢地面,無論是騎乘和駕車都能行動自如。馬掌大致分爲走馬掌、牧馬掌和耕馬掌,針對馬騾驢等牲畜的身體特性,均有不同重量和規格的製作要求。其中,走馬掌的重量和尺寸最大,達到1600克重、4到5公分寬。李氏馬掌還分爲七眼掌、六眼掌、四眼掌等不同款式。

【同期聲】(李生清) 談李氏馬掌的製作技術、工藝流程和產品特色。

馬掌也被稱作馬蹄鐵,傳統上採用常見的低碳鋼材料。隨着時代進步發展和市場需求變化,如今更多混入鐵和鋁合金等不同材質。李氏馬掌主要取材於國標鋼筋,經爐火高溫煅燒、淬火沾水,然後鍛打鑄造而成,尤其講求10火120錘的傳統工藝標準。整個馬掌製作過程需要百倍的心血投入,火候分寸的拿捏恰到好處,淬鍊鍛打一氣呵成,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大意,稍有差池就會前功盡棄,所有努力只能換來一副廢掌。使用廢掌會給馬兒帶來不適,造成更多的安全隱患。正因爲獨特的工藝技術和對產品質量的精益求精,李氏馬掌過硬的品牌信譽讓用戶非常信賴。青海解放後,父親還帶着他們兄弟三個,爲駐紮在上五莊的解放軍騎兵團打造馬掌、掌釘和借馬掌。

【同期聲】(李生清) 談六十多年前爲解放軍打造馬掌的珍貴記憶和內心感觸。

百年基業,三代傳承。作爲祖祖輩輩生活在民間底層的工匠手藝人,李氏一家飽受創業傳藝的辛酸榮辱,也見證了新舊時代的變遷帶給這個行業的盛衰沉浮。隨着社會飛速發展,在現代市場經濟影響和多元文化滲透下,馬掌的存在意義和生產價值似乎已不合時宜,漸漸被時代冷落和摒棄。而李氏馬掌複雜的工藝流程和嚴格的技術標準,也讓年輕一代的學徒們望而卻步,更多的人耐不住枯燥和寂寞,往往半途而廢。再加上傳統民間手藝大多采用口傳心授的古老方式,傳男不傳女、傳裏不傳外的保守觀念根深蒂固,嚴重製約着技藝水平的提高和行業可持續發展。隨着老一輩匠人相繼離世,人才凋零,青黃不接,致使馬掌製作技藝面臨人亡藝絕、瀕臨失傳的生存困境。

【同期聲】(李生清) 談目前的行業狀況和傳承困難,表達內心的困惑和擔憂。

時代的發展趨勢和社會大環境的制約影響,也讓固有的傳承體系名存實亡。縱然這一代師傅人在藝在,但要找到可以放心託付衣鉢的傳人弟子,也是難乎其難。即便是李師傅的親生子女,對傳承三代的家族手藝也似乎了無興趣。年逾花甲的李師傅膝下有一男三女四個孩子,女孩自然跟煙熏火燎的打鐵活兒天生無緣,唯一的兒子心高氣盛,嫌釘馬掌又髒又累,賺不來錢又沒有任何前途,還不如另謀發展。目前在海西州德令哈市開了家老嚴烤羊肉館,生意做得紅紅火火,已步入正軌。雖然和李師傅的期望稍有不符,也總算是跟爐火沾了點邊,老人家在無奈中又多了些欣慰和自豪。

【同期聲】(李生清) 談兒子對繼承家業的牴觸和拒絕,對兒子的選擇所給予的態度和評價,以及對這門家傳手藝的發展期望。

所幸的是,在闊野雄風的青藏高原上,馬蹄的足音並沒有因爲時代的細膩而失去原始的粗獷,馬匹的傳統功用在農牧民生產生活中依然無可替代。尤其近年來草原上各種文娛活動和馬術賽事越來越多,馬掌的生產銷售大有市場潛力。李生清多次踏足果洛、海南、海西等草原牧區,積極尋求銷路市場,產品供不應求,深受當地各族同胞的喜愛和認可。這回,他特地帶了一批製作好的馬掌,西去德令哈銷售並掛掌,同時藉機探望一下許久未見的兒子。

【同期聲】 李生清的言談感悟,以及和兒子晤面時的交流溝通。

和兒子短暫見面,讓李生清老人激動而寬慰。親情的感動和柔情,瞬間軟化了內心的固執。對於下一代人的事業選擇和夢想追求,李生清無可厚非也無法左右,就像魯迅當年對發小的後代那份殷殷期望: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爲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然而,念舊懷舊的深厚情愫,讓他始終糾結於古老技藝的生死存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留和延續,不但需要信念與情懷的執着堅守,還得仰賴政府和全社會的支持推助,在發展中創新,在創新中繼承,不斷開拓新的產業市場和生存前景。如今,物是人非,輝煌不再,駿馬的身姿絕塵而去,遙遠的蹄音漸行漸遠。李生清獨坐小屋,靜心凝神,繼續在鋼鐵和爐焰中鍛造着掌上功夫,完成先輩的期許和厚望。文圖均由西寧廣播電視臺提供

來源:青海日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