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相比起上世紀90年代,已經變得多元且更具複雜性。在此之前國家的前途與個人的命運緊密勾連,但現今這種聯繫有所鬆動,人們獲得某種方式去建構一個自由的自我——縱使這種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有限的。

三明治的很多讀者有着許多相似的地方:充滿好奇心,喜歡閱讀或者希望成爲一名文字創造者他們隱蔽在城市之中,經歷着各自的喜樂與困境。有的還是年輕的學生,初獲個體經驗與外部世界接壤的驚奇,有的在寫字樓上班,做着大量重複性工作,對通勤感到厭倦。

還有那些已經逃離這個規則成爲一名自由職業者的人,他們對時間的浪費感到焦慮,爲此不斷安排事務以期獲得安慰。還有很多讀者並不能以羣體的方式去一一概括,三明治一直也在祛除這種概貌狀的形態,把具體而真實的個人生活呈現出來。

傳統經驗內,備受關注的永遠是那些宏大、具有生產價值的東西,個人的經驗和心靈似乎不值一提,由此,在時間追趕上一個人的終點時,他所能想到的是那些被經驗塑造的過往: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結婚生子,升職加薪。這種樣狀的回溯重複了多年,下一代繼續如此,但這種重複的內核對一個人的心靈、對自我的審視是粗暴而空洞的。

1998年1月,美國作家何偉在離開涪陵前給他的老師約翰•麥克菲寫了一封信。何偉愛上了涪陵的生活,“無法想象還要離開,我感到中國將成爲自己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又一次不知該何去何從。”他的老師回信建議他應該把這一切寫下來,寫成一本書。那封信改變了何偉的人生。

“收信之前,我從未想過還能寫本關於涪陵的書。誰會關心一箇中國內地默默無聞的小城?怎麼會有人想了解我那些學生,那些貧困的四川農家子弟?像我這樣沒有經驗的年輕人怎麼能寫書呢?但有了老師的建議,寫書突然顯得順理成章。涪陵並非無足輕重;我的學生也很重要;而我正是能講述這個故事的人。”

寫作,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通過有別於慣常的思考方式去理解發生的一切,猶如書面語與口語對描述同一事物所產生的不同效果。我們用寫作來描述“我”與現實經驗的關係,便是重新認識與理解現實生活經驗。

在這種理解當中,你會發現有些東西是你之前從未留意到的,一種新的可能性,可能在此出現。正如作家袁凌所說,今天的非虛構寫作“提供對人性無限豐富的理解,提供着超越時間的對人類經驗進行分析的能力”。

“短故事”是三明治的寫作項目,我們提倡紀實性的寫作,基於自己的或自己熟悉的人的經歷,在我們的指導下,對故事進行回溯與重新審視。有時候,我們焦慮的不是寫作,而是生活本身。

“短故事”裏的指導並不是傳統院校中,老師一對多那樣講述寫作技巧,而是一對一去了解所寫故事以及以其相關的事實,在此過程中,你收穫的不僅僅是一篇自己寫下的精彩故事,還有與導師多次溝通而來的新的視角,這將有助於我們在重複的生活中獲得新的體驗。

市面上有很多寫作課,但多數僅僅是在傳授某種技巧,位列傳統的“一對多”的教學方式。“短故事”是市面少見的一對一指導,我們將全心進入你的故事,選擇怎樣的主題,怎樣寫開頭,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語言風格.......只有真誠地去接近故事本身,才能獲得某種力量。

10月短故事學院截至到目前,已有三位學員的作品發表在三明治公號頭條:《我們學校所在的這個街區,還有37個人投給了特朗普》《我有“厭男症”,病史二十年》《在肯尼亞玩hiphop的的難民兒童》。要知道作爲一個對內容有着高要求的機構,這樣的發表率已經很高了。獲得頭條發表的學員其學費也將全部返還,還有機會進入三明治寫作者學院,成爲簽約作者。

課堂案例

10月的“短故事”,我們的一位學員lvy寫了她在美國念政治學的故事,徵得作者同意後,我們把lvy與導師的討論如實地呈現出來,試圖讓你看到一個故事是怎樣誕生的,當然這只是課程的很小一部分:

如何去理解自己的寫作主題?

lvy:

想寫一個我在國外社會作爲“邊緣人”體驗的故事,想從說話時遇到的挫折講起。

儘管我英語專業出身,日常交流基本無障礙,但在美國生活時,我最怕的是兩件事,第一是別人問我,“excuse me”,讓我重複一遍自己說的話,第二是怕別人與我閒談,因爲我總感覺無從聊起。

這可能不是一個整故事,而是由一些片段構成。在上課發言後,老師不解的凝視(這個凝視是留那個理論“凝視”還是僅僅是“凝視動作?”);在小攤上買東西,攤主操着一口布魯克林口音,聽不懂而造成的難以接話的尷尬。和全部同學一起笑“梗”,卻聽不懂“梗”的手足無措。這些生活中的尷尬細節, 都讓我有社會邊緣人的感覺。但諷刺的是,我明明還是在美國學的是美國政治,身邊的老師和同學,都是美國權力核心。

或許想表達的是一種第一代移民認知上的錯位吧。儘管我們也可以自視是美國社會的精英階層,在各大學術場合談笑風生,但在最基本的一些事情上,比如在星巴克買一杯咖啡時,都會因爲溝通的障礙隨時想到外來人的身份。我想表達的主題或許就是融入(integration)這個問題吧,如果一個移民在經濟上富足,在政治上也有基本權利,但是卻在日常小事上處處有邊緣感,這叫不叫真正的融入?

導師點評:

Ivy你好,我感覺你生活在一種中間狀態,而非邊緣狀態,因爲既非完全與新環境合一,也未完全與舊環境分離,而是處於若即若離的困境,一方面懷鄉而感傷、另一方面又試圖融入美國主流學術圈。一直在圈內人(insiders)和圈外人(outsidcrs)中間徘徊。

你的主題可探討、可被思考的空間很大,短故事雖然注重故事性,但在“身份”的跨國層面上的思考,很顯然,需要故事與思考結合,文本層面的表現方式更多以片斷性呈現,這本身也沒有什麼不好。所以鼓勵你大膽去寫。可以把你意識到自己是“異鄉人”的情節加以描述。

聽你說這些,我想起薩義德,之前看到他對流亡知識分子的論述,其中有些思考,希望能對你有所啓發。邊緣狀態不全是一種自憐或者無奈,它本身有獨特帶來的特權。如果對於這點可以進行思考,文本就不會一直像上個世紀某些知識分子一般,全然是對“流亡”狀態的控訴:

“……從邊緣性中得到一些正面的事物……所以有着雙重視角,從不以孤立的方式來看事情。新國度的一情一景必然引他聯想到舊國度的一情一景。就知識上而言,這意味着一種觀念或經驗總是對照着另一種觀念或經驗,因而使得二者有時以新穎、不可預測的方式出現:從這種並置中,得到更好、甚至更普遍的有關如何思考的看法,譬如藉着比較兩個不同的情境。”

你的故事背景是怎樣的?

lvy:

背景一:

我到美國讀書那年,正值美國曆史上最“荒誕”的大選開始。那一年,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調動起了白人的熱情,高呼要讓“美國再次偉大”;亞裔因爲警官梁彼得誤殺嫌犯被判重刑而罕見地走上街頭,要求保護亞裔權利;非裔還沒有走出“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的餘溫,聲討種族歧視的熱情仍然高漲。

但這一切發生的背景都是美國長久以來堅定不移的共同信仰——那就是美國夢啊,任何人都能實現。

背景二:美國就移民議題的社會大討論

在我們的政治系研究生課堂上,圍繞移民議題,總會聽到3種常見的聲音。

一是,你來美國,憑什麼不接受我們美國的價值觀?二是,你們移民喜歡和自己玩,老是搞自我封閉。三是,你們移民已經這麼富有了,也能結社也能示威,你有什麼可不滿意。

說這話的是一名法國同學,早年就來到美國讀書。她上課尤其活躍,稍有個想法就舉手表達。她總坐在第一排最中間,舉手總是最爲顯眼的位置。

問題1:有個很基礎的問題,就是非虛構是否要求完全真實?比如,這裏面提到的法國同學,是在我的理論基礎課上面的。但是下面我想要講的是另外一門課程,一下子提到兩個課程感覺很亂……我是否一定要點名是兩個不同的課程?

導師點評:

回答一下你的問題。非虛構是基於真實發生的事去寫作的,但是爲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或者基於各類原因,在一些影響不大的地方可以稍作修改,比如人名、地點等,原則上不能損害到文章的總體真實就好。

片段之間沒有強邏輯關係,但實則也有邏輯。在此梳理的時候,可以不用理會是否具有邏輯性。你要考慮的是片段本身是否能對你的主題闡釋有用?是否是故事的關鍵點或者與關鍵點相關的東西?

你學政治學的,對新自由主義在上世紀後期開始在美國盛行再到如今的狀態,對美國夢本身的批判也可以有。

正文部分的寫作在後面。期待你的書寫。

片段寫作部分

lvy:

在一次美國國際史研討會上,我在小組討論名單中看到一名中國頂尖歷史系大學教授的名字。他儘管年輕,只有30歲出頭,但在業界小有名氣。當日的會場也座無虛席。

這名教授開始用英語致開場辭。他當日的主題,是中國晚清的報刊雜誌。他先是照稿唸了一遍自己的開場詞,但在小組討論環節,卻發現了問題。

他連詞不能成句,一個個往外吐詞。在詞和詞之間要思考很久,但有些詞的搭配又不恰當。他也不確定自己用詞是否準確,總在憋了一句之後問,“對吧?” 直到其他討論成員象徵性的點個頭,纔開始下一句。

現場開始稍有騷動。有幾位觀衆開始交頭接耳,坐在我前面的一位白人女教授,在他吐詞時,一直在左右交換翹腿的角度,左轉一圈,右轉一圈,好似爲了要排解厭煩。

“不好意思,我英文太差了。還是用中文說吧”,他突然轉換爲中文,低着頭,猶如做錯事的孩子。

其他小組討論成員一愣,互相看了一下,笑着說好。教授開始用中文講述着晚清的幾大報業,他們的風格及受衆,一個卡殼沒有。他身體前傾,兩手說到激動處就抬起來,眼中似乎閃着光。

坐在第一排的一名男性觀衆在他講到一半時起身,走了出去。又有幾名觀衆也跟着往外走。其他觀衆的目光也隨着他們而移動。一時間,全場的目光集中在了那扇一開一合的小門。

我在心裏默默地嘆了口氣。誰也跨不過去這道坎。

導師點評:

片段的細節描寫很不錯。我想問一句,你談論的是“移民”,你當時的身份是屬於“移民”嗎?我指的是法律範疇上的,我認爲這一點要交代下,如果僅僅是學生的身份去唸書,可能身份認同、自我認同與真正的“移民”會有所不同吧。

(Ivy回覆:你說的對。我指的是學生身份,但我覺得爲什麼在身份認同上比其他留學生更爲在意,或許與我作爲美國研究專業的學生更相關。我似乎一直相信,只有完全抹殺我的留學生特徵,和我的同學們一樣,才能算是與其他同學站在了同一個起跑線上。因爲在美國研究領域,我總覺得只要是美國人的角度,就是最native,最純正的。是最該研究的問題。)

你有個非常難得的天賦,就是描述與議論的間奏做得貼合,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所以沒有刻意說這裏要描述了,那裏需要議論了。

按照我的經驗,如果是一篇公共性很強的採訪稿子,我的個人身份出現次數並不太多,事情本身是重要的,我會事先理出邏輯大綱,總結每一段要寫什麼,再把素材添加到裏面,當然任何看起來是“呈現”的句子實際上都有作者的判斷的。但是你的這篇實際上是以自己的視角爲主,是個人性很強的稿子,也就不存在何時要描述何時要呈現的嚴格劃定了。

先大膽地把初稿寫出來,再修改就好了。

要克服完美主義傾向。初稿膽子大一點,不就寫作嘛,多寫就好了。

在導師與lvy的多次溝通後,最終,lvy寫下了這篇從自己經驗出發,對語言與身份的思考的文章:《我們學校所在的這個街區,還有37個人投給了特朗普》

Q&A

1. 短故事學院是什麼?

簡單粗暴一點講,就是用12天的時間,完成一個短故事,在這個過程中,你將擁有一位盡職的“編輯”、“老師”的陪伴,一對一和你保持溝通,爲你的寫作提供詳盡的修改意見。最新一期「短故事學院」,將從11月19日開始。

2. 你可以在這裏寫什麼故事?

非虛構故事,關於自己、他人,各類人生疑難雜症,我們都歡迎,每個月學院會設置不一樣的主題彩蛋,供你挑選。之前的主題包括職場、性、空間、陰影等,回溯生命中的至暗時刻,理解自己何以成爲自己。

3. 這個課程適合哪些人報名?

非虛構故事愛好者,想要更好學習如何從閱讀和生活中汲取創作的養分;

想要掌握入門級非虛構故事寫作技法的新手;

希望一對一跟隨編輯,拆解故事要素的人;

所有希望挖掘自己的寫作潛力,寫出更好文章的人;

所有想要通過寫作而讓自己的生活更加開闊的人,因爲在學院裏你還能閱讀到其他同學的精彩故事。

4.“短故事學院“通過什麼方式授課?你將在什麼平臺上寫作?

採取線上授課方式,使用平臺「千聊」,一款基於微信的聊天教學平臺。屆時在我們的課程微信羣內,點擊千聊鏈接可以直接進入“短故事學院”直播間,和導師實時互動。即使錯過直播,之後仍可通過無限次回放,複習課程。

寫作平臺是「石墨」,一個可以多人操作、實時編輯和保存的協作平臺。你將擁有一個專屬頁面,和導師進行交流互動。點開同學的寫作頁面,如果對方也正在敲字,你會看見文字一個個蹦出來,你也可以在別人的頁面上留言,寫下自己的體會和感想。

01

“非虛構短故事學院”帶領導師

總導師

李梓新

三明治創始人

近 20 年經驗傳媒人,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本科以及倫敦大學學院國際公共政策碩士。曾任《外灘畫報》主筆等職務。曾多次現場採訪過英美法俄等國大選,以及諾貝爾文學獎頒獎現場。獨家專訪哈佛大學校長、美國總統候選人等名人。著有《民主是個技術活兒:英國民主生活走筆》、《災難如何報道》等。2011 年創辦中國第一個非虛構寫作平臺,培養了數千名普通寫作者逐步成長爲專業寫作者。

導師

童言

中國三明治專欄作家、簽約作者,曾參與出版《破繭001:你未曾體會過的人生》、《我們與我們的城市》等書籍。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外交專業,瑞典Uppsala University和平與衝突研究碩士。主要作品有《上海,一個裁縫的日常》《人生的警告信,有時候不需要拆開》

胖粒

三明治作者。喜歡南美以及高緯度島嶼,會唱山歌,愛好廣泛但淺嘗輒止,日常生猛有力,有點像頭野豬。主要作品有《易小荷:寫作延緩了我人生的衰敗》《義烏往事》《鈄江明:不要相互遺忘》《嘻哈之後:中國社會階層流動縮影》。

萬千

三明治作者,關注青年羣體的故事,採訪過多位業內經驗豐富的寫作者。個人主要作品有《網紅背後的影子寫手》《讓外國人產生依賴的中國 App》《覃裏雯:前半生的“遊蕩者”》。

龔晗倩

三明治主筆、資深編輯,破繭計劃 2.0 作者,關注平凡人的不平凡故事。主要作品有《雲也退:一個書評家逃離到以色列寫非虛構》《越來越沉默的世界 500 強技術白領們》《江夏裏:一座上海老房子見證的知青兩代》。

02

課程安排

Day 1 (11月19日)

破冰

寫作的人不再孤獨,在“非虛構短故事”學院,你將遇到和你靈魂相似的個體,他們過着不一樣的人生,卻和你一樣,對寫作同樣熱血沸騰。

在開始寫作之前,你會得到三明治提供的寫作學習資料一份,閱讀和學習寫作的基本技巧,是開始鍛鍊故事肌肉的必要準備。

提交你的寫作主題。是寫兩年前旅途中遇到的那個陌生人?是寫自己最熟知的父母、愛人,還是勇敢地解剖自己?這些主題都可以討論咀嚼。選擇能把你帶得最遠的那一個。

Day 2 (11月20日)

主題

每一個人身上都暗藏故事。但你未必知道哪一個最動人,哪一個最有潛力成爲你的好作品。在這一天,我們將和你一起確定故事主題。

和主題一起被確定的,還有故事的主人公,既想寫叛逆期產生隔閡的父親,又想寫那個絮叨隱忍的母親,想寫懵懂的初戀,又想寫讓自己肝腸寸斷的那場分手......

當我們還沒有準備好完成一部《冰與火之歌》的時候,不如擯棄多主角的故事,選擇寫獨獨一位主人公的短故事。

這一天,我們將蒐集主人公的素材碎片,告訴我們在你記憶中盤旋不去的那些片段。

Day 3(11月21日)

怎樣開一個好頭

“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這是不是你聽了無數遍卻始終模仿不出的開頭?寫出一個好的開頭建立在你對全篇運籌帷幄的基礎上,它甚至像表白一樣,不是衝鋒陷陣的號角,而是鳴金收兵的鐘聲。別擔心,我們會幫助你打贏這場仗。

開頭有幾十種方法,但最直指人心的可能只有一個。

Day 4(11月22日)

怎樣的語言風格是好的?

語言風格對文章至關重要。王安憶在《短篇小說的物理》一文中,借用愛因斯坦的物理觀點,認爲理論的最高原則是以“優雅”與否爲判別。“優雅”在於理論又如何解釋呢愛因斯坦的意見是:“儘可能地簡單,但卻不能再行簡化。”

好的語言風格,自含有一種優雅。

Day 5(11月23日)

故事爬升及高潮(組裝融合)

一個故事不是被作者推着向前發展的,推動它的應該是矛盾。矛盾是故事的靈魂。在第6天,敘事弧線在這時來到了頂峯。我們會和你一起化身“靈魂鍊金術士”,直面生活最真實的矛盾。在這個階段,你會看到自己的前幾天所寫下的看似凌亂的背景、人物、關係等素材,一步步被拼接成一個具體而生動的立體故事積木。這是一個稍顯複雜的故事搭建過程,短故事導師將指導你如何去理解素材、挑選素材,在既有的脈絡上,如何讓文章更出彩、生動,你可能會看到原本平淡無奇的素材,在導師的指導下,變爲具備閃光點的精彩故事。“bling!bling!”

Day 6 (11月24日)

如何給文章結尾

這幾天的時間將完全交給學員,我們選擇了時間較爲寬鬆的週末,在無人干擾的環境中,走進自己的故事,從頭到尾梳理一編,寫作的過程也是對自己過往的一次梳理,是一次有意義的自我成長。當然,導師將隨時陪同你攻克寫作時遇到的難關,相信我,在這個過程所學到的技巧,遠比聽一堂寫作課、閱讀一本寫作指導書來得多。

Day 7 (11月25日)

完成故事

在今天,你講寫完故事的初始版本。寫作的過程也是對自己過往的一次梳理,是一次有意義的自我成長。當然,導師將隨時陪同你攻克寫作時遇到的難關,相信我,在這個過程所學到的技巧,遠比聽一堂寫作課、閱讀一本寫作指導書來得多。

Day 8(11月26日)

如何修改文章

刪減和修改。把刪減單列出來,是爲了突出它的重要性。一個好看的故事,必須“字字看來皆是血”,或者未必是血,也該是精華液、精釀啤酒和濃縮咖啡,萬不能是咸豐酒店的黃酒,摻着儘可能多的水。而修改,則是結構上和語言上那“交卷前的驗算”,我們有語言感覺極好的編輯爲你精確再精確,也有最擅長“把握大局”的寫作者,甚至可能重整你的結構。

Day 9(11月27日)

修改二稿

在聽完關於修改的課程與導師的修改建議後,你將重新審視初稿,在原有基礎上對文章進行打磨,導師也就就每一個句子的處理,段落與結構的安排與你溝通。

Day 10(11月28日)

故事大會診

本環節是由短故事學院總導師李梓新帶頭與其他導師們在固定時段、地點聚集一起,對每位學員已完成的故事進行點評,全程直播點評學員作品。

Day 11(11月29日)

完成三稿

經過故事大會診環節對文章的評判後,再次對文章做出修改和完善。

Day 12(11月30日)

課程結業

好了,現在你拿到了你的故事(字數通常在2000字以上),我們可以開始那一場“圍爐夜話”了。我們會組織每一個學員分享自己的故事成品,並交流這十二天來的、故事背後的故事。而這時候,你也得以跳出前六天的環環相扣、用上帝視角觀察你寫作的整個過程了。我們相信,這樣的觀察審視能幫助你,在自己的花園中種滿故事。

03

課程期間,你將獲得

·一份精心挑選的推薦閱讀和「非虛構寫作」主題書單,以及不斷更新的「生活寫作錦囊」,專治你的各類寫作疑難雜症

·在完成每一天的寫作任務後,導師將進行一對一的點評,並從編輯的角度提供專業的建議和指導,深度挖掘你的潛在寫作能力

·完成所有寫作任務的學員,將獲得一份「畢業證書」,並得到一份特別禮物

·優秀作品將有機會發表在三明治公衆號上

04

心動福利,成爲三明治的作者

如果你的故事入選爲優秀作品,並在三明治公衆號上作爲頭條發表,你將成爲三明治的培養期寫作者,享受優惠繼續參加非虛構短故事學院或每日書(點擊瞭解詳情)。三明治編輯會與你討論選題、指導你獨立完成完整的長文章。

培養期寫作者將有機會晉升成爲我們的正式簽約作者,擁有免費參與每日書、領取稿酬、參與三明治 MOOK 策劃等諸多福利。

05

本期特別禮物

《不喫雞蛋的人》

錢佳楠

《不喫雞蛋的人》是一個家族故事,也是一個女孩子的身體歷史和內心史。書中的上海市民家庭被困窘所攝,超出自己掌控的社會變遷磨損了他們,鞭子揮向女兒,帶着愛的聲響。

作者錢佳楠,復旦大學中文系本科,美國愛荷華作家工作坊創意寫作(英語)藝術碩士,目前任教於美國愛荷華大學。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The Millions 特約撰稿人,最新散文獲《紐約時報》 和 Longreads 推薦。

06

報名短故事學院

自即日起可開始報名,

11月19日正式開始寫作之旅。

上課方式

線上授課

費用

499 元 / 人

特別優惠:

1. 參加過每日書及三明治寫作課程學員優惠價 459 元,老學員且爲划水筆會會員 399 元;

2. 往期短故事學院學員推薦好友參加,好友也可享福利價 459 元。(只需直接將好友微信名片推薦給三明治明仔的微信,留言“推薦好友報名”即可)

報名方式

掃描二維碼,或閱讀原文

填寫報名表,支付費用

備註:

1. 支付成功後添加三明治明仔(ming30s),聯繫明仔發送支付截圖,確認報名信息。

2. 活動一旦開始,不予退費;在活動開始之前,如退費,需扣除 20% 的手續費。

更多短故事學院作品

點擊關鍵詞閱讀

性少數者| 泰國奶奶 | 北川計生幹部

深圳買房| 生小孩 | 加拿大新移民

越戰前線| 印度“精英” | 進出口安檢員

血管炎| 北大考研 | 90後小貸催收員

受騙後遺症| 婚禮葬禮 | 務工者

活動推薦

更多精彩內容在三明治發生

十一月划水筆會改版,帶一隻故事來,認識你的第一批讀者

上海、北京、廣州、深圳

瀋陽、成都、南京、杭州

年底將至,來每日書寫一寫“2018年重要的小事”

三明治年度福袋特賣,給生活一點美好的期待

歡迎光臨“靈感商店”線下實體店

體驗更多有趣的故事互動

上海建國西路691-1號,近徐家彙

讓每一個人開始寫作

▽ 點擊進入“靈感商店”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