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也許他不會想到自己的改革能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裏打造一個強大的封建帝國,實現北魏中興,更不會想到僅僅在自己去世25年後這個帝國就分崩離析了,就好像他怎麼也沒有料到在千年後的洛陽龍門石窟腳下,伊河兩岸的遊人熙熙攘攘,然而卻沒有幾個人知道這是他及他的繼承者的傑作,因爲他和他的鮮卑族一併與歷史的車輪失散,消失的無影無蹤。太和十四年(490年),我國曆史爲數不多的傑出女政治家馮太后去世了,年僅24歲的拓跋宏成爲了北魏帝國的掌舵人,同時也接下了馮太后手中未盡的改革事業,這個頗有傳統儒士風範的鮮卑族皇帝開始了他的大刀闊斧的漢化改革之路。

前言:

在這個月初的清明小長假,洛陽市5A級景區龍門石窟人滿爲患,數以萬計的遊人行走在伊河兩岸,人潮裏很多人不懼擁擠排着長隊爬着樓梯,只爲了一睹洞窟裏的佛像。然而我驚訝的發現幾乎所有人不過是在人海里擠出一塊空地,拍上幾張自拍說明自己到過這裏,然後瀟灑離去。

卻很少有人去探究那些佛像的特徵,更沒有幾個人好奇這些石窟是什麼人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建的,至於鮮卑族,這個消逝在歷史洪流裏的民族就更不爲人知了。因此小編寫下此文,爲大家介紹這麼一段歷史。

龍門石窟全景01從平城到洛陽,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中興之路。

太和十四年(490年),我國曆史爲數不多的傑出女政治家馮太后去世了,年僅24歲的拓跋宏成爲了北魏帝國的掌舵人,同時也接下了馮太后手中未盡的改革事業,這個頗有傳統儒士風範的鮮卑族皇帝開始了他的大刀闊斧的漢化改革之路。

也許他不會想到自己的改革能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裏打造一個強大的封建帝國,實現北魏中興,更不會想到僅僅在自己去世25年後這個帝國就分崩離析了,就好像他怎麼也沒有料到在千年後的洛陽龍門石窟腳下,伊河兩岸的遊人熙熙攘攘,然而卻沒有幾個人知道這是他及他的繼承者的傑作,因爲他和他的鮮卑族一併與歷史的車輪失散,消失的無影無蹤。

此時的北魏情況還不算太糟糕,幾十年前的農民起義,邊鎮叛亂該鎮壓的都已被鎮壓,祖母活着的時候以自己的名義推行了均田制、三長制,那些流浪的亂民都有了一塊謀生的土地和住所,社會治安狀況好轉,基層政權也鞏固了不少。據史料記載:太和九年,十年,馮太后以孝文帝的名義先後推行了均田制、三長制。這標誌着北魏政權在逐漸向封建國家過渡。

但是問題也還不少,一方面,諾大的一個北方大國仍然由一小部分守舊的鮮卑貴族把持,在他們眼裏這個國家的大部分人民,即漢人,什麼也不是,充其量不過是任由他們剝削壓榨想殺便殺的奴隸,更不要說選用有才能的漢人進入統治階層了。

因此在這種背景下,帝國內部的民族矛盾依舊突出,甚至不僅僅是漢人,連其他少數民族也不願服從鮮卑的統治。另一方面,都城平城遠在帝國一隅,糧食供應不濟,政治經濟輻射作用不強,遠遠達不到控制整個中原地區的目的,遷都一事迫在眉睫。

孝文帝塑像

親政後的孝文帝倒並沒有選擇激進的改革方式,而是在漸進的改造他的帝國。太和15年(491年),這一年的十一月,孝文帝仿效以前的漢人政權官制,確立了從品,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熟悉的官員品級,比如唐宋的尚書是三品大員,以及我們常常調侃的九品芝麻官。古代官員的這個品級其實就是從孝文帝改革這裏確立的,也正是這一舉措完成了古代對官員的認定由人品向官品的轉變。據《三國志·魏志·陳羣傳》記載,九品中正制是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採納吏部尚書陳羣的意見確立的一種人才選拔制度,該制度把人分成九品,包括上上、上中、上下等共計九等,然後依據官員的不同‘人品’授予官職,也就是所謂的‘人品’。

隨後孝文帝又設立太樂官,根據儒家經書,確立了聲律。以及頒佈新律令,廢除腰斬、車裂等酷刑,減輕刑罰。

做完了這些前期工作,孝文帝終於不得不直面遷都這個問題了。

一方面遷都是必須要做的,一方面遷都又不是件容易的事,縱觀我國古代歷史,遷都次數其實並不多,因爲遷都不是說把朝廷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就完事了,這還要牽扯到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大轉移。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有一部分人得勢,一部分人要失勢,既然有人失勢,就必然有人會瘋狂反對,進而想方設法的阻攔,所以古代帝王對待遷都問題是非常慎重的。

北魏遷都路線

孝文帝同樣面臨着這樣的問題,他面對的是以太子恂爲代表的一股強大的鮮卑守舊勢力,而他遷都的目的之一正是擺脫這些守舊勢力的羈絆,進而順利的繼續改革。因此遷都洛陽也被後人認爲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一個措施。

於是關乎整個改革成敗的舉措就從一次所謂的“孝文帝南伐”悄悄的開始了。

太和十七年5月(493年),孝文帝在朝堂提出了南伐齊國的想法,儘管聽到的是預料中的一片反對聲,但無論如何這都是國家擴張戰略的舉措,那些朝臣也不得不妥協。於是在同年8月,無論是願意還是不願意,一大批鮮卑大臣還是跟隨軍隊被孝文帝騙到了“南伐”的路上。

一個月後大軍行軍到洛陽,也許是孝文帝早就算好的,也許是天意吧,總之,時值深秋九月,天氣漸寒,又恰逢陰雨連綿,這些大臣再也受不了行軍勞頓之苦,於是聯名請求孝文帝班師回朝,這時候孝文帝才說出南遷之意,一幫守舊大臣也就不得不妥協了。《魏書·任城王傳》中孝文帝曾說:“國家興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洛王裏,因茲大舉,光宅中原”。

第二年,北魏都城就正式遷到了洛陽,孝文帝開始了他改革措施中最具有爭議的一部分內容。02用武力征服中原,卻又被中原文化反征服的北魏和鮮卑族

如果將前文提到的那些改革措施歸結爲政治經濟舉措的話,那麼接下來的這些改革倒更偏向於文化。個人覺得,正是文化這一層的改革對北魏的政治經濟發展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促進作用,但也正是孝文帝在文化習俗這一層的改革把他的帝國和民族改不見了。

隨着都城的遷移,大批的鮮卑族人湧入到中原地區,然而他們看起來與漢族人是那麼的格格不入,或者稱之爲落後吧!這個憑藉鐵騎征服中原的民族具備一切遊牧民族的特徵,

他們編髮左衽,男子穿袴褶,女子穿着夾領小袖,幾乎沒有人會說漢語,剛剛入主中原的他們,即便經過了將近百年的民族融合,卻仍然更偏愛馬背上的生活方式,居無一椽之室,食無擔石之儲,不務農業,人心思歸。

少數民族騎兵圖

當然,這個問題是古今中外所共存的,不管是哪個少數民族還是哪個帝國,當他們瘋狂的擴張後都不得不面臨如何統治的問題,在他們的內部各種民族混居,隨之而來的就是語言不通,文化習俗差異,貿易衝突等矛盾,一旦處置不當就會激化矛盾進而危及統治。舉個例子,羅馬帝國由最開始的亞平寧半島一路擴張成爲一個地跨亞非歐的大帝國,正是靠一部《萬民法》有效的協調了原住民和外來人口之間的各種矛盾,才使得這個龐大帝國延續了幾百年。

不過我認爲,北魏卻並沒有羅馬帝國幸運,因爲他們統治着的是一個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遠遠領先自己的中原王朝,這也正是歷史上並沒有幾個少數民族能夠長久統治中原的重要原因。因此,他們能做的要麼就是像後來的蒙古人一樣長期壓迫漢人,然後在僅僅幾十年後就被趕走,要麼就是選擇自我改變,適應漢人。

很明顯,孝文帝和他的統治集團選擇了後者——自我改變,適應現實。

太和十八年末(494年),孝文帝下旨禁止士民穿胡服,鮮卑族人和朝廷裏的鮮卑大臣一律改穿漢服,一場漢化運動就這麼從服飾改革展開了,當然,孝文帝並沒有意識到漢族對鮮卑族的同化也從這一刻開始了。

同年末,孝文帝賜予南遷過來的鮮卑人土地,並且免除他們三年的賦稅,鼓勵他們棄牧從農。太和十九年(495年)六月,剛剛班師回朝的孝文帝又下令禁胡語。《魏書‧咸陽王禧傳》記載孝文帝言:”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其年三十已上,習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爲,當加降黜“。

客觀地看,這個舉措雖然有好的一面,但對鮮卑族來講明顯是弊大於利的,一個民族連母語都不講了,何談民族認同呢?九一八事變日本侵佔東三省後立馬禁止學校教授國語,進而把日語列爲必學課程,妄圖通過語言的改造達到奴化中國的邪惡目的。然而北魏最高統治集團卻想着怎麼讓本族人棄用母語,實在是本末倒置了。

頗具漢風的北魏明堂

太和二十年(496年)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鮮卑複姓爲單音漢姓,他不但要求鮮卑平民和貴族要改姓,而且自己還帶頭把拓拔改氏改爲了元氏,剩下的包括獨孤改姓劉、丘穆改姓穆、步六孤改姓陸,賀賴改姓賀等等 (有關孝文帝改革鮮卑姓氏,在《魏書·官氏志》中有詳細記載,此處限於篇幅不再一一寫出)。

剩下的漢化改革措施還有鼓勵鮮卑人與漢族通婚,孝文帝不但自己娶了漢族大士族盧敏、鄭羲等人的女兒爲妃,而且還讓自己的幾個弟弟,包括咸陽王元禧、河南王元乾等人,也娶了漢士族的女子,於是在王室的帶動作用下一股鮮卑與漢通婚的風氣湧起,鮮卑族更加深刻的融合進了漢族。

在這些漢化改革措施促進下,北魏的社會秩序逐漸穩定,一時間經濟政治快速發展,史稱孝文帝中興。然而如前文所講,也正是因爲這些措施使鮮卑族一步步被同化,最後徹底喪失了自身的獨特性。03從雲岡到龍門,留下漢化改革痕跡的北魏石窟

因爲孝文帝的漢化改革,最終導致鮮卑族和拓拔氏不知不覺的消失在了民族融合的洪流裏,今天的56個民族裏已經見不到獨立存在的鮮卑族了,對於這個少數民族的風俗,文化的瞭解也不可以直接進行(根據一些專家考證,今天的錫伯族可能是鮮卑後裔,但不得不承認,純粹的鮮卑族已經消失了)。

但是透過龍門石窟的佛像,我們還是不難找出這場千年前漢化改革的痕跡。當然,今天的龍門石窟並不都是由北魏修建的,而是從孝文帝開始,經過隋唐、五代,共計400餘年才建造完畢,本文說的是由北魏修建的那一部分,包括古陽洞、賓陽中洞、火燒洞、蓮花洞等洞窟。

魏晉南北朝,天下大亂,中原陷入混戰,統治者視平民百姓生命如草芥,儒教思想的地位在人們心中開始動搖,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人們迫切需要精神慰藉,於是佛教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追捧。

風化嚴重的北魏古陽洞

石窟作爲印度佛教的重要承載建築開始被重視,修建石窟已是北魏政權和百姓推崇佛教的共同需要。比較北魏遺留下來的兩處重要石窟——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一個位於平城,一個位於洛陽,我們可以發現顯著的區別:

作爲漢化前修建的石窟,雲岡石窟的佛像身着偏袒右肩式,寬袍大袖袈裟,頗有少數民族粗壯漢子的特色。而在遷都洛陽前後開始修建的北魏龍門石窟則明顯具有漢化的特徵,相比之下龍門石窟裏的佛像要斯文了不少,他們面容清瘦,儀態從容,穿雙領下垂式袈裟,眼含笑意,安詳的端坐在方臺之上。寫在最後

客觀的講,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其實是在順應民族融合的大趨勢,當草原文明和農耕文明混居在一起時,融合的趨勢是不可阻擋的,這一點我們甚至可以從時人所著的《齊民要術》中看出端倪。《齊民要術》詳細記述了家畜飼養的經驗,特別是吸收了少數民族的畜牧經驗,對家畜的鑑別品種、飼養管理、留取良種、繁殖仔畜到獸醫藥方,均有記錄, 側面反映出當時民族融合的趨勢。

然而,孝文帝的漢化改革過於極端,在吸收中原文明成果的同時竟然把本族的文明一併扔掉了,最終造成了拓拔氏的敗落和鮮卑族的遺憾退場。這也給我們今天在接受外來文化一個強有力的警醒,那就是一定要堅持以我爲主,切不可丟掉本國的文化精髓,犯歷史虛無主義的低級錯誤。

龍門石窟坐落伊河兩側

站在伊河橋上,感受風的吹拂,伊河的水依舊在流淌,它不會因爲誰的缺席而停止向前。許多歷史愛好者常常會猜想鮮卑武士的樣子,爲鮮卑族的消失而感到遺憾,但這也許是歷史的必然吧,正是這一個個缺憾共同組成了一副精彩的歷史畫卷。

我們能做的就是,站在洛陽龍門石窟,追溯北魏孝文帝的中興之路和一個與歷史失散的民族。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留言討論。我是觀點君,來自歷史中簡堂的小拇指——挑千愁,歡迎關注我哦]

本文參考資料:

《魏書·任城王傳》——有關孝文帝遷都

《魏書·咸陽王傳》——有關禁說胡語

《魏書·官氏志》——有關定從品和改漢姓

《魏書·釋老志》——有關北魏佛教

《齊民要術·卷六》——有關民族融合(參見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文化一冊)

《從分子生物學角度看鮮卑族的流向》——吉林師範大學學報

《全盤漢化與北魏王朝的速亡》——陝西師範大學學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