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珅并没有惊慌,而是将自己往粥水里撒沙子的理由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乾隆:原来,灾区那些前往粥场讨粥喝的“灾民”里,有一部分并不是真正的灾民,只是一些家中还有余粮、却也想着来蹭一口白饭的人。但是换做那些明明家中有余粮的人,在免费的粥水掺进了沙子之后,就不再想要与灾民们分一杯羹了。

说到和珅,大多数人对和珅的印象还是来自于当年大火的古装电视剧。在电视剧中,和珅被捏造成了一副天生奴颜媚骨的奴才人设,不仅机灵圆滑,还利用八面玲珑的手段在朝廷一步一步上位,最终成为了乾隆身边的一大红人。

在我国古代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中,最值得探讨的无疑是朝堂之上的君臣关系了。早在夏商周时期开始,我国的原始社会开始慢慢向封建社会进行转变,君权神授的思想也慢慢演化。最终,在秦汉时期,皇帝制度正式确立,这让皇帝在古代社会获得了难以颠覆的地位。


但是即便如此,皇帝依旧无法一人解决朝廷上的所有事务,这便衍生出了君权。自古以来,虽然君权与相权呈现互补的趋势,但这两者何尝不是对立的?都说封建社会人人都想当官,这也是不假的,毕竟如果能够在皇帝身边大展身手,那么自己也就能够“近水楼台先得月”,能够得到极高的权势和地位。

再加上封建制度体系或多或少存在的弊端性,官僚制度的一些负面影响就不由得逐渐浮现。特别是在封建制度空前增强的清朝末期,官宦的贪腐现象愈发严重,无论是大官还是小官,都欲想从朝廷的财政当中分一杯羹。

这就不得不提到清朝开仓赈济灾民这个事了。无论在哪个朝代,天灾人祸总是难以避免的,无论是旱灾还是洪灾,抑或是受到战争疲敝,都会让百姓疾苦不堪。而大多数有能力的统治者都会选择开放国库,在这一点上,乾隆就不例外。开放粮仓赈济灾民,不仅能够让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灾民得到赈济,更是能够彰显皇帝爱民恤民的高大形象。


和珅所负责的,则是当时受到洪灾侵扰的地方赈济事宜。和珅作为此事专门的钦差大臣,迢迢赶到灾区设置的粥场,除了和珅之外,一些辅佐小官也参与了此次施粥,施粥从水灾发生开始,一直持续到农业恢复为止。

彼时,灾区所有的灾民皆饥肠辘辘、苦不堪言,对官方设办的粥场即便不抱太大希望,但连年颗粒无收、粮仓亏空,饥荒让腹中是半粒米都不剩了。这和珅也会审时度势,见一众灾民饥饿难解,遂用清朝廷施发的米煮了粥水,施给前来粥场讨粥的灾民。


施粥的过程可谓无聊又漫长,一整天下来,和珅基本只为煮粥和施粥而奔忙。但也就是这么一天下来,和珅却发现粥场煮了这么多粥,按理说所有灾民都能分到一杯羹了,结果还是有灾民叫苦不迭、吃不到粥。

和珅思索了一番,在第二天施粥之前,往沸腾的粥水里撒了一把东西。被吩咐的下属也不敢问和珅这是作何用意,只得照办——按照和珅的吩咐,往粥水里撒进了一把沙子。不解归不解,和珅的下属一天下来,发现撒进了沙子的粥不仅都成功施发完毕,所有的灾民也都没有任何抱怨了,没有因为沙子而浪费粥水。

只不过,这事虽然没有人抱怨,最终还是一传十十传百,传进了朝廷和乾隆的耳朵里。乾隆乍一听觉得这事可不能姑息,毕竟是用来赈济灾民的粥水,你和珅怎敢随意在里面做手脚呢?于是乾隆便派人郑重彻查,并询问和珅这一把沙子是作何用意。


和珅并没有惊慌,而是将自己往粥水里撒沙子的理由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乾隆:原来,灾区那些前往粥场讨粥喝的“灾民”里,有一部分并不是真正的灾民,只是一些家中还有余粮、却也想着来蹭一口白饭的人。

和珅说,如果是真正的灾民,在饥荒的时候,早就因为连着许多天吃不上饭而饥肠辘辘、饥不择食了。也就是说,凡是能吃的东西,真正有困难的灾民就不会嫌弃。但是换做那些明明家中有余粮的人,在免费的粥水掺进了沙子之后,就不再想要与灾民们分一杯羹了。

这样一来,当想要“蹭饭”的人走光了之后,原本饥饿的灾民们也能够吃到粥,解决饥饿之苦。乾隆听后思索了一番,觉得和珅这一办法不失为计策,于是还是免除了对和珅的责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