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珅並沒有驚慌,而是將自己往粥水裏撒沙子的理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乾隆:原來,災區那些前往粥場討粥喝的“災民”裏,有一部分並不是真正的災民,只是一些家中還有餘糧、卻也想着來蹭一口白飯的人。但是換做那些明明家中有餘糧的人,在免費的粥水摻進了沙子之後,就不再想要與災民們分一杯羹了。

說到和珅,大多數人對和珅的印象還是來自於當年大火的古裝電視劇。在電視劇中,和珅被捏造成了一副天生奴顏媚骨的奴才人設,不僅機靈圓滑,還利用八面玲瓏的手段在朝廷一步一步上位,最終成爲了乾隆身邊的一大紅人。

在我國古代漫長的封建社會歷史中,最值得探討的無疑是朝堂之上的君臣關係了。早在夏商周時期開始,我國的原始社會開始慢慢向封建社會進行轉變,君權神授的思想也慢慢演化。最終,在秦漢時期,皇帝制度正式確立,這讓皇帝在古代社會獲得了難以顛覆的地位。


但是即便如此,皇帝依舊無法一人解決朝廷上的所有事務,這便衍生出了君權。自古以來,雖然君權與相權呈現互補的趨勢,但這兩者何嘗不是對立的?都說封建社會人人都想當官,這也是不假的,畢竟如果能夠在皇帝身邊大展身手,那麼自己也就能夠“近水樓臺先得月”,能夠得到極高的權勢和地位。

再加上封建制度體系或多或少存在的弊端性,官僚制度的一些負面影響就不由得逐漸浮現。特別是在封建制度空前增強的清朝末期,官宦的貪腐現象愈發嚴重,無論是大官還是小官,都欲想從朝廷的財政當中分一杯羹。

這就不得不提到清朝開倉賑濟災民這個事了。無論在哪個朝代,天災人禍總是難以避免的,無論是旱災還是洪災,抑或是受到戰爭疲敝,都會讓百姓疾苦不堪。而大多數有能力的統治者都會選擇開放國庫,在這一點上,乾隆就不例外。開放糧倉賑濟災民,不僅能夠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災民得到賑濟,更是能夠彰顯皇帝愛民恤民的高大形象。


和珅所負責的,則是當時受到洪災侵擾的地方賑濟事宜。和珅作爲此事專門的欽差大臣,迢迢趕到災區設置的粥場,除了和珅之外,一些輔佐小官也參與了此次施粥,施粥從水災發生開始,一直持續到農業恢復爲止。

彼時,災區所有的災民皆飢腸轆轆、苦不堪言,對官方設辦的粥場即便不抱太大希望,但連年顆粒無收、糧倉虧空,饑荒讓腹中是半粒米都不剩了。這和珅也會審時度勢,見一衆災民飢餓難解,遂用清朝廷施發的米煮了粥水,施給前來粥場討粥的災民。


施粥的過程可謂無聊又漫長,一整天下來,和珅基本只爲煮粥和施粥而奔忙。但也就是這麼一天下來,和珅卻發現粥場煮了這麼多粥,按理說所有災民都能分到一杯羹了,結果還是有災民叫苦不迭、喫不到粥。

和珅思索了一番,在第二天施粥之前,往沸騰的粥水裏撒了一把東西。被吩咐的下屬也不敢問和珅這是作何用意,只得照辦——按照和珅的吩咐,往粥水裏撒進了一把沙子。不解歸不解,和珅的下屬一天下來,發現撒進了沙子的粥不僅都成功施發完畢,所有的災民也都沒有任何抱怨了,沒有因爲沙子而浪費粥水。

只不過,這事雖然沒有人抱怨,最終還是一傳十十傳百,傳進了朝廷和乾隆的耳朵裏。乾隆乍一聽覺得這事可不能姑息,畢竟是用來賑濟災民的粥水,你和珅怎敢隨意在裏面做手腳呢?於是乾隆便派人鄭重徹查,並詢問和珅這一把沙子是作何用意。


和珅並沒有驚慌,而是將自己往粥水裏撒沙子的理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乾隆:原來,災區那些前往粥場討粥喝的“災民”裏,有一部分並不是真正的災民,只是一些家中還有餘糧、卻也想着來蹭一口白飯的人。

和珅說,如果是真正的災民,在饑荒的時候,早就因爲連着許多天喫不上飯而飢腸轆轆、飢不擇食了。也就是說,凡是能喫的東西,真正有困難的災民就不會嫌棄。但是換做那些明明家中有餘糧的人,在免費的粥水摻進了沙子之後,就不再想要與災民們分一杯羹了。

這樣一來,當想要“蹭飯”的人走光了之後,原本飢餓的災民們也能夠喫到粥,解決飢餓之苦。乾隆聽後思索了一番,覺得和珅這一辦法不失爲計策,於是還是免除了對和珅的責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