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研習

在佛經之中,部頭最大的就是般若部。佛說《般若經》,在說法四十九年之中,世尊用了二十二年的時間來講般若。由此可知,般若是整個佛法的中心。佛當年前後一共有十六會,中文譯本《大般若經》有六百卷,聽說西藏文中有千卷之多。由此可知,這樣大部的經典,讀誦已經相當困難,何況受持演說。正因此,世尊在第九會由博而約,特別宣說《金剛般若》,這部經在中國前後有七種譯本,流通最廣的就是羅什大師的譯本。羅什大師把它翻成一卷,又加上魏譯一小段,總共只有五千八百三十七個字,用現代人的看法,這不算是一篇很長的文章,不到六千字。不但般若的精華、般若的宗旨盡在此經之中,我們得到這一卷,可以說整個佛法都在自己掌握之中。

這一卷經是般若的綱要,般若是一切佛法的總綱,也正因爲如此,所以必須通達一切佛法,然後才真正可以說通達《金剛般若》。爲什麼?古人有個比喻,「因網乃得綱」,這個比喻是說打魚的魚網,總綱就是網的頭,因網你才能夠抓到綱領。可是網與綱,關係非常密切,實實在在分不開;換句話說,必須要對《金剛般若》義趣深解,而後一切佛法才能夠頭頭是道,左右逢源。爲什麼?「綱舉則目張故」,這是說明它是互爲因緣,就是佛法的綱要與整個佛法的關係。這一卷經既然是整個佛法的綱領,它的重要性由此可知,它義理的深廣、條理之繁密,也由此可知。

本經確確實實是少文,文字很少,而含無量義,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在唐朝時候,禪宗五祖忍和尚、六祖惠能大師極力的提倡,所以《金剛經》在中國早已是家喻戶曉,流通不絕無過此經,用現代話來講,佛經裏面知名度最高的無過於《金剛經》。有很多人不知道《阿彌陀經》,但是沒有人不知道《金剛經》,這就是古德的提倡。由這個地方我們也能看到,由於經典流通得廣,讀誦的人多,我們國家的國民得佛護念加持,這也是必然的事實。

江味農居士的校正本,跟一般流通本稍稍有一些不一樣。江居士一生讀誦、受持、爲人演說,他根據敦煌石室的寫經及古大德註疏十幾種,一個字一個字、一句一句的來校對,這樣才訂正全經的經文,可以說現代我們所看到各種《金剛經》的本子,這個本子是最好的版本。我們可以參考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的校勘記。

江味農居士,出生在公元一八七二年(民國前四十年)。他的祖籍是江蘇江寧,江寧距離南京很近,在南京附近,因爲他的祖父在湖北作官,所以全家就遷移到湖北去了。很小的時候,他跟他的祖父,祖父每天讀誦《金剛經》,所以他從小就讀《金剛經》讀得很熟。於是一直到他一生,一生每天讀《金剛經》都沒有缺失過,再忙的時間他都要把經讀一遍。光緒二十八年,就是一九0二年,他三十歲中了舉人,在那個時候是功名,他中了舉人,雖然中舉人之後就可以作官,他對於官場興趣不濃厚,也就是對於功名相當的淡薄。在這個時候他的夫人過世了,這個對他學佛也是一個增上緣,他感到世間無常,對於學佛就更認真、更努力了。

民國七年(一九一八年)正式皈依佛門,依止禪宗大德微軍和尚爲老師,受菩薩戒,這是他在一九一八年的時候。同時親近諦閒老法師,這是天台宗一代的大德,聽老法師講《圓覺經》,他每天聽講都寫筆記,寫了之後第二天就送給老法師看,請老法師給他印證,以後這個書就出來了,叫親聞記。這個書流通得很廣,《圓覺經親聞記》就是江味農居士寫的。同一年他又接受教育部的邀請,替教育部整理校對在敦煌石窟裏面發現的寫經,唐朝時候人寫經一共有八千多卷,他用了兩年多的時間來整理校對,這對他等於說是深入經藏是一個大好的機緣。

民國十年,就是一九二一年,在前一年他辦了一個「佛經流通處」,印經流通佛法,從事於弘法利生的事業。一九二一年他請諦閒老法師講《大乘止觀》,也是每一堂都寫筆記,他是很用心而且費了很長的時間把筆記整理出來,請諦閒老法師校正過,這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大乘止觀述記》。雖然是諦閒老法師講的,老法師很客氣,裏面很多重要的發揮幾乎都是江味農居士他的心得,他的領悟、體會,所以諦閒老法師講:「這個不應該用我的名字,用你的名字纔對。」學生當然一切都歸功於老師,實際上《大乘止觀述記》是他寫的。一九三○年,他將《大乘止觀述記》講了一遍,差不多講了一年多才講圓滿。

民國二十三年,也就是一九三四年七月,在上海省心蓮社講《金剛經》,可以說老居士在晚年完全成熟了,契入境界了,我們佛門裏面講的信、解、行、證,他真正的證入金剛三昧。講這個經,因爲他晚年體弱多病,一個星期講兩次,從一九三四年七月到第二年的九月,這部經講圓滿。他說《金剛經》,確確實實有許多地方是古大德註疏裏面我們沒有見到的,真的是有獨到的見解,有超越古人之處。譬如在經的一開端,他告訴我們,世尊往往說一切重要的大乘經典,都以放光現瑞來發起。像《無量壽經》發起的因緣非常希有殊勝。唯獨《金剛般若》,《金剛般若》是整個大藏經的精要,而發起在穿衣喫飯,入舍衛大城乞食,這樣發起的,這個用意非常之深。世尊表演給我們看,至高無上的佛法,究竟圓滿的智慧,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沒有離開生活。換句話說,江居士爲我們點破,學佛學什麼?佛菩薩生活在究竟圓滿智慧之中,表演給我們看。我們凡夫很可憐,一天到晚生活在妄想、煩惱之中,苦不堪言。我們要學佛,如何把我們從妄想、煩惱的生活裏面突破,也要獲得像諸佛如來、像大菩薩一樣,生活在究竟圓滿智慧之中,這纔得到真實的受用。我們這一會也不要辜負江居士給我們的啓示,當然更不能辜負諸佛菩薩的加持,希望在這一會當中,得到真實的受用。這是他說經善巧之處。

通行本《金剛經》,前後兩週的問答,經文上都作「云何應住」。在一般的本子多半用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前十六分是前半部,後十六分是後半部,我們仔細看經文就曉得。江居士根據敦煌的寫經,根據唐朝以前的古注來校對,發現前後句子不一樣,四個字完全相同,組合不相同,前半部是「應云何住」,後半部是「云何應住」,意思不一樣。句子字一顛倒,意思完全不相同。他爲我們說明,前面問「應云何住」,就是我們的心應該住在哪裏?這個意思是這樣的,口氣是這樣的,應該住在什麼地方?這是問「發菩提心要怎樣安住,才能夠叫心神集中,不至於分散」,明明是爲初發大心人所說的。而後半部是講「云何應住」,「云何」是爲什麼要這樣住?這個意思當然不一樣,意思確實是不相同。這個是問,前面世尊解釋得很多,教我們離一切相發菩提心,於是乎不能沒有這一問,既然說要離一切相發菩提心,菩提心爲什麼單獨它應住呢?如果要是不住,菩提心也沒有了。所以後面這一問,發菩提心那個人是不是住在發菩提心上?疑問在這個地方。佛是不許我們住,那發了菩提心要不要住在菩提心上?不住菩提心上,那就不發心,那就沒得發。究竟是怎樣降伏其心,問的意思在這個地方,換句話說,這是爲已經發心、已經修行的人而說的。像這樣深入發明,古大德註疏沒有見過,他對於《金剛經》的妙義,發揮得精彩、透徹,像這樣的地方很多很多,這是我們在《講義》裏面能看到的,他的《講義》寫得非常詳細。介紹的這些文字,都在「江居士傳記」裏面,在《講義》序文裏面寫得很清楚。

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五月十八日往生,他往生的時候,自己告訴大衆,金光遍照,佛來接引,這是決定往生的。他看到佛,看到佛光,最後的遺言,勸導大衆修持以普賢行願爲最要。江居士一生所標榜的是「教宗般若,行在彌陀」,所以他是念佛往生的。這位大德可以說是清末民初,在家學佛成就最殊勝的,是我們一個很好的榜樣。他在《金剛經》真正用功夫大概有四十多年,小時候會念不懂意思那個不算,到他真正下功夫研究,四十年的時間,將《金剛經》整理一個完善的本子。他的功德不在夏蓮居之下,夏蓮居爲我們整理一個《無量壽經》會集本,他以十幾種版本來校勘,訂正一個最好的、最完整的《金剛經》本子。這都說明我們這一代學佛的人有福報,有這樣不可思議的大德來給我們選擇版本。

◎文據:

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淨空法師“金剛般若研習報告”講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