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研習(1)——開篇簡介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研習——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學習

綱要:

綱要就是一般經裏面的玄義,江居士也是採取天台的五重玄義,先說綱要。

【大乘以自度度他爲本,自度度他以六度爲本,六度以般若爲本。】

這是說明般若部在整個佛法裏面,它所佔的地位,它的重要性。我們學佛、我們聽經,首先要問問自己:我爲什麼學佛?爲什麼聽經?首先要把我們的目標、方向搞清楚,決定不能夠含糊籠統,這樣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受用。學佛,有一些人是爲升官發財、平安長壽,爲這些;爲這些學佛,得到的利益太少太少。實際上要是爲這個目標,不學佛也能夠得到。學佛,經上講自度度他,什麼叫「度」?度是個比喻,像過河,從這個岸我們坐小船度到那一邊。這個「度」跟三點水的「渡」是一個意思。我們這邊這個岸,是生死、是輪迴、是煩惱,我們要從這個岸度到諸佛菩薩永遠沒有生死、沒有輪迴、得真正自在快樂的彼岸,這是我們學佛的目的。換句話說,如果要不把目的訂在了生死、超越輪迴,我們這一生學佛就一定空過,那才叫真可惜!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清楚的。

衆生有緣聽經聞法,世尊在《無量壽經》上講過,在《金剛經》裏面也講過,不是凡人,不是普通人,都是過去生中曾經親近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都是善根福德無比深厚。我們要問,既然無量劫來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爲什麼今天還落到這個地步?還當一個苦惱衆生呢?這不能不問問自己。那就是生生世世學佛,都沒有下定決心要了生死、要出三界,沒下這個決心。由此可知,無論修哪一個法門,無論修學哪一個宗派,修得再好,要是不能夠超越六道輪迴,都不能算成就。爲什麼說不能算成就?想想我們現在這個狀況就明瞭了。我們無量劫供養諸佛如來,豈不是生生世世在修行嗎?修成這個樣子,所以說不能算是有成就。但是要想在一生當中有成就,一定要求生淨土。江味農居士自己雖然是一生研究《金剛經》,講解《金剛經》,他是念佛求生淨土的。

要曉得,自度一定要了生死、出三界,換句話說,凡夫我們只當這一生,來生要作菩薩,決定不作凡夫,這才叫做自度。

自度,我們也要幫助別人,自度度他一定要修六度,本經特別側重在六度,把六度變成我們日常的生活行爲,六度是菩薩行。佛法的殊勝處,就在自己本位上,就在自己本身的行業之中,就修六度萬行(hèng),就修菩薩道,就成佛了。任何一個行業都是菩薩行,都是菩薩道,《金剛經》爲我們說出理論、方法。而《華嚴經》末後一品「普賢行願品」,我們一般也稱爲《四十華嚴》,這裏面最着名的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尊佛,那五十三個善知識是佛,《金剛經》裏面稱「諸佛如來」,那是諸佛。他們所示現的,有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在本行,沒有改行,都在自己平常生活環境之中,他就懂得怎樣修六度萬行(hèng),怎樣修菩薩道,怎樣學普賢行,一生圓滿成就。《金剛經》講的是理論、方法,《四十華嚴》是諸佛菩薩做榜樣給我們看,把它表演出來,《金剛般若》跟《華嚴》是一不是二,所以理論、方法的要領在這個經上。世尊一開端,他不用放光現瑞來發起,就在日常生活當中表演給我們看,看看諸佛菩薩過的是什麼樣的日子,什麼樣的生活,我們要向他學習,這就是自度度他以六度爲本。六度是「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以般若爲主,換句話說,就是佛教導我們,希望我們能夠生活在究竟圓滿智慧之中,那就是佛,那就成了菩薩。

◎文據:

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 淨空法師“金剛般若研習報告”講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