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方來集共同讚歎——《地藏經科注》學習(7)

青蓮法師《地藏菩薩本願經科注》學習

【各遣侍者。問訊世尊。】

這是禮貌,佛派他的侍者向釋迦牟尼佛問候。禮節,這也是做一個榜樣給人看,“禮”不可廢。人而無禮,在這個世間就沒有立足之地,但是現在人把禮節都疏忽了。禮節疏忽了,說實在話,佛法修學得再好,果報在哪裏?果報不在人道,多半在鬼道。到後面講這些鬼王,把鬼王的因跟諸位說明,就曉得了。佛法修行得非常好,貢高我慢,沒有禮節,感受的果報將來在鬼道作鬼王;作《華嚴經》裏面講的,做世主裏面器世間主,山神、樹神、花神、水神這一類的,就走向這些地方去。佛法建立在孝敬的基礎上,要覺悟,孝親尊師我們才能走向佛道、走向極樂世界。如果這個意念沒有,修學佛法走向鬼道作鬼王。如果你更殊勝的,能走向天道;天道是欲界天,色界天都沒分,必須要曉得。

【是時如來含笑。放百千萬億大光明雲。】

這個地方是現瑞。『光明雲』裏面顯理,放光。利根的衆生見到光明,佛所有一切教學他都明白了,不必要言說,“光明”表智慧。『百千萬億大光明雲』就是無量無邊的智慧,一剎那際全部都展現出來,不需要長時間,剎那之間就把無量無邊的智慧,展現在一切大衆的面前。『是時』就是諸佛如來讚歎,派他的侍者向釋迦牟尼佛問候的這個時候;世尊『含笑』,放光是表法。光從哪裏出來?真如本性裏面本具的般若光明,佛爲衆生說一切法以這個爲根據。佛說一切法從哪裏說起?從自性本具般若裏面流露出來,今天把說一切法的依據,一下表現出來給大家看。

“百千萬億”說不盡,所以下面略舉幾條,細說說不盡,略舉十條。雖是略舉,要曉得跟《華嚴經》一樣表法,任何一句都具足百千萬億光明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我們聽經聞法,講的人如果是以真誠之心、恭敬之心,就與佛的光明起感應的作用,佛光注照這個道場,就是大光明雲照在這道場的上空。下面說者、聽者生無量的歡喜心,不是他說得好、說得妙,不是的,現在人講磁場不一樣,這是佛的加持、慈悲的加持,光明的攝受。

別說裏面第一句:

【所謂大圓滿光明雲。】

『大圓滿』別中之總。“圓滿”就是一絲毫的欠缺都沒有,就是性德的全體流露。一切衆生爲什麼會起感應道交?衆生心跟佛心無二無別。差別在哪裏?衆生在迷,佛在覺。覺的是心性,迷的也是心性,心性沒有覺、迷。一切衆生裏面,常說的有情衆生,我們今天講動物,九法界有情衆生;有情衆生之外,還有無情衆生,我們今天講的植物、礦物,都是自性裏頭變現出來的。《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圓是圓滿,同圓種智就是同時成佛,就這個意思。爲什麼?同一個法身,同一個體性。覺悟的人,山河大地都是自身,跟自己是一體,所以無條件的關懷、無條件的愛護,這就叫“大慈大悲”,所以第二句就是大慈悲光明雲。必須要曉得佛如是,我們自己也如是。佛今天顯現的是不可思議,無量無邊的自性光明;我們今天所顯露出來也是無量無邊的無明煩惱,我們搞的是這個樣子,與性德完全相違背,變成一個可憐憫的衆生。所以自己要覺悟,要真的覺悟,自己要回頭,要受持讀誦,依教奉行,這個人才真的回頭。這一回頭與佛的大光明雲就起感應道交的作用。

第二個是:

【大慈悲光明雲。】

『慈悲』是我們發心所依靠的。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依什麼發心?依慈悲。此地『光明雲』三個字,就是表真心自性圓滿的德能,本具的般若智慧。諸佛菩薩,這個菩薩是指法身大士,沒有證得法身的,性德沒有顯露,光明雲沒有;他有大慈悲,不能加光明雲。加光明雲至少是法身大士,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真正與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就在這一段裏面顯露無遺,這是事相。四弘誓願是從這裏發的。地藏菩薩發得圓滿、發得究竟,“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慈悲到了極處!地獄裏苦難衆生他都要去度,何況其他的,這叫普度九界衆生。

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彌勒菩薩沒有降生之前,這個當中的空檔時間太長了。這麼長的時間裏面沒有佛出世,衆生之苦,我們無法想像。佛菩薩難道沒有慈悲心?有。怎麼辦?佛在這空檔裏面,把教化衆生的事業完全委託給地藏菩薩。佛不在世的時候,地藏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代表人,世尊沒有委託給別的菩薩,把這個事情委託給地藏菩薩。由此可知,世尊滅度之後,彌勒未出世之前,對於一切衆生用什麼方法來教化?《地藏菩薩本願經》,這是世尊囑咐的。地藏菩薩受世尊的委託,不辜負釋迦牟尼佛,他確實把這個責任自己承當下來,慈悲到了極處!我們要以“大慈悲光明雲”發起上求下化,度自己、度衆生的菩提心。

第三句:

【大智慧光明雲。】

這是我們修行所依據的。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沒有智慧就不能成就,一定要依智慧。智慧從哪裏來?智慧決定不是記問之學。我聽得多、讀得多,我記得很多,那是世間的聰明,佛經裏面講“世智辯聰”。世智辯聰在佛道上是八難之一,你遭了難,爲什麼?落在“所知障”裏面,你那個所知成了障礙,障礙你明心見性,障礙你得定、障礙你開慧。智慧從哪裏來?智慧一定從禪定裏面得來。禪定從哪裏來?禪定一定從持戒裏面得來,這叫“三無漏學”。大乘法門雖然不重視形式上的戒律,大乘講心地戒法,比形式還要殊勝,要真幹!禪定是清淨心,六根面對外面六塵境界,“外不着相,內不動心”,這叫禪定,這是真正修禪定。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還會被外頭境界勾引、還會起心動念,完了!

真正的功夫、真正的修行在哪裏做?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裏面用功夫,我們用唸佛的功夫,這個方法好。念頭才動:“阿彌陀佛”,轉了,轉成阿彌陀佛,這個裏面戒、定、慧三學同時具足。能夠轉,就守法,這是持戒。見到外面境界,順心的起了貪愛,貪心才動:“阿彌陀佛”,轉過來了,這就是持戒。見到不如意的環境,心裏不高興,“阿彌陀佛”,也轉過來。能轉得過來,接受佛的教誨,佛教我們這麼做,我們就這樣做,這是“持戒”。轉過來之後,對於一切境界不再理會,回過頭來唸佛,這是修“定”。一心稱念阿彌陀佛,“慧”在其中。所以不曉得淨宗修學的殊勝,戒、定、慧三學一念完成,圓滿具足。然後處事待人接物,善意自然就生出來,所以修行功夫淺深沒有絲毫隱瞞,都流露在面孔、音聲、一舉一動當中,修學的功力怎麼會隱藏?表裏一如。修飾、隱藏是對世間愚人來說的,愚癡人看不出來會被騙;真正有智慧的人瞞不過,一接觸就明瞭。所以“大智慧”是我們修行之所依靠。

第四句:

【大般若光明雲。】

般若跟智慧意思有時候是相同的,但是這兩個說在一起,意思當然有差別。『般若』如《般若經》上所說,“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前面的大智慧,我們就給它解作戒、定、慧的慧,慧必定包括戒、定,戒不一定有定、不一定有慧;但是定一定有戒,“定共戒”,有定的人不會犯過。有慧的人叫“道共戒”,那個持戒就更高明。所以“慧”裏像三層樓一樣,第三層一定包括下面二層,下面這一層不包括上面,戒不包括定,定不包括慧;定一定包括戒,慧一定包括戒、定。這裏的“般若”,我們就依《般若經》的說法,實相般若是體。實相無相,也就是無分別智,實智,於一切法清楚、明白,但是裏面沒有分別。分別尚且沒有,哪裏會有執着!所以稱爲實相般若。實相就是真相,他明瞭真相,我們講徹底究竟明瞭宇宙人生真相,這種智慧叫“實相般若”。

它起作用的時候,有兩種作用:一個是“自受用”,一個是“他受用”。自受用是觀照般若,我們用現代的話說,“觀照般若”就是過高等智慧的生活,或者像果地上法身大士們,他們過圓滿智慧的生活,跟光明雲相應。我們凡夫能夠過一個高等智慧的生活,那就很難得,你才懂得觀照。觀照的總綱領,佛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對於一切法相,他能夠不分別、不執着,能夠隨緣而不攀緣,什麼都好、什麼都自在,每一天生活清淨、快樂無比!隨遇而安,富貴有富貴的快樂,貧賤有貧賤的快樂;富貴、貧賤是事相,快樂是相等的、平等的,都生活得圓滿、都生活得快樂。這是觀照般若,對自己的受用。“文字般若”就是利他的,他受用,幫助別人的。文字裏面就包括言說,換句話說,觀照裏面包括事相,就是做出樣子來給人看,我們今天講身教,文字般若是言教,由此可知,“實相般若”是意教。身、語、意都是教化一切衆生,都是在幫助一切衆生。但是實相里面雖然說是意教,可是沒有“意”的念頭;有“意”的念頭那就不是真實般若智慧。般若是“即相離相,離即同時”,這才能破除一切迷惑。

第五句:

【大三昧光明雲。】

『三昧』是梵語,就是印度話音譯過來,意思叫“正受”,正常的享受。佛告訴我們,六道的衆生種種享受不正常。種種享受歸納爲五大類,身有兩類:有“苦受”、有“樂受”。苦也無量無邊,樂也是無量無邊,用這兩大類就包括了。心理,我們講精神。肉體的部分有苦、樂兩類,心理這個部分有“憂”、“喜”,有這兩類,這就是四大類。還有一大類,身沒有苦、樂,心裏頭也沒有憂、喜,這個很好,這個狀況叫“舍受”,總共這五大類。舍受很好,但時間很短,不長,暫時身舍苦、樂,心舍憂、喜,是暫時的。如果這個舍受要能夠保持下去,那就叫三昧,就是正受,所以三昧也翻作“禪定”。諸佛如來永遠是舍受,所以苦、樂是相對的,憂、喜也是相對的。西方稱爲極樂世界,我們往往以自己的錯誤想法,去界定西方這個“樂”,以爲西方這個“樂”是苦樂之樂,錯了!不是苦樂之樂;苦、樂兩邊都舍掉,那是“真樂”!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苦、樂、憂、喜、舍這五種受都沒有,那才叫極樂世界。這個意思我們要懂。

『大三昧』能破一切障礙。我們現代科學家知道這個世間有許許多多的障礙,譬如他們發現三度空間,我們現在是生活在三度空間裏,知道有四度空間、有五度空間。科學家們已經肯定至少有十一度空間存在。如果依照佛法來講還不止,我們怎麼曉得?我們知道這些不同空間是怎麼來的,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佛說這些不同空間是妄想、分別、執着變現出來的,我們曉得一切衆生妄想、分別、執着無量無邊,所以時空也就是有無量無邊的度數,哪裏只有十度、二十度!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即使三度空間裏,我們現在生活的環境,裏面還是有許許多多的障礙。講三度、四度,這是講大的,就好比我們佛家講十法界。我們把每一個法界說成一個度數就是十度,加上一真法界就是十一度;可是每一界又有很多很多,數不清的。假如你要是得三昧,安住在三昧裏面,妄想、分別、執着統統斷掉,這個界限一切就突破。禪定功夫淺深不同,小的定突破一層、二層,大的定又能突破多一些層次,這種情形我們知道很清楚。

淨空法師:世間有一些修定的人,我們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過去有一位老先生告訴我。在戰爭那個期間,他在江西那個地方有個道士,這個道士有神通,實在講有定功。他住的那個地方比較低窪,這個道士叫他搬家,他說這個地方過幾天要淹水。道士也住在附近,他就派人去看看道士有沒有搬?道士搬了,然後他也搬。果然沒有錯,跟他講的時間相吻合。那是一點跡象都看不出來,結果真的山洪爆發,那地方被淹了,所以他曉得道士有神通。過了沒多久,那個道士告訴他,他看到有一個地方爆發戰爭,告訴他方向,大概距離有多遠,他見到了。這個老先生是個軍人,是個高級軍官,他說這個道士講的不對,沒聽說過,沒這種消息。結果過了三個月,日本人偷襲珍珠港,跟他講的方位、情況、距離,他三個月之前就看到。可見得這個時間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他是小的定,不是大的定,能夠突破三個月的時間,三個月之後的事情他能看見。他在深山自己小房子裏面,他能看到幾千裏外的夏威夷珍珠港,這是小定。這個道士只能看到幾個月、幾年,幾千裏的環境,這麼一個境界。三昧不可思議,能夠突破一切障礙。

如來是妄想、分別、執着斷得乾乾淨淨,所以他的能力是圓滿的,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然後佛講的話我們相信,他講的是真的,不是假的,他確實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他有,我們也有。我們今天這個能力失掉了,就是因爲我們沒有定,心裏面天天妄想、分別、執着一大堆,虧就喫在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覺悟、要明瞭。

【大吉祥光明雲。】

『吉祥』在中國古時候是一種通用請安、祝福之詞。什麼叫吉祥?古德說這是“義利”之詞,意思就是說我們應該得到的,都能夠圓滿的得到,這是吉祥。不應該得到的,你要得到了,那就是災禍,所以說那是不義。我們以財物來做比喻,不義之財在佛法裏面就是盜戒,你不應該得來的,無論用什麼樣的手段,你得到的話,罪過都很重。所以吉祥是應該得到的,你都能夠圓滿得到,這是義利,“義”是應該。

這一句就很明顯的說,這是義利之德。在佛法裏面大菩提、大涅槃是我們應該要得到的,自性裏面本具的智慧德能,是我們應該要得到的,如諸佛果地智慧、功德無二無別,我們懂得這個意思。即使是自己,我們以凡夫來論,我們的性德沒有開顯,在這個世間,不只是這一生,生生世世我們的福報可以說是都是修得的,不是稱性。見了性,你自性裏面智慧、福報才能現前,那個福報是真的,像泉水往外面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那是稱性的福報。沒有見性以前這個福報是修得的,修得的用得盡,這個地方我們舉一個比喻,大家好懂。性德,譬如你自己有家產、有家業,你家裏有金礦,礦裏面的儲藏非常豐富,你生生世世都用不盡。可是現在這個金礦被土石掩埋,沒有開採,你一分錢都沒有,喫飯要去打工,你賺一點錢過一天生活,家裏雖然是有億萬家財,你得不到受用。

我們自性裏面的般若、智慧、功德、財寶,就像金礦一樣,沒有開採,所以現在很苦要在外頭打零工,這個福報享得盡。而且一定要如理如法去打工,如果投機取巧、爲非作歹,你就犯罪。犯罪不但你應該得到的得不到,反而受到法律上的懲罰,這個道理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在這個世間一定要明瞭,不是我們應該得到的,決定不能取。佛家這個盜戒,“盜”的意思就是不與取,無論用什麼樣的手段,你得到非分之財,是禍不是福,這一定要懂得。即使自己命裏面有的財富,我們也要覺悟,自己在一生當中的生活受用,實在講,很少。我們不要想到一生,想到一生很容易犯許許多多的過失。真正覺悟的人,他想什麼?一天,我今天一天的受用,絕對不會想明天,想明天你就有妄想、分別、執着,你就錯了,只想今天沒有明天。今天生活所需還有多餘的,都肯佈施給別人,有福與一切衆生共享。你要問明天怎麼辦?明天會更多。怎麼會更多?他在種福,種福,福報永遠往外面增長,它不會消失。世間人我們看到,在全世界每一個地區都能夠看得到,有財富的人拼命在積蓄,拼命在增長自己的財富,對社會福利事業,看到貧苦的人一毛不拔。可是過不了幾年,他出了紕漏,家破人亡,他的財產統統都消耗掉,都散掉。這種現象古今中外比比皆是,稍微留心一點,現在這個世間愈來愈明顯。爲什麼不把多餘的去修福?這個就是迷惑顛倒。我們說到吉祥一定要懂得這個意思。性德,我們暫且不論,在修德上知道自己怎樣修,怎樣修得大福利,這個經上要教給我們。下面第七是:

【大福德光明雲。】

加上『光明雲』三個字都是稱性的。『福德』是助道,就是菩薩行裏面從佈施到禪定都是屬於助道。由於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的助緣,才能成就無漏的智慧。如果沒有前面五種,縱然有智慧,智慧是有漏的,有漏的智慧在佛法裏面稱爲世智辯聰,不是般若智慧。佛爲什麼特別着重在修福?我們受三皈的時候,“皈依佛,二足尊”,二就是福、慧這兩種;足是圓滿。成了佛,他的福德跟智慧這兩種都圓滿,在福德里面沒有人能夠相比,所以稱之爲最尊、最貴。由此可知,佛絕不反對人修福,而且鼓勵人修福,爲什麼?修道是一樁相當不容易的事情,障道的因緣非常多,你修學、證道障礙很多;福德能夠保護正法,能夠真正護持你。我們講護法天龍鬼神來護你的法,他憑什麼護你的法?看到你有福、有德,你要沒有福德,不修福德,天天磕頭作揖,人家理都不理你,憑什麼來護你法!你肯修佈施,人家佩服你、讚歎你;你肯持戒,人家尊敬你。所以我們要求得諸佛護念、龍天擁護,不是去天天給他磕頭、天天求他,巴結他、諂媚他,辦不到!只要自己認真依照佛陀教誨去做,不要去求他,不要去理他,自然護持。爲什麼?他尊敬你,你在廣大的羣衆當中與衆不同,別人造業,你修福,是這麼個道理,我們要明白。

形式上我們做出儀規,實實在在講是做給社會大衆看,用這種方式啓發大衆,讓這些迷惑顛倒的衆生覺悟、回頭,所以這些儀式做得莊嚴隆重,道理在此地。社會大衆沒有見到的,我們這個儀式做得莊嚴隆重,鬼神看見了。由此可知,所有一切形式是普度一切衆生而爲,那個是外表;有表要有裏,裏是真修。內心清淨、平等、覺,表現在外面,六度萬行,成就真實廣大的福報。福報能除障,能幫助我們開智慧,世間諺語所謂“福至心靈”,這個人福報來了,他特別聰明。平常看他笨笨的,福報現前了,他忽然聰明,這話都有道理的。修定是開慧的主要原因,修福是助緣,幫助你開慧,所以要福慧雙修。

下面一句:

【大功德光明雲。】

『功德』跟福德有差別。福德就是我們平常講福報,福報可以與別人共享,功德就沒有法子。什麼是功德?“功”是你修學的功夫,修學有功夫,你必定有收穫;這個“德”跟得失的“得”一個意思,你一定有收穫。譬如持戒有功,戒修得很好,有功;禪定是得,因戒得定。戒修得再好,不能得定,功夫總是差一截。戒持得很好,爲什麼不能得定?古德講得很好,自己修行得很好,用現在的話來講:值得驕傲,這就完了!你研究經典,研究得不錯,值得驕傲;講臺上講經,講得不錯,值得驕傲,這一傲就完了,功德就沒有了。傲是什麼?煩惱,持戒持到最後煩惱現前。六祖惠能大師講得好,《壇經》上講:“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持戒要持到不見世間過,就得定,你持戒就變成功德。持戒得定,是功德;持戒不能得定,是福德。所以持戒是兩種,一個是功德,一個是福德。因戒得定。

修定也是如此,修定要開智慧了,這個定就變成功德,那就有功。修定而不能開智慧,這個定是世間禪定,修得再好,四禪八定。諸位要知道,四禪八定都沒有開智慧,出不了三界,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修行之人很容易起增上慢,就是現在世間人所講:值得驕傲,別人不如我,我比別人高一等。只要有這個念頭生了,你的功德完全沒有了。大功德能滅罪、能滅惡、能生善,功德是滅惡生善。如果修學,惡還增長,善不能生,這就完全錯誤了,這是我們不能不懂得。

佛家修行,綱領、原則着重在修觀,天台家講“三止三觀”,我們唸佛也沒有離開修觀的原則。“觀”是什麼?觀念。修觀就是把我們過去種種錯誤的觀念修正過來,這叫修觀。在一般講修學有三個層次,宗門裏面常講。第一個是“觀照”,什麼叫觀照?常常提醒一個覺悟的觀念,時時刻刻提醒,這是觀照。觀照功夫得力了,在淨土宗來講就是“功夫成片”,有這樣的功夫決定得生淨土。爲什麼?念念能夠不迷,念念提得起觀照,在我們淨土宗就是一句佛號,心地才動念,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心裏頭起了念頭。念頭不外乎善惡,順自己意思起了貪心,不合自己意思起了瞋恚,會動這個念頭,沒有違順的時候起無記,這都不好。所以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他警覺性很高,念頭一起:“阿彌陀佛”,就立刻轉到“阿彌陀佛”,這在宗門裏面講就是觀照的功夫。古德所謂是:“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起,沒有關係,要警覺得快,佛號立刻提起來,把念頭換過來,這是觀照的功夫。觀照功夫深的時候,自自然然這些妄想、念頭不起了,功夫真能控得住,不起了,這就是“事一心不亂”,在宗門叫“照住”,是得定,禪定現前了。

到最上層的功夫是“照見”,我們讀《心經》:“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照見,“見”是智慧開了,從定開慧了,在我們淨宗是“理一心不亂”,就照見了。“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皆空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見到宇宙之間一切法,真相是“無所有、不可得”。這兩句話是佛在《大般若經》裏面重複了幾百遍,所以你將六百卷《大般若》瀏覽一遍,其他的都記不得,都忘記了,這個印象太深太深了!只要你記得這六個字,六百卷《大般若》的精髓你就得到了。世尊說法確實有他巧妙之處,重點總會讓你記住。爲什麼無所有、不可得?《金剛經》上說的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華嚴十定品》裏面講得更透徹,事實真相是什麼?剎那際,這個纔是事實真相。“剎那際”就是不生不滅,如果你真的透徹、明白,契入這個境界,那就恭喜你,你了不起了。爲什麼?你證得無生法忍的果位,無生法忍就是明瞭剎那際,一切法不生不滅,生滅同時。《楞嚴經》上講“當處出生,當處滅盡”,就是剎那際,所以是無所有,所以是不可得,這是事實真相。你以爲有所有、以爲有所得,這是妄想。十法界的衆生,不要說六道,都沒有離開妄想。可見得妄想這一關很難突破,突破妄想這一關,你就脫離十法界,你就入一真法界。所以功德必須要修,福德也要修。福德着重在事相上,功德着重在心地上。

再看第九句:

【大皈依光明雲。大讚嘆光明雲。】

這個地方講皈依是迴歸自性,這叫『大皈依』。皈依三寶,實在說佛家講皈依三寶,理論就是依據這一句。三寶第一個是佛寶,佛寶是自性覺,自性周遍法界,所以這個地方用“光明雲”來顯示。凡夫迷失了自性,招來無量無邊的災難。我們用一個比喻來說,圓滿的性相,性雖然沒有相,能現一切相,所現的相是自性的相分,性相是一,決定不是二。我們把自性的現相比喻作一個身體,這個諸位就好懂;身體裏面有一部分是覺悟,可是有一部分在迷惑。哪一部分在迷惑?不定。身體某個地方生了瘡,膿、爛了,腫起來了,就像一部分衆生在迷惑。這隻手長瘡,爛掉了,那隻手趕緊幫忙它,那隻手是佛菩薩,這隻手是衆生,是一體的。衆生不曉得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妄想、分別、執着就是病毒,自己一個地方長瘡,爛掉了,自己在受苦。所以衆生受苦,佛受苦;衆生得樂,佛得樂;是一體的。

阿彌陀佛是誰?自性彌陀。毘盧遮那是誰?自性毘盧遮那,不是別人,正是自己,誰知道?所以給你說真的,你嚇一跳,都不相信,還毀謗佛,再造更重的罪業。所以很多真實話佛不講,講了你會害怕,你不會相信,不能接受。如果我們果然醒悟過來,虛空法界都是自己,你的大慈大悲,對於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物都愛護,那個愛心、關懷之心、幫助之心,油然而生,分什麼彼此!你恭敬我、讚歎我,我愛護你、幫助你;你毀謗我、糟蹋我、侮辱我,我還是愛護你、還是幫助你。爲什麼?你迷,我不迷。不迷的人知道是一體,迷的人分自、分他,就像身體上長病、長瘡一樣,這一部分的細胞,它迷惑顛倒,它不能跟整個身體調和,跟大家不和;和就健康,不和就出毛病。

諸佛如來讚歎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出現,教化剛強難化的衆生,這句話意思非常非常之深!這一批剛強難化衆生就像身體一個部分長了膿包一樣,他跟大家不和,他在這裏分彼此,他自己在受苦受難,墮地獄、變餓鬼要受這些罪。本來沒有,本來不應該的,他一定要造作、一定要去受,有什麼法子!這沒有辦法。佛能夠幫助的,是調教、開導、說明事實真相,我們自己要覺悟,一定要回頭,回頭是岸。“皈”就是回頭,“依”是依靠,要依靠性德,在此地用“光明雲”來表,在《華嚴經》用“大方廣”來表。《華嚴經》上講的大方廣就是此地講的光明雲。諸位要曉得這一段,十句,這個光明雲含攝全部的《華嚴經》,《華嚴經》含攝全部的佛法。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所講無量無邊的法門,十種光明雲全部包含,一法不漏,我們要體會這個意思。

皈依法,法是自性正。自性正是什麼?自性本具般若智慧。自性覺是“根本智”,自性正是“後得智”,我們講“權智”。處事待人接物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體會、去契入,然後在生活、在工作、在處事待人接物之中付諸於實現,你就契入佛的境界。入佛境界自自然然就超越十法界,六道輪迴就不必講,超越十法界了。我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爲,跟法身大士無二無別,我們並沒有證得法身,可是跟法身大士真的是一模一樣,這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大心凡夫。大心凡夫唸佛往生,給諸位說,決定生實報莊嚴土,四土、三輩、九品,我們統統有分。善導大師講得好,善導以前的古大德常說,上四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以前的人說,上四品都是菩薩往生的,凡夫沒分。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他告訴我們,“九品往生都在緣,遇緣不同”,這個話說得好!我們是凡夫,遇到的緣殊勝,我們就上品上生,菩薩要沒有遇到這個緣,他要往生可能還中下品,在乎遇緣不同,不在別的。這個才叫平等法,符合經題上“清淨、平等、覺”的教義,所以我們讀經、研教,不能夠空過、白過了。

今天解決社會問題,解決衆生無量無邊人爲的災難也好、自然的災害也好,都是要從心理上做一個重大的轉變,那就是一定要愛世人,把你愛護自己的心擴大,愛護一切衆生,所有一切災難都消除。只知道自己,沒有別人,甚至於做一些損人利己之事,這是世間人講的,迷惑顛倒人講的。真正明白人看是什麼?損人決定不利己,損人是損己之事,這個諸位要知道。什麼纔是真正利己?利人才是真正利己,利益社會纔是真正利益你的家族。世間人迷惑顛倒不知道這個道理,不曉得事實真相,爲什麼?因爲整個社會、整個世界是自己身體裏面各個細胞,顧這一部分,忽略那一部分,那一部分會生病。你要全面都顧到,飲食起居,吸收營養,身體每個部位都要達到。偏食就會生病,某一部分營養吸收了,那一部分缺乏了,你就會四大不調。用這個比喻來比喻這個世界就一樣,只顧我的國家,不顧別人的國家,結果別人國家有難,我們也受連累。這個事實現在大家逐漸看到了,但是不知道回頭,不知道根本的原因在哪裏!所以佛法首先把我們的心量拓開,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才真正“皈依正”;自性本具的正知正見,爲我們處事待人接物一切生活的依據。

第三是“皈依僧”,“僧”是淨的意思,用現代的話來講,社團、團體。佛法稱四個人爲“衆”,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一個小團體。四個人以上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工作,這就是一個小團體。這一個團體裏面的分子,都能夠修“六和敬”就叫做“僧團”,叫“僧衆”。人人修六和敬,人人心地清淨圓滿,這個僧團天上、人間,在所有一切團體裏面最值得人尊敬的。爲什麼?它和合、和睦,我們中國古人也說:“和爲貴”,《論語》裏面講:“禮之用,和爲貴。”和是最尊貴的,“衆中尊”,尊是值得人尊敬,是一個很尊貴的團體。這個團體再大,人衆再多,意見不和,那就不是僧團,這個團體就不是人家所尊敬的。意見從哪裏來?意見都是妄想、分別、執着,諸位想想看,對不對?不是真的,自性裏頭本來沒有妄想、分別、執着。

這十句裏面意思很深,它以“大圓滿”開端,以『大讚嘆』結束,真是圓滿到了極處。這當中八條,“慈悲”是我們發心依靠的,“智慧”是我們修行所依,“般若”破一切迷惑顛倒,“三昧”除一切障礙,“吉祥”是義利之德,“福德”是助道之德,“功德”是滅惡生善,“三寶”是真實的皈依處,這是性德圓滿的大綱,後面總結“讚歎”。誰讚歎?對這些事理不明白、不清楚的人,他怎麼能讚歎得出來!有能力讚歎、有資格讚歎的是諸佛如來,他們徹底明白了,所以諸佛如來讚歎你的成就,讚歎你真的回頭了。在這裏我們必須要知道,生佛本來不二,所以諸佛如來禮敬衆生,只有衆生瞧不起佛菩薩,沒看在眼裏。毀謗佛菩薩、不信佛菩薩、誣衊佛菩薩,佛菩薩絕不因此而遠離衆生,還是永遠在那裏關懷,永遠愛護。佛沒有離開衆生,衆生背離了佛菩薩,這是事實真相。我們今天學佛,要學佛菩薩,學佛菩薩的用心,學佛菩薩的行持,不能去學衆生,學衆生我們就又要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已經無量劫了,苦不堪言,還要繼續嗎?過去沒有遇到大乘經,是障難,沒有覺悟的緣、沒有回頭的緣。今天遇到了,真正是無量劫希有因緣。遇到之後要珍惜,要從此回頭,不再造輪迴業,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依教奉行,老實唸佛,這纔好。

【放如是等不可說光明雲已。】

這一句是總結。前面這一段世尊是放光,顯示自己所證的理體,也就是顯示出圓滿的性德;佛有,衆生也有。

文據:

青蓮法師《地藏菩薩本願經科注》;

聖一法師《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淨空法師《地藏菩薩本願經》講座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