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變法事件有: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齊國鄒忌的改革、韓國的申不害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宋朝的王安石變法、清朝的戊戌變法等。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是指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政治改良運動。

變法,指對國家的法令制度做重大的變革。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變法事件有: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齊國鄒忌的改革、韓國的申不害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宋朝的王安石變法、清朝的戊戌變法等。

李悝變法

李悝(kuī)變法是指戰國時期魏國的魏文侯當政時,任用李悝爲相,進行變法改革。李悝在政治上主張廢止世襲貴族特權,選賢任能,賞罰嚴明。經濟上主要實行盡地力、平糴法。極大地促進了魏國農業生產的發展,使魏國因此而富強。爲了進一步實行變法,鞏固變法成果,彙集各國刑典,著成《法經》一書,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護變法,固定封建法權。李悝在魏國的變法,是中國變法之始,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當時便對其他各國震動很大,從而引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轟轟烈烈的全國性變法,爲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鋪平了道路。後來著名的商鞅變法、吳起變法等,無不受到李悝變法的影響。

吳起變法

吳起變法,是指公元前386年—前381年,楚悼王當政時,任命吳起爲令尹,對楚國政治、法律、軍事等實行改革的變法運動。經過變法,楚國國力逐漸強盛,在公元前381年,聯合趙國大敗魏國。

但楚悼王去世後,吳起變法遭到楚國舊貴族的強烈反對,以失敗宣告告終。

申不害變法

申不害變法是戰國時期法家人物申不害在韓國境內的一個改革。

申不害除了與其他法家人物一樣講法治外,主要強調君主的統治之“術”,即任用、監督、考覈臣下的方法。他認爲君主委任官吏,要考察他們是否名副其實,工作是否稱職,言行是否一致,對君主是否忠誠,再根據瞭解到的情況進行提拔和清除。“術”的提出,對於當時建立官吏的任免考課制度,有相當重要的意義。變法使韓國國內政局得到穩定,貴族特權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漸趨富裕。

商鞅變法

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衛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爲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爲主要內容的變法。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爲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王安石變法 (中國歷史事件)

王安石變法是宋神宗時期,王安石發動的旨在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局面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變法自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至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結束,故亦稱熙寧變法、熙豐變法。

王安石變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爲目的,以“理財”、“整軍”爲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變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充實了政府財政,提高了國防力量,對封建地主階級和大商人非法漁利也進行了打擊和限制。但是,變法在推行過程中由於部分舉措的不合時宜和實際執行中的不良運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如保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觸動了大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元豐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終。

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是指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政治改良運動。

但戊戌變法因損害到以慈禧太后爲首的守舊派(頑固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強烈抵制與反對。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至中南海瀛臺,維新派的康有爲、梁啓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

主要內容: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吸引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陸軍海軍同時規定,今後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取消多餘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

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啓蒙運動,促進了思想解放,對社會進步和思想文化的發展,促進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