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火箭軍某團一營三連爆出一條“新聞”:連隊被舉報了!舉報者不是別人,正是連隊“自家”的戰士張林。舉報信越過連、營、團,直接到了基地首長的政工網信箱。這可把連隊幹部急得團團轉。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請看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

連隊“骨幹羣”爲何遭遇戰士吐槽

■宋海軍 何 哲

攤上大事了!連隊被自家戰士舉報了,咋回事?

胡三銀 繪

前不久,火箭軍某團一營三連爆出一條“新聞”:連隊被舉報了!

舉報者不是別人,正是連隊“自家”的戰士張林。

要說這事還真不小,舉報信越過連、營、團,直接到了基地首長的政工網信箱。

“這還了得!”連隊幹部急得團團轉。

“首長不早就說過‘歡迎來信’嗎?”張林理直氣壯。

團機關工作組很快進駐連隊,真相隨之水落石出。

原來,三連王連長考慮到在工作中與連隊幹部骨幹接觸比較多,大家經常講工作、聊生活、嘮家常,於是提議建一個微信“骨幹羣”,得到骨幹們一致贊同,王連長自然被推舉爲“羣主”。

起初,連隊骨幹在羣裏曬曬照片、秀秀幸福,分享些體會感悟、生活軼事、心靈雞湯等等,也沒有引起其他戰士太多的注意,頂多就是大家茶餘飯後的談資罷了。

一次,團裏召開正規化管理座談會,團領導點名表揚三連:連隊雖然遠離機關單獨駐防,但訓練管理科學正規、井井有條,官兵精神狀態好、完成任務好……

連長、指導員回到連隊後,馬上召集連隊骨幹傳達會議精神,大家聽後心里美滋滋的。散會後,王連長意猶未盡,恰好當時是手機使用時間,於是在“骨幹羣”裏帶頭髮了一個10元錢的紅包,留言“同志們辛苦了”。大家也接龍似的你一元我兩元,玩得不亦樂乎。

“班長,玩啥呢?這麼嗨!”看到班長王偉樂呵呵地不停戳手機,戰士張林湊了過去。“搶紅包呢!”王偉頭也沒抬。

看着班長愛搭不理,張林心裏不由有些“小失落”。私下裏,他與班裏戰友聊起這件事,沒想到,大家對此早就有看法:“連隊爲啥不拉我們入羣?”“一個連的兵咋還分親疏遠近?”“這不把我們和連隊骨幹隔開了嗎?”……

“骨幹羣”成了“離心牆”,多少讓連隊骨幹始料未及,更讓他們意想不到的是,張林竟通過政工網兵情熱線,把事情捅到了基地首長那兒。

嚴格來說,這不是一封舉報信,而是一封建言信。張林在信中寫到:“尊敬的首長,我是通信團一營三連戰士張林,我們連有個‘骨幹羣’,雖然平時便於連隊骨幹們溝通交流、深化感情,但無形中卻拉開了他們與連隊其他官兵之間的距離,我覺得這也是一種離兵現象……”

事情真相大白。瞭解原委的工作組回到機關後,沒有上綱上線打板子,而是交由連隊自己處理。連隊骨幹進行了深刻的檢討反思和廣泛的討論交流,有人認爲:建了一個羣,寒了不少戰士心,這樣的羣應該取消。有人力挺:“骨幹羣”是一個很好的輔助手段和交流平臺,不能因噎廢食。討論過後,意見趨向一致:大家反對的並不是微信羣本身,而是因爲“骨幹羣”導致的官兵關係疏遠。

隨後,三連“連隊羣”應運而生,全連官兵紛紛主動入羣,分享訓練、學習、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和成長點滴,時不時發個表情包,好心情一起共享,煩惱事共同分擔,“連隊羣”已然成了連隊“加油站”。同時,“骨幹羣”也更加“紅火”,通過“連隊羣”掌握瞭解官兵思想動態後,骨幹們在羣裏暢所欲言、建言獻策,提高了連隊管理效率。“大羣”連着“小羣”,羣裏羣外其樂融融,官兵關係更和諧更緊密了。

攤上大事了!連隊被自家戰士舉報了,咋回事?

莫要那邊建起羣,這邊脫了羣

■火箭軍某團政委 馮曉永

沒想到一個“骨幹羣”卻照出了心理距離,無形中疏遠和冷落了戰友感情。細思之,戰士“舉報”這個羣,本意並不在於“散羣”,而在於“入羣”;他們不排斥“小羣”,卻排斥“脫羣”。

莫要那邊建起羣,這邊脫了羣。在部隊建設中運用“互聯網+”思維,借微信羣等新型社交網絡走近青年官兵,傾聽兵言兵聲,瞭解兵心兵事,這本是好事。但好事就當辦好,倘若考慮不周、方法不當,把微信羣建成“私有領地”甚至“小圈子”,在官兵之間人爲立起“隔離板”“離心牆”,則會收到反效果、產生負能量。

好在三連亡羊補牢,用“連隊羣”這個大羣,連起了“骨幹羣”那個小羣,重新叩開了官兵的心扉,融洽了官兵關係。這件看似不大的小事也啓示我們,連隊是個大家庭,只有充分發揮羣衆的智慧和力量,官兵同心、上下協力,才能形成抓建連隊的“最大公約數”,讓連隊建設欣欣向榮、蒸蒸日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