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過考慮到桂軍較強的戰鬥力,爲了減少損失和平解放,我軍在渡江之後一方面繼續殲滅和收編剩餘的國軍中央系部隊,另一方面對桂系採取了兩手準備的策略,剿撫並濟。白崇禧在國軍整體兵敗不可挽回的1949年,還擺譜不接受優厚條件,認爲桂系還有機會和我軍分庭抗禮,確實是有些不識時務。

新桂系作爲近代中國最具戰鬥力的地方部隊,曾經在北伐中打贏了大半個中國的軍閥,也爲自己打出了名聲和地位。不過到了1949年我軍渡江之後,由於人數上(40餘萬解放軍,四野爲主,加上二野四兵團)絕對劣勢,桂軍想要通過抵抗來獲得一個好的結果,當然是不現實的。不過考慮到桂軍較強的戰鬥力,爲了減少損失和平解放,我軍在渡江之後一方面繼續殲滅和收編剩餘的國軍中央系部隊,另一方面對桂系採取了兩手準備的策略,剿撫並濟。我軍和握有桂系兵權的白崇禧談判,只要白接受和平解放,允諾其可以保留30萬桂系嫡系,白崇禧本人則可以繼續帶兵且享有較高的政府職位。但即便這樣,白崇禧仍然不接受,堅持率桂系主力與渡江的四野及一部分二野部隊開戰,這是爲什麼呢?

首先,白崇禧不能接受限制條款。在和談條件中,雖然爲了減少雙方傷亡,我軍提出了白崇禧可以保留嫡系軍隊的優厚待遇,但也是有附加要求的。就是這些部隊只能保證3年不受整編,我軍部隊2年內不進廣西境內。這些附加的時間限制是白崇禧反感的,認爲沒有安全保障,最終桂系還是要被清除掉。其實我軍對待國軍部隊沒有任何一個部分可以享受廣西桂軍的待遇,已經是非常令人喫驚了。這充分尊重了桂系的作戰實力,以及桂軍頭目的個人尊嚴和出路問題。白崇禧在國軍整體兵敗不可挽回的1949年,還擺譜不接受優厚條件,認爲桂系還有機會和我軍分庭抗禮,確實是有些不識時務。

其次,白崇禧本人好戰。和桂系歷史上的另外兩位領軍人物李宗仁、黃紹竑不同,白是以軍事才能著稱的。在20多年的軍旅生涯裏,白也有着傲人的指戰歷史和戰功,從北伐時期率桂軍一路從桂林打到北平,到抗戰中的國軍各大戰役總策劃人,一路打到解放戰爭末期,白崇禧的個人能力還是得到了解放軍和國軍雙方的認可,這一點拋去了派系的紛爭,是有共識的。多年來的勝績也讓白崇禧日益驕狂,總是期望靠武力解決。眼前讓他帶兵主和,從心底裏是違揹他的“軍事家”抱負的,不管有沒有好處,他都不答應。1948年末,白甚至一度想接下淮海戰役國軍的爛攤子,展示自己的本事,李宗仁苦勸之下才作罷。其好戰心態由此展現無疑。

最後,是寄希望於國際因素。在桂系名義上掌握了國府政權之後,白崇禧的僥倖心理激增,相信美方承諾的武器援助會到達桂軍陣營。30萬桂系主力加上遍佈廣西各地的民團,白崇禧認爲武裝到位的話至少可以在廣西、海南一帶堅守,和解放軍形成對抗。只能說他的期望過於樂觀,又建立在依賴外部力量的基礎上,這些受制於人的條件本就難以實現,何況桂軍的真實實力和解放軍400多萬軍隊的規模相去甚遠,覆滅只在旦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