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和崇禎是明朝皇帝中的兩個典型例子,萬曆是一個怠政皇帝,創造了30年不上朝的歷史記錄。當然,萬曆也不是毫無可取之處,他當皇帝期間也做出了一些政績,如萬曆三大戰役,寧夏之役、播州之役和萬曆朝鮮戰爭,他指揮大明打贏了這三場戰爭,穩定了大明國內局勢。
崇禎比萬曆看起來要強很多,他是個勤政的皇帝,每天辛辛苦苦工作,個人還很節儉,不鋪張浪費,專權的宦官魏忠賢也被剛當上皇帝的崇禎除掉了。崇禎的能力和工作態度都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但讓人疑惑的是,萬曆三十年不上朝大明很穩定,爲何崇禎勤勤懇懇努力工作,大明卻在他手中亡了?

一、萬曆有“千古一相”張居正
萬曆當皇帝的時候,纔是一個10歲的小孩,這讓他自己處理政事顯然不現實,所以萬曆剛當皇帝時,由李太后和張居正幫其處理政務。萬曆接手的大明也是一個日漸衰落的國家,國力疲弱,國內矛盾突出,對於大明存在的問題,張居正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由於內有李太后撐腰,外有李成梁、戚繼光等名將坐鎮,所以張居正的改革很順利,上下政令通暢,執行效率很高。
得益於張居正的改革,大明國內矛盾得到緩解,國家也日漸富強了起來,雖然張居正在萬曆十年去世了,但他給萬曆留下了六百萬兩存銀,堆積如山的糧食和煥然一新的國家,這讓萬曆自己管理國家時輕鬆了很多,國家有糧有錢,百姓富足,這讓萬曆生活不愁,有了足夠的怠政資本。

崇禎就沒有萬曆這麼幸運了,他當皇帝時,遇到的是魏忠賢和他的閹黨集團,他們將大明禍害不淺。文臣之間也是黨爭不斷,崇禎當皇帝后,立馬除掉了魏忠賢,但他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他手下的大臣整天忙於內鬥,沒幾人爲國家考慮,這牽扯了崇禎太多的精力,使他沒能治理好國家。
二、萬曆中期有名臣主政
萬曆是一個比較幸運的皇帝,他剛當皇帝時,有張居正這位輔臣,這讓他不需要爲國事操太多的心,張居正去世後,他手下還依然有不少能臣。例如內閣首輔申時行,他在穩定朝政方面做了很多貢獻。明朝大臣經常上書批評萬曆,這讓萬曆很惱怒,下令革職了不少大臣,但申時行經常在萬曆和大臣中間調停他們的矛盾,這保住了不少正直的大臣,還維護了萬曆的面子。

張居正去世後,萬曆手下再沒有出現權臣,這讓大臣之間可以互相牽制和監督。同時,萬曆本人也比較開明,雖然他不喜歡大臣批評自己,但也不會因此而殺戮大臣,很多激烈批評過他的大臣依然在朝廷做官,這讓萬曆朝中正直的大臣較多,他們能夠各司其職,做好自己的事。同時,也能起到監督其他大臣的作用,使其他大臣即使沒有萬曆的管理,也不敢胡作非爲。
崇禎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他手下的內閣首輔很多,例如周延儒、溫體仁等,但都在任上沒有什麼建樹,而且文臣之間互相攻訐、鬥爭嚴重,他們把精力放在了黨爭上,做事也以各自派別利益爲重,很少爲大明考慮,大明的不少邊關將領,如袁崇煥等,遭到了朝中大臣的誣陷,被崇禎殺害和被迫投降大清。同時,朝臣還千方百計貪污、剋扣邊關將士的軍餉,這樣的大明不亡纔怪?

三、崇禎年間自然災害嚴重
萬曆時期大明雖然不是風調雨順,但自然災禍比較少,同時他們有張居正的改革,積攢了不少糧食,即使出現自然災害,朝廷有足夠的糧食去救濟百姓,這樣百姓就不會因爲生活困頓而造反。
崇禎時期,大明是災難頻繁,首先是戰爭很多,這導致百姓的稅收負擔很重,同時,自然災害也很多,連續出現旱災、洪災、蝗災、地震、雪災等自然災禍,且持續時間長、影響範圍大,導致大明“自去歲一年無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間,民爭採山間蓬草而食。其粒類糠皮,其味苦而澀,食之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後而蓬盡矣,則剝樹皮而食。”崇禎拿不出錢糧救濟百姓,百姓生活難以爲繼,所以只能鋌而走險起兵造反,崇禎的大明也亡在了農民起義軍手中。

四、崇禎接手的大明是個爛攤子
萬曆接手的大明雖然也不強大,但有張居正的改革,它又呈現了中興之象,逐漸強盛了起來,但崇禎得到的是一個不可救藥的爛攤子,朱由校是個木匠皇帝,整天忙於木匠活不理朝政,這讓魏忠賢大權獨攬,將朝堂弄得烏煙瘴氣、腐敗不堪,導致國內矛盾嚴重,國庫空虛,百姓苦不堪言。
後金的崛起,還讓大明有了一個強大外敵,薩爾滸一戰將大明爲數不多的本錢輸光了。崇禎當皇帝時,大明已經無可救藥了。同時,崇禎本人的性格也有很大問題,這讓他的政策不連續,大臣也不信任他。君臣不同心,大臣不願爲國考慮,所以即使崇禎再勤政,也救不了將亡的大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