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詩文平淡卻不單薄,意境鮮明,詩中只寫友人邀請,卻烘托出了樸實的農家氛圍,詩人只寫綠樹青山卻能讓人看見一片廣闊天地,詩人只寫把酒話桑麻,卻能表現出心情和環境的和諧完美,詩人只說重陽再來,卻自然地流露出對村莊的依戀。這首詩是詩人王維在居輞川時寫的,詩文描繪了秋雨後山居景象,體現了安閒自在的山鄉生活。

https://www.toutiao.com/a6776827645863657998/

第131章 寄揚州韓綽判官——杜牧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杜牧曾在大和七年到九年(833—835)間,在淮南節度使牛僧儒幕府任佐官,後爲掌書記。這首詩應爲他離開江南時所作。

第132章 夜 雨 寄 北——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李商隱客居巴蜀,寫下這首詩寄給北方的妻子(一說朋友),表達他的思鄉之情。

第133章 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韓愈

纖雲四卷天無河,清風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聲影絕,一杯相屬君當歌。

君歌聲酸辭且苦,不能聽終淚如雨:

“洞庭連天九疑高,蛟龍出沒猩鼯號。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牀畏蛇食畏藥,海氣溼蟄燻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繼聖登夔皋。

赦書一日行萬里,罪從大辟皆除死。

遷者追回流者還,滌瑕盪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軻只得移荊蠻。

判司卑官不堪說,未免捶楚塵埃間。

同時流輩多上道,天路幽險難追攀。”

君歌且休聽我歌,我歌今與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

有酒不飲奈明何!”

貞元十九年(803),天下大旱,百姓貧苦,時任監察御史的韓愈和張署,勸諫減免徭賦,觸怒德宗,兩人同時被貶南蠻。至憲宗即位,大赦天下,他們仍不能回京,被改調江陵(今屬湖北)作曹參軍。韓愈聽到此消息後,心情複雜,借中秋和張署對飲賦詩之際寫下這首詩,一抒情懷,並將此詩贈給張署。

第134章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劉禹錫辭和州刺史職返回洛陽,恰好在揚州遇到從蘇州回洛陽的白居易。白居易在筵席上寫詩贈劉禹錫,劉禹錫便寫下這首詩酬答他。

第135章 贈別二首(其二)——杜牧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尊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大和九年(835),杜牧由淮南節度府掌書記升任監察御史,將離開揚州赴長安,《贈別》兩首是他臨行前留贈妓女之作。詩中抒寫詩人對美麗女子留戀惜別的心情。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尊前笑不成”,寫詩人要和心愛的人分別時的複雜心情。詩人即將離別,卻又不忍和所愛的人分別,心中千頭萬緒,紛繁雜亂,猶豫不決。明明多情,卻從“無情”着筆,“總”字,起加強語氣作用,帶有濃重的感情色彩。正是因爲詩人太多情,以至於使他覺得,用任何的方式,都不足以完全表現出內心的多情。在別筵上,兩人悽然相對,別離的傷情不知道從何說起,這樣反倒好似彼此無情。其實心中已經是愁情滿溢,希望能用無情的表情抑制住內心多情的泛濫,但是,情到深處,怎能不流露出來呢,在舉樽道別時,強裝歡笑,使所愛的人高興,可是離別悲傷已經溢滿胸腔,臉上哪裏還能擠出一絲笑容呢?想笑是因爲“多情”,“笑不成”是因爲太多情,不忍離別而事與願違。詩人用細膩的筆觸,真實而生動地展現了兩人矛盾重重的細微心理和神態,情味無窮。

接着,詩人撇開自己,不抒寫惜別之情,而是轉筆寫別宴上的蠟燭:“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詩人因爲內心感傷,所以,所看之物也蒙上了傷感的色彩。在詩人眼裏燭芯變成了“惜別”之心。蠟燭徹夜流溢的燭淚,是在爲男女主人的離別而傷心啊。借物言志進一步表達離別之情。“到天明”,表明告別宴飲的時間之長,進一步表現了詩人不忍離別的心情。

這首七絕語言流麗,表達情思纏綿悱惻,含蓄蘊藉,意境深遠,餘韻悠長。

第136章 淮上與友人別——鄭谷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這首詩是詩人在揚州和友人分別時所作。和通常的送別詩不同,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別:友人渡江南往瀟湘,自己則北向長安。

第137章 夏日南亭懷辛大——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閒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這首詩是孟浩然的代表性作品。本詩抒發了詩人悠閒安適的心情,同時也摻雜着苦無知音的感慨。詩人化閒逸生活情態於輕描淡寫的景色中,讀來自然而親切。

第138章 送 魏 萬 之 京——李頎

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雁不堪愁裏聽,雲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李頎晚年隱居潁陽時,魏萬要去長安,和詩人辭別,詩人寫下了這首情真意切的送別詩,表達了對魏萬的關心和勉勵。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詩人長於煉句,將敘事、抒情、寫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句與句之間承接自然,層次清晰,語言淳樸懇切,情感深厚細膩。詩人將對友人的惜別之情、無微不至的關心和對晚輩的諄諄勸誡表達得淋漓盡致,感人至深,催人奮進。

第139章 酬 張 少 府——王維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這首詩是詩人晚年居輞川時所作的一首贈友詩。表達了詩人老年“萬事不關心”的淡泊心境。

第140章 渭城曲——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是王維送朋友去西北邊疆時寫的一首送別詩。

陽關是當時內地通往西域的要塞,唐朝國力強盛,內地和西域之間頻繁往來,從軍或出使陽關外是一件讓人自豪的事情。但是,詩人在和朋友即將分別的那一刻,想到朋友西出陽關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回來,想到朋友此去路途漫漫,旅途的艱辛,所以,心中的不捨和關切一齊湧上心頭。“更”字中既是要朋友再喝酒,其實也是詩人在請朋友再多留一刻。詩人此刻內心當是千頭萬緒,好像有很多話要囑咐朋友,卻又不知道從什麼開始說起,於是,詩人勸酒,一切感情都包含在酒中了。

第141章 淮上喜會梁州故人——韋應物

江漢曾爲客,相逢每醉還。

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

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

何因不歸去?淮上有秋山。

德宗建中四年到興元元年(783—784)間,韋應物曾任滁州刺史,本詩當作於此期,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在淮上遇到梁州故友的喜悅心情和後來撫今追昔後的感傷心情。

詩人在外漂泊飽嘗飄零之苦,那麼,爲什麼回去呢?“何因不歸去?淮上有秋山”,因爲秋色中的滿山紅葉,讓詩人留戀不捨啊。這個結尾使人回味無窮。

第142章 寄 李 儋 元 錫——韋應物

去年花裏逢君別,今日花開已一年。

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裏,邑有流亡愧俸錢。

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

這首詩是詩人興元元年(784)任滁州刺史時期所作。詩中敘述詩人對友人的思念和盼望,抒發了他對百姓離亂窮困的愁苦。

第143章 秋夜寄邱員外——韋應物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應未眠。

這首詩大概作於貞元四年到七年(788—791)這個時期,韋應物正任蘇州刺史,丘丹已經棄官修道。

這首七言絕句情景交融,虛實結合,承接緊密自然。詩人用平淡無華的語言將自己的思念神情和朋友的思念姿態同時展現在了我們面前,非常獨特,意蘊悠長。

第144章 送李端——盧綸

故關衰草遍,離別正堪悲。

路出寒雲外,人歸暮雪時。

少孤爲客早,多難識君遲。

掩淚空相向,風塵何處期?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中夾雜了詩人多年漂泊之苦、朋友惜別之悲和與朋友相識甚晚之恨,種種情緒交織在一起,寫得悲悽感人。

這首五律詩精選了離別時的環境,使情景交融,渲染了悲情。同時,詩人沒有停留在送別這個場景,又將筆觸拉回到了歷史長河中,將自己的離亂之苦,融入了離別悲情中,使這種悲情又蒙上了一層政治色彩,深化了主題。悲情從空間和時間上不斷蔓延,整首詩的感情變得厚重而深沉,真摯哀婉,感人至深。

第145章 別離——陸龜蒙

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

杖劍對尊酒,恥爲遊子顏。

蝮蛇一螫手,壯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離別何足嘆。

這首詩敘離別之情卻完全沒有依依不捨的離愁別怨,寫得慷慨激昂,議論滔滔,形象高大豐滿,別具一種風味。

詩人在這裏形象地體現出壯士爲了事業的成功和理想的實現而不畏艱險、敢於犧牲的大無畏精神。頸聯這樣打開,有力地烘托出尾聯揭示的詩歌宗旨。“所志在功名,離別何足嘆。”尾聯兩句,總結前文,點明壯士應該胸懷建功立業的遠大志向,爲達到這個目的,有時候就要做出犧牲。那麼,眼前的離別與遠大志向比起來自然不算一回事了,哪裏值得去嘆息呢!

這首詩以議論爲主,由於詩中的議論充滿了感情色彩,“帶情韻以行”,所以寫得生動、活潑、激昂、雄奇,給人以壯美的感受。

第146章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杜甫

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

李邕求識面,王翰願卜鄰。

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

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

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主上頃見徵,欻然欲求伸。

青冥卻垂翅,蹭蹬無縱鱗。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於百僚上,猥頌佳句新。

竊效貢公喜,難甘原憲貧。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

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

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

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

天寶七年(748),杜甫曾贈時任尚書左丞的韋濟兩首詩,希望得到他的援引和提拔。韋濟雖然賞識杜甫的才能,但是沒能給出實際幫助,於是,杜甫又寫下了這首詩。詩中寫了杜甫想要退隱的想法並抒發了他對朝廷輕視人才的激憤心情。

這首五言古詩成功地運用了對比這一表現手法,曲折地表達了詩人的思想感情,語言樸實凝練,內容宏闊,意蘊深遠。

第147章 尋陸鴻漸不遇——皎然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叩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

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

這是詩人去拜訪剛搬家不久的好友陸羽不遇而作的詩。

這首五律詩不論是寫景還是後來的敘事,都沒有直接寫陸羽本人,但詩人從不同角度描寫陸羽的生活情況、生活環境等,烘托陸羽高潔的情操和放蕩不羈的豁達胸懷。語言清新自然,韻味雋永和諧。

第148章 重 贈 樂 天——元稹

休遣玲瓏唱我詩,我詩多是別君詞。

明朝又向江頭別,月落潮平是去時。

這是元稹與白居易一次別後重逢又將分手時寫的贈別之作。先已有詩贈別,所以此詩題爲“重贈”。

雖然這首七絕好像只寫了就要分手和“明朝”分手的情景,通篇都只是口頭語、眼前景,顯得簡單淺白。但詩人用“休遣”的呼告開篇,創造了語勢,不同凡響,使人印象深刻。接着又用“我詩”兩字聯繫一二句,又用“多”、“別”和“又”、“別”前後照應,反覆說別離,這樣迴環往復,便形成了餘音嫋嫋的效果。再加上詩人想象出的在熹微的晨色中,潮平時的大江煙波浩渺的壯闊,詩人和友人別離而去的情景,更流露出了無限的惆悵和惋惜。難得相聚,剛聚又不得不分別,這種人生聚散的情景,藉助詩文迴環往復的音律感,就更能引起讀者共鳴。使人讀完印象深刻,餘味無窮,耐人回味。

第149章 秋夜喜遇王處士——王績

北場芸藿罷,東皋刈黍歸。

相逢秋月滿,更值夜螢飛。

詩人厭倦官場的污濁風氣,曾兩次歸隱。這首詩描寫的是詩人隱居生活的情景。

這是一首五言絕句,語言質樸自然、清新流暢。在當時六朝靡麗詩風尚存的時代,可謂獨樹一幟。

王績受老莊思想影響較大,他的不少詩篇雖然表現出了對封建禮教束縛的不滿,同時也流露出了消極遁世的思想,如他的另一首詩《野望》。他的這首詩清新明快,充滿生活氣息。該詩最突出的特點是寓情於景,借景抒情。“北場”、“東皋”、“秋月”、“夜螢”,每處景物都飽含了詩人的喜悅心情,開頭兩句的美景是愉快的,後兩句好友相逢更是喜上加喜,這種心情透露在字裏行間。

從田園詩的發展上看,陶淵明的詩重點在寫意,王維的詩重在創造優美意境。王績的這首詩受到了陶淵明詩的影響,同時也可以說是王維田園詩的先聲。

第150章 野望——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野望》這首詩是王績的代表作,全詩寫的是山村傍晚的秋景,在安閒的氣氛中流露出了詩人幾分惆悵、孤獨和抑鬱心情。

這首詩一改以往詩歌的浮華靡豔風氣,文筆樸素,文風質樸,讓人讀來如沐浴清風,沁人心脾,簡樸自然。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中間兩聯寫景,首聯和尾聯抒情言事,經過情─景─情的結構,深化了詩文的意思,這正符合律詩的章法。而在當時,律詩這種新的體裁還尚未定型,所以,這首詩是現存唐朝最早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

第151章 春曉——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這是詩人隱居在鹿門山時寫的一首描寫春天的優美作品,表達了他對春天的熱愛。

詩人取景獨特,不像一般的詩文那樣寫看到的或聽到的春天景色,而是從自己在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那刻所聽到的聲音切入,抓住春天特徵,表達對春天的喜愛和憐惜之情。

看到此情此景,自然會讓詩人產生聯想,他在昨夜還朦朧中聽到風雨的聲音,不知道昨夜的那陣風雨,搖落了多少花兒呢?詩人好似對風雨有絲絲抱怨。昨夜的風雨應該是清風細雨,所以才使詩人睡得香甜酣暢,春雨將天空清洗一新,這應該讓他很感激春雨,但是,春雨雖小,在詩人看來,它畢竟是搖落了春花,所以詩人有些淡淡的哀愁,可見他是多麼的珍惜春光。

第152章 過 故 人 莊——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這是詩人在隱居鹿門山時到一位鄉村老朋友那裏做客時寫的一首詩。平平淡淡的生活小事,詩人卻寫得充滿了情趣。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詩人聊聊數句,將做客的整個過程囊括筆下。一次普通做客,寫得如此詩情畫意,趣味盎然,真是非常難得。筆筆輕鬆自然,不事雕琢,自由靈活。句句寫得平淡恬靜,卻不枯燥。詩文平淡卻不單薄,意境鮮明,詩中只寫友人邀請,卻烘托出了樸實的農家氛圍,詩人只寫綠樹青山卻能讓人看見一片廣闊天地,詩人只寫把酒話桑麻,卻能表現出心情和環境的和諧完美,詩人只說重陽再來,卻自然地流露出對村莊的依戀。村莊的風光和淳樸的情義融合一體,和諧完整,詩人將這種藝術的美不漏一絲痕跡地融入了整首詩中,渾然天成。他不依靠哪一個字或詞來渲染表現某種感情,而是將感情融入了字字句句中,詩文通體都充滿詩人的情感,有一種天然的氣韻。

第153章 渭 川 田 家——王維

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閒逸,悵然吟《式微》。

這是唐代大詩人王維晚年所寫的一首田園詩。該詩描寫了一幅自然如畫的田園風景,表達詩人對隱居田園的嚮往。

詩人看到了這美妙的暮色村景,心情舒暢而愜意,在此時,詩人聯想到了自己,此時張九齡已經罷相,王維深感在朝廷沒有依靠,正處在進退兩難的矛盾中。詩人看到人們都有所歸依,而自己彷徨在中途,不知道何去何從,因此詩人慨嘆:“即此羨閒逸,悵然吟《式微》”,雖然農人也並不一定都很安逸,但是,此時此刻在詩人眼裏,比較昏暗的官場,農夫們的鄉村生活是多麼的美好和閒逸,所以心生羨慕。於是,詩人吟誦《式微》,表達了自己歸隱的心願。最後一句和首句“斜陽照墟落”中的意境相照映,渾然一體。同時也和“歸”字應和,揭示詩人想要歸隱這一主題,情景融合一體。讀完全詩,我們發現,整首詩用“歸”字展開全篇,深刻地襯托了詩人隱居的心願,這個“歸”用得可謂精妙。

這首五言古詩全篇不事雕繪,用白描手法,將自然風光如詩如畫地展現在了我們面前。清新自然,情景交融,情趣盎然。

第154章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這是唐代詩人劉長卿的一首五言古詩,描繪的是一幅風雪夜歸圖。“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這兩句主要寫的是詩人投宿鄉村時的所見所感。“日暮”,點出了詩人投宿的時間是在傍晚,天色漸暗,所以,詩人看遠方的“蒼山”越發模糊邈遠。這一句雖然沒有寫人,但是,一個帶有詩人感情的“遠”字點活了畫面,一個旅途中邊走邊望,在山中艱難行走的形象躍然紙上。這個字也暗示了詩人行路的艱難和投宿的急切心情。接着詩人的視線沿着山路投向了投宿的主人家,“白屋”點明瞭詩人投宿的地點。在寒冷的天氣中,鄉村主人家的簡陋屋舍靜靜地臥在山腳一隅,越發顯得孤小貧寒。“天寒”兩字緊承上句渲染了日暮行遠,也爲下文“風雪”埋下了伏筆。

第155章 月夜——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鬥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劉方平是唐朝天寶年間的詩人,其詩多詠物寫景之作,尤以絕句爲佳,意蘊無窮,藝術性較高。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鬥斜”,前兩句描寫深夜之景,夜已深,清朦的月光半照着千家萬戶的庭院,庭院一半浸在月光中,另一半籠罩在夜色中;天上的北斗星和南鬥星橫斜在天空。“半”字用得很妙,月光朗照就顯得過於明亮,而半照中,一明一暗襯托了夜的寧靜。“斜”字暗示了它隨着時間在不斷推移。大地一片沉寂,只有天空中的星月默默地隨着時間流轉,整個夜空一片幽靜深邃。

第156章 城 東 早 春——楊巨源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

這首詩大概作於楊巨源在京任職時期,詩人在詩中描寫了早春景色,表達了他對春天的熱愛之情。

第157章 憫 農 二 首——李紳

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是中唐詩人李紳年輕時所作的兩首五言古詩,流傳甚廣。

《憫農二首》把整個的農民生活、命運,以及那些不合理的現實作爲抒寫的對象,集中地刻畫了那個畸形社會的矛盾,入情入理,親切感人。詩人還用虛實結合、相互對比、前後映襯的手法,增強了全詩的表現力。因此它雖然是那麼通俗明白,卻無單調淺薄之弊,能使人常讀常新。在聲韻方面詩人也很講究,他採用不拘平仄的古絕形式,這一方面便於自由地抒寫,另一方面也使詩具有一種和內容相稱的簡樸厚重的風格。兩首詩都選用短促的仄聲韻,讀來給人一種急切悲憤而又鬱結難伸的感覺,更增強了詩的藝術感染力和衝擊力。

後人點評

元稹曾說過:“予友李公垂,貺予樂府新題二十首。雅有所謂,不虛文。予取其病時之尤急者,列而和之,蓋十二而已。”可惜李紳寫的《新樂府》二十首今已失傳,不過,李紳早年所寫的《憫農二首》,也足以體現“不虛爲文”的精神。

第158章 漁翁——柳宗之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

永貞革新失敗後,詩人被貶永州,此篇就是他任永州司馬期間所寫。詩人以寫山水小詩排遣自己鬱悶心情。

第159章 社日——王駕

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我國古代有兩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叫作春社和秋社。農民借這樣的節日開展十分難得的娛樂活動,最重要的是通過這種方式表達他們對風調雨順、糧食豐收的美好期盼。王駕這首《社日》,沒有一字正面寫作社的情景,卻寫出了這個節日的喜慶,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好詩。

此詩不寫正面而是寫側面,通過典型意義和形象暗示作用的日常生活情景寫社日景象,反映的內容豐富多彩。這種含蓄的表現手法,用在絕句短小體裁中極爲合適,使人讀後回味無窮,韻味深長。

第160章 積雨輞川莊作——王維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這首七律是詩人隱居輞川莊時期寫作的。該詩描寫了莊園的田園美景,同時也描述了自己優雅恬靜的禪寂生活,兩相融合,意境自然愜意。

這首詩語言清新自熱,活潑明快,形象鮮明,餘韻清遠。充分體現了詩人恬淡的生活情志。

第161章 終 南 別 業——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由於政局變化反覆,王維晚年已看透了仕途的艱險曲折,所以決然跳出是非圈,超然物外,過上半官半隱的生活。開元二十九年(741),王維曾隱居終南山,此詩就是作於這個時期。本詩將隱居後安閒自在的心情,寫得惟妙惟肖,反映了詩人怡然自樂的豁達心胸。

這首五言律詩通過敘述詩人隨意閒適的行蹤,仿若不食人間煙火,不問世事,超然物外,遊樂山水,突出表現了詩人淡逸、豁達的天性。而最後一句與人翁的談笑,又使整首詩充滿了生活氣息,使詩人的形象更加親切。整首詩語言平白如話,順暢如水,不事雕琢的字句中卻充滿了詩情畫意和生活情趣。

第162章 竹裏館——王維

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這首詩是《輞川集》二十首詩中的名篇,寫了詩人隱居山中閒逸的生活情趣。

詩人非常喜歡這樣幽靜的環境,雖然是獨自彈琴長嘯,但是不覺孤單,而是陶醉其中,享受林中撫琴的安閒生活。所以他寫到“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自己獨居深林中,沒有人知道,只有一輪皎潔的月亮靜靜地照着我。這裏用擬人的手法寫月亮好像和詩人有着同樣的志趣,好似詩人的知音,有明月的陪伴,詩人更不會孤單了,他心境恬淡安適,竹林、明月意境寧靜、恬美。詩人的心境和周圍的環境達到了完美的統一,情和景融爲一體,烘托了萬物皆空、幽雅高潔的意境,具有獨特的吸引人的藝術魅力,美不勝收。

這首五言絕句,仿若詩人隨手揮就,沒有一點雕琢,語言也很平淡,但是,這些平淡不驚的語句,描繪出了一幅優美幽靜的環境。詩人竹林撫琴,明月當空的畫面彷彿歷歷在目,那種幽靜恬美的意境,油然心生,匠心獨具。這首詩不着意在個別詞句的妙用上,而重點在整首詩烘托的意境上,重在其中的神韻。就像施補華所說的,給人以“清幽絕俗”(《峴傭說詩》)之感,整首詩情景交融、動靜結合、虛實相接、相映成趣,體現了詩人恬靜、淡泊的心境。

第163章 詠田家——聶夷中

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

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

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

唐末廣大農民遭受的剝削更加慘重,以至於流離失所,無法生存。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產生了可與李紳《憫農》二首前後輝映的《詠田家》。

胡震亨論唐詩,認爲聶夷中等人“洗剝到極淨極省,不覺自成一體”,而“夷中詩尤關教化”,從這首詩就可看出。它之所以這樣,與語言的樸素凝練、取材造境的典型是分不開的。

第164章 採蓮曲二首(其二)——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這首詩本描繪的是一幅女子採蓮圖,畫面本應是少女們在水中採蓮的景象。但詩人卻始終沒有正面描寫她們,而是故意把她們和荷花合在一起來寫,她們的身影在豔麗的荷花叢中,若隱若現,和美麗的大自然融爲一體,創造了一種引人遐想的美好意境。

我們彷彿已經看到田田荷塘荷花盛開、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觀者久久佇立凝望的身影,以及採蓮少女們美麗、活潑、充滿青春活力的形象。她們歡樂的歌聲不斷地迴盪在美麗荷塘中。

詩人沒有正面描寫採蓮女,但通過蓮的側面烘托,把採蓮少女寫得有聲有色,若隱若現中盡現她們的活潑美麗,非常巧妙獨到。

第165章 客至——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羣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爲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這首詩是肅宗上元二年(761)時所作,詩人自注:“喜崔明府相過”。詩中表現了詩人質樸的性格和對朋友來訪的喜悅之情。

這首七律語言平白如話,描寫細膩傳神,表達真率,自然親切,生活氣息濃厚,字裏行間透露着詩人對客人到來的高興心情。詩人將門前景、家常話、身邊情交織在一起,形成了情趣盎然的生活場景。

第166章 巴女謠——於鵠

巴女騎牛唱《竹枝》,藕絲菱葉傍江時。

不愁日暮還家錯,記得芭蕉出槿籬。

於鵠採用民謠體裁寫成了這首充滿生活情趣的小詩,平白如話的語言勾勒出了一幅巴江女子放牛的水墨畫。詩人筆下的景色是優美的,女孩是可愛的,氛圍是悠閒自在的。

第167章 新嫁娘詞三首(其二)——王建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向來是新媳婦難當,剛到婆家,對什麼都還很陌生,所以,言行舉止都很小心謹慎,唯恐出醜讓人笑話。這首詩就寫的是一位新媳婦三天後下廚做菜時小心謹慎的心理和行爲,反映了這位新媳婦的聰慧機敏。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古代有個習俗,女子出嫁後的第三天,俗稱“過三朝”,要下廚房做菜。“三日”,點出了題目中“新嫁娘”。“洗手作羹湯”中的“洗手”,反映新媳婦乾淨、整潔,也透露了新媳婦態度認真,鄭重其事。但是,畢竟剛剛過門,婆婆喜愛喫什麼樣的飯菜,她還不知道。如果是粗心的媳婦,她也許就憑自己的口味迷迷糊糊地做菜了,結果也許婆婆並不喜歡喫。但文中這個新媳婦,心思細膩、聰明機靈,她做完菜後,不是莽撞地就端上去,而是先叫來小姑替她嘗一嘗,因爲小姑是婆婆撫養長大的,自然食習應當和婆婆相似,從小姑的習慣可以推測出婆婆喜歡什麼口味。這個細微的舉動充分反映了新媳婦的聰慧,我們不禁要對這位媳婦稱讚一番。通過新媳婦的舉動,我們不禁聯想到小姑天真品嚐的形象和婆婆正襟危坐的嚴肅形象,饒有趣味。

這首五絕詩通過白描的手法,委婉生動地展現了人物形象,充滿生活情趣。

第168章 菊花——元稹

秋絲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這首七絕詩雖然寫的是詠菊這個尋常題材,用筆巧妙,別具一格,詩人獨特的愛菊花理由新穎自然,不落俗套,並且發人思考。詩人沒有正面寫菊花,卻通過愛菊,側面烘托它的優秀品格,美妙靈動,意趣盎然。

第169章 題 李 凝 幽 居——賈島

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這首詩寫詩人拜訪朋友李凝不遇的事情。

詩人用草徑、荒園等尋常意象,勾勒出了一幅恬淡的幽美環境,創造了非凡的意境。語言簡樸,韻味醇厚。

第170章 尋 隱 者 不 遇——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這首五絕詩看似很平淡,就是白描,但從中我們能感受到一種自然美,可以想象,最後山中青青松林,悠悠白雲,兩種意象勾勒出來一幅自然優美的畫面。同時,這兩個意象和山中隱者的形象正好相符。雖然未見隱者,但從他生活的環境和他的活動,我們可以想到,他是一位不追逐名利和世俗同流合污,有高潔情操、沉醉山水的隱者,表現了尋訪者對隱者的仰慕之情。詩人非常欽慕隱者,來拜訪時又沒有見到,惆悵之感頓生。

第171章 雨晴——王駕

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後全無葉底花。

蜂蝶紛紛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

這是一首即興詩,寫雨後漫步花園所見的衰敗景象。詩中寫到的景物很平常,也很普通,但是在平淡中見新奇,妙趣橫生。

第172章 登 鸛 雀 樓——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是詩人登上鸛雀樓極目遠望時寫成的一首詩,表現了他超凡的心胸抱負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這兩句是詩人登樓後所見到的景象。“白日依山盡”寫的是詩人看到的遠處山景。詩人只見一輪金光閃閃的太陽沿着遠方的崇山峻嶺緩緩下落。接着詩人又寫到黃河水——“黃河入海流”,詩人看到黃河水洶湧澎湃,直奔向大海。這裏詩人看着黃河奔流向遠方,但是他不可能一直看到黃河流入大海,可見這是詩人由此及彼聯想到的,詩人想象的意境和現實的環境結合在一起,情景交融,情中有景,景中含情,渾然一體。詩人視線由西轉向東,由近望到遠觀,由地面到天邊,視角不斷變幻,爲我們勾勒出了一幅氣勢磅礴、雄渾壯闊的山河景象。同時,這些生動的描寫讓人讀來彷彿身臨其境,場面一片遼闊,心境也變得開闊。詩人用語簡樸淺顯,高度概括了場面的景象,烘托了場面的氣勢。同時,這幅燦爛輝煌、流光溢彩的畫面,不是一成不變的,“盡”、“流”兩個字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充滿了蓬勃生機。

第三、第四句寫的是詩人心裏所想的,“欲窮千里目”,意思是詩人想要看到更遠的直到目力無法達到的地方。表現了他內心對未知領域積極探求的渴望。而實現這個願望的方法就是“更上一層樓”。這裏的“千里”、“一層”都指的是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的空間範圍。“欲窮”、“更上”則是詩人胸懷遠大抱負、積極進取精神的體現,這四個字、兩個詞裏包含的是詩人對未來的無限希望和憧憬。這兩句既沒有脫離登樓這個實際點,和一二句緊密聯繫,同時又一語雙關,用再上一層樓,道出了高瞻遠矚、站得高就能看得遠這個生活哲理,也體現了詩人積極樂觀的精神和豪邁的胸襟。三四句承接上兩句自然流暢,又表達出了新意,寫得很是巧妙,同時,含義深遠,發人思考。

第173章 漢 江 臨 泛——王維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開元二十八年(740),王維由監察御史貶爲殿中侍御史,冬季,知南選(朝廷派往南方補選官員的選補使),從長安經襄陽、夏口到嶺南,這首詩當作於途經襄陽時。

第174章 鹿柴——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這首詩是詩人晚年所作五絕組詩《輞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詩。詩中描寫了鹿柴附近空山深林中傍晚幽靜的景色。

這首詩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充分運用了反襯的手法。用人聲反襯空山之靜,用陽光反襯密林之暗。在冷寂的環境中摻入一點暖意,卻越發使這冷色調更冷了,使空山中空曠幽深的環境更加突出。詩人筆法細膩,將詩文變成了一幅恬靜空寂的畫作,真是精到。

第175章 山 居 秋 暝——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詩是詩人王維在居輞川時寫的,詩文描繪了秋雨後山居景象,體現了安閒自在的山鄉生活。

詩人在頸聯和頷聯中描繪的山景或人情彷彿就是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純潔而美好,兩聯動靜結合,將山鄉優美淳樸的風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美不勝收。只有內心真正熱愛大自然,真正感受到自然之美的人才能這樣生動形象地寫出如此美麗的山景,所以,這些山景的描寫也反映了詩人對安靜純樸生活的熱愛和嚮往,表現了自己的高尚節操。同時這樣優美的景色也和當時昏暗污濁的官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詩人越是寫山林非常優美,越能反襯出他對官場的厭惡。

詩人在這裏好像找到了自己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所以最後他不禁說道:“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楚辭·招隱士》中有:“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本是招隱逸之人出山的意思,而這裏詩人反用其意,任由春天芳菲凋零,不必介懷,山中景色如此之好,可以把公子挽留。詩人覺得“山中”比“朝中”更好。詩人用自然灑脫兩筆,表明自己潔淨純樸情操,潔身自好不與官場同流合污的志向,表明歸隱之心。

這首五言律詩用優美的筆觸畫就了一幅唯美的山中景,詩人用筆細膩,刻畫景色動靜結合,形象生動,清新自然,充滿生活情趣。

通過這幅優美畫卷起興,最後抒發詩人歸隱志趣,情和景完美結合,讓人看不出一點雕飾痕跡,自然天成,完美無瑕。最後一句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第176章 望 廬 山 瀑 布——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這首五絕描繪了瑰麗氣壯的廬山瀑布景,詩人誇張的浪漫主義色彩在這首詩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這首七言絕句充分發揮了詩人豐富而飄逸的想象力,將廬山瀑布寫得誇張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實,雖然只是寫一景,但是詩人通過誇張、比喻等手法將瀑布寫得豐富多彩、熱鬧非凡,讓人深刻印象。

第177章 望 天 門 山——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詩人乘舟而上,越來越接近天門山,這是楚江兩岸的這兩座大山的形象越來越清晰。於是,這種“相對出”的感覺就出來了。“出”字真切地再現了行舟中看到天門山的獨特感受,同時這個字充滿動感,好像天門山在歡迎詩人一樣,暗含了詩人喜悅的心情。

第178章 早 發 白 帝 城——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肅宗乾元二年(759),李白受永王李璘案的牽連,被流放夜郎,行到白帝城遇赦,隨後他乘船下江陵,在去江陵途中寫下了這首詩。

正因爲白帝城地勢非常高,所以,江水落差大,詩人乘舟而下,速度非常快,所以有“千里江陵一日還”之說。這裏“千里”空間之遠和“一日”時間之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表明了行程之快,快捷無阻地行舟江上,加上詩人遇赦,可想而知,詩人行舟江上當是備感神清氣爽。“還”也暗含了詩人歸心似箭,心情舒暢之感。

接着詩人寫到了在行舟的情景,“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詩人在江中不斷地聽見兩岸的猿猴啼叫聲,不知不覺間輕快的小舟已經駛過了萬重山。這裏“啼不住”表明兩岸轅啼不斷,但是,如果船行緩慢,轅啼聲應該是悠長的,那麼,這裏猿啼不斷就側面襯托了行舟的速度之快。一個“輕”字,不僅表現的是船行輕快,也體現了詩人歷盡艱辛,現在前途開闊的暢快心情。

這首七絕詩風格輕鬆明快,清新俊朗,充滿動感,流暢飄逸。感情飽滿充沛,字裏行間都洋溢着詩人歷盡艱辛後的輕鬆快感。

第179章 桃花溪——李白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名叫桃花源,他筆下的桃花源“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張旭因此而受啓發,用陶淵明筆下桃花溪的意境,作此詩文。

這首七言絕句雖然篇幅短小,但詩人字斟句酌,用精練的文字輕鬆自然地將如詩似畫的景色表現得淋漓盡致,美妙無窮。一個恰到好處的結語,讓人沉浸在詩人筆下的幽美環境中浮想聯翩,意蘊深長。詩人在這首詩中的構思非常巧妙,該詩正面寫實景由遠及近,然後用一個問句由實入虛,佈局新穎,角度變換靈活。詩人文筆簡練、清麗自然,詩文意境空靈縹緲、情趣深遠。王維也曾以桃花源爲題材寫了《桃源行》,讀者可以參讀比較。

第180章 望嶽——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

開元二十三年(735),杜甫在洛陽應試落第,於是就遊歷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寫下了《望嶽》詩三首,表現了詩人年輕時的蓬勃朝氣和軒昂的志氣。《望嶽》三首分別是詠誦了東嶽泰山、南嶽衡山和西嶽華山,本文中選取的這首是詩人在經過泰山時,寫下的詠東嶽泰山之作。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嶽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並由望嶽想象將來的登嶽。

詩人看到泰山的雄壯景色後,熱血沸騰,於是就產生了“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想法。“會當”的意思是“一定”,突出了詩人的堅決。詩人不畏艱險攀登泰山“凌絕頂”,體驗那種俯望“衆山小”的豪情,也表現了詩人澎湃的豪情和宏大的胸懷。

這首五律用字凝練、精妙。全詩按從遠景到近景的順序進行描寫,層次清晰。詩人由景生感,最後生情,感情變化自然真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