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超外援上場的人數,好像從來就沒有很好的地維持一個準則多久,很多時候都是換一屆足協班子,然後場上上場的外援人數就會隨之改變。中超聯賽經歷過場上3個外援,3+1外援,4外援等等的情況。上個賽季的外援還是3個,2020賽季的外援上場人數又會變成了4個。 這樣的改法,對俱樂部和聯賽的傷害其實傷害挺大的。近日,新上任的足協主帥也談到了中超外援上場人數的情況。


陳戌源表示:

”引進高水平外援,事實上有利有弊,整個聯賽的觀賞性、水平提高了,但國內球員的成長空間受到了很大的擠壓,國內人才出得越來越少,這對中國足球的發展非常不利。我們不能光有聯賽,沒有好的國家隊成績,中國足球就永遠不可能滿足球迷對中國足球的期待“。


足協主席這番表態,是否預示着未來的中超聯賽外援上場人數可能會減少?因爲在足協主席看來,中國足球上不去的原因就是外援越來越多,限制了本土球員的成長和成材。聽完足協主席的這番表態,球迷都紛紛表示這簡直就是外行的想法。如果真是爲了讓本土球員得到機會,從而減少外援人數的話,這無疑就是在傷害中超聯賽,傷害中國足球。


足協主席的表態看上去很有道理,其實想法完全錯誤的。這樣的想法和做法和反對改革開放,減少吸收外資企業和減少引進先進生產技術又有何兩樣?減少外援上場人數真能讓本土球員得到成長?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看看五大聯賽有多少外援,有限制到他們國家球員的成長嗎?沒有競爭力,球員沒有緊迫感,反而會讓他們有一種先天的優越感,缺乏足夠的上進心。身邊都是一些球技和水平不怎麼樣的,球員又怎麼可以得到成長呢?我們不是經常說一句話“與臭棋簍子下棋越下越臭”嗎?

當然,我們瞭解足協主席陳戌源的一番苦心,他也是希望中國足球能夠得到長足的進步,能夠衝出亞洲,能夠讓人瞧得起。遺憾的是其想法顯然是不符合足球的發展規律的,減少外援也只是頭痛醫腳的做法。我們應該搞清楚國家隊是國家隊,職業聯賽是職業聯賽,兩者不能混爲一談。國家隊是個人榮譽組成國家名譽,職業聯賽則是個人能力和資本實力的疊加,給球迷帶來快樂。

一個充滿朝氣的職業聯賽自然能夠吸引到更多人的關注目光,也會讓更多的家庭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喜歡足球,愛上踢足球。只有喜歡的人越來越多,足球人才基數纔會變大,這樣一來,足球人才浮出水面的機會也纔會越來越多。對球員採取保護機制是不可能讓他們得到成長的,就像大人爲了讓孩子減少生病就不讓他與外界接觸,這樣下去,也只會讓孩子的抵抗能力越來越弱,生病的幾率反而會越來越大。所以聯賽就是聯賽,國家隊就是國家隊,足協還是想辦法搞好青訓。至於聯賽還是交給職業聯盟吧,你們覺得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