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廈門旅遊時,發了一條消息,問哪裏最好玩?結果很少有人推薦鼓浪嶼,偶有提起的卻說,去一次就行了,不值得去第二次。

鼓浪嶼可是廈門旅遊的名片,國家級5A景區,爲何如此不招人“喜歡”呢?難得果真是去了一次,便不想再去的景點嗎?帶着這些疑問,我踏入了這片綠意蔥蔥的島嶼。

登島需要坐船去,島嶼沒有路與外界相連,對此我深深贊同。島嶼的神祕,就在於和內陸的隔離,一但這種隔離打破,神祕感也就消失殆盡。鼓浪嶼和廈門島離得很近,修橋是反手般的易事,可正是這種“忍耐”,才讓鼓浪嶼有了與世隔絕的神祕感。

遊船劃過海面,留下一陣漣漪,不時吹響一聲沉悶汽笛,就這樣,將遊客帶入到這座美麗島嶼中。

鼓浪嶼的發展,可粗略概括爲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清末前期,此時島內住民較少,多是傳統閩南房屋,居民以打漁爲生。第二階段是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後,鼓浪嶼淪爲“公共租界“,外國列強在此建造了大使館和各式教堂,鼓浪嶼開始與西方文化接軌。

第三階段是華僑促成的。早期出國謀生的華僑在事業有成後,紛紛衣錦還鄉,此時的鼓浪嶼便是他們最好施展拳腳的地方。華僑們不計成本,使用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和材料,建造了一系列別墅、學堂、醫院,最終構成了花團錦簇的鼓浪嶼風光。

遊船20分鐘抵達島嶼,登島第一印象,便是優雅整潔、滿目蒼翠。島上樹木繁多,綠地覆蓋率超40%,白玉蘭、香樟、南洋杉、棕櫚、椰林等樹木分散在各個角落,一下讓我的心情開朗起來。

其中主角,當屬遮天蔽日的榕樹。整片島嶼榕樹居多,這裏一片,那裏一片,幾百年的樹齡的榕樹獨木成林,根鬚倔強生長在山牆上,蔚爲壯觀。色彩鮮豔的鮮花,或列置於坡前路邊,或羣植於庭院綠野,將整片島嶼變成了春意盎然的王國。

鼓浪嶼四面環海,從空中俯瞰,爲一個不規則的圓形,碧綠的海灣,長空似洗,萬里碧空與泛着白光的大海融爲一起,美如童話。初識鼓浪嶼,會覺得它像一位嬌媚少女,深入瞭解後,才覺更應是一位洗盡鉛華的中年女性,優雅知性,讓人愈加着迷。

島內景點很多,日光巖、菽莊花園、鋼琴博物館,各式洋樓別墅,處處都能帶給人驚喜。島內最高點爲日光巖,兩塊巨石成峯,海拔92米,登頂眺望,可俯瞰整個島嶼全貌,遠處廈門的海岸線融化在日光裏,若隱若現。

日光巖原名“晃巖”,相傳鄭成功登頂後,看到此處風景遠勝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開,稱之爲“日光巖”。這一名字改得甚好,暫不論對比的高低,“日光”一詞就切合鼓浪嶼的陽光明媚,讓人聞名便欣然往之。

島內閒逛時,偶然看到一個自彈自唱的小夥子,身旁擺了一衆CD,桌上掛着大小不一的尤克里裏。在鼓浪嶼,這樣的音樂元素常會遇到,這是一片洋溢着自由琴聲的小島。

據統計,鼓浪嶼的人均鋼琴擁有率爲全國第一,島上有100多個音樂家,2002年被中國音樂家協會命名爲 “音樂之島”。島內有處“鋼琴博物館”,收藏着世界上極其珍貴的鋼琴。有此“音樂”元素加身,鼓浪嶼便在衆多島嶼中,顯得文雅許多。

說了這麼多的好,那鼓浪嶼爲何還常被人詬病呢?

這便與它的商業化有關,同所有熱門景點一樣,喧鬧過後的鼓浪嶼,最終也逃不了淪爲商業街的命運。從四落大厝開始,沿途街道皆改換門庭,變成了特色商鋪和美食商店,店家拉客、喊客成了常態。遇到一家心儀的店,我本想駐足觀賞,但鑑於老闆過於熱情,便加快腳步離開了。

還有一個便是島內佈局,鼓浪嶼高低起伏,建築分散在各個角落,四周沿岸也有不少景點,若想全部看完,沒有一整天是不行的。山內街道短小,縱橫交錯,小巷四通八達,指路牌也不完善,一不下心就走錯了路,像是一個迷宮,走了半圈發現越走越遠。

最關鍵的是,島內沒有汽車,全靠雙腳步行,除去剛開始的新鮮感,往後便是漫長的找路迷茫和趕路的疲憊。而且時間久遠,很多室內館是不開放的,當你費盡心力走過去,卻發現白跑一趟,這種失望很傷心力。

這些都是我在鼓浪嶼親身體驗和實際觀察而得,或許正是上述原因,才讓鼓浪嶼,這個被列爲“世界遺產名錄”的景區,產生了一些詬病。

我想作爲中國最美城區之一,鼓浪嶼的美是需要放慢腳步去看的。最好的方式應是夜宿島上,清晨萬籟俱寂,沒有遊客,,沒有商家,一個人到海灘上漫步,快樂變得質樸純真。

到了中午,靜靜坐在斑駁石階上,感受閩南風情;或在一個花團錦簇的院落裏臨窗而坐,看樹葉在窗前輕輕搖曳。等到夜色闌珊時,坐在海邊聽海濤衝擊堤岸,與鼓浪嶼來一場靈魂交談。

在鼓浪嶼,旅行是要歸屬生活的,一步步慢行,才能感受“琴島”的雅韻和魅力。

作者:林清鹿,知名旅行家!帶你遊遍各城市冷門、有趣風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