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狗子在一篇文章中和大家聊到了芬兰在二战后与苏联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基于AK47第三型开发了RK62突击步枪作为制式武器。而RK62核心部件基本照抄AK,只是在一些细节上针对AK进行了优化。

RK62的原型在1958年定型,新的突击步枪是有了,轻机枪自然也得跟上。尤其是芬兰在50年代还装备着拉蒂M/26轻机枪,而这批机枪用的还是仅此一家的7.62x53mmR全威力步枪弹。因此芬兰琢磨着肯定得搞一款和RK62弹药通用的班级轻机枪。

早在1954年,芬兰在进口AK47第三型的时候也进口过一批RPD机枪,但芬兰人似乎并不喜欢RPD,而且在逆向仿制时出现过不少供弹上的问题,因此芬兰人打算自个重新设计,而这次他们把参考对象放到了捷克Vz.52上

Vz.52↓

Vz.52是一种双模供弹的机枪,可以使用上置弹匣,也可以通过弹链供弹,而且也使用7.62x39mm中间威力弹,芬兰的KK62可以说有很多元素都借鉴了捷克这批机枪,但在细节上又有相当程度的简化。

比方说Vz.52有两个扳机,一个半自动,一个全自动,而KK62则只有全自动一个选项。VZ的双模供弹也被芬兰人砍的只剩下弹链供弹,而弹链供弹的方式则是用RPD那种,但拨弹系统依旧是VZ的,毕竟RPD那套拨弹杆太大了。

讲道理,作为一款打中间威力弹的班用机枪,采用苏式的不可散弹链对战术机动是不利好的,毕竟提起枪跑路的时候,谁都不希望抛弹口那边还拖着一条“肠子”,而且芬军也确实吐槽这个设计很沙雕

Vz.52可以快换枪管,但KK62没这功能。或许是芬兰人在这上面吸收了一些PRD的理念,毕竟二战之后的战争逻辑完全机动化,班用机枪在作战中基本没啥机会换管子。

而Vz.52之所以保有这个功能,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全家能都快换枪管。二方面是Vz.52原本设计用于打7.62x45mm步枪弹,而且可以架在三脚架上射击,属于通用机枪概念,因此换枪管有必要。

其他方面,KK62基本和Vz.52一致。同样的长活塞导气杆、同样的偏移式枪机闭锁,甚至连拆卸方式都一样——先按下,拧开枪托后面的复进簧,然后就能把机匣带着枪管全部卸下来了。另外这两货都用握把充当拉机柄,芬兰人也真是不喜欢整活...

最后谈一下这把枪鬼畜的射速,KK62理论射速1000-1100发/分钟,这赶得上当年的MG42了。但实际上班用武器一般也没必要这个射速,你就看冷战时期那些班机绝大多数也就600-800r/m。这一方面是二战后自动武器普及化,机枪的核心作用下降。二方面是过高的射速本身就会带来后坐力的飙升,一个短点射过去的散布非常夸张。德国MG42当年玩的也不过是用高射速打出一个子弹风暴,用面代替点来提高命中概率。

而KK62的研发已经是50年代末了...这个时候还讲超高射速真是让人摸不到头脑啊。

所以,德意志正统在芬兰???

不...芬兰人现在一般是拿PKM当轻机枪用,KK62已经没市场了,所以依旧是战斗民族正统在芬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