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陶敏辉 | “五柳树”与“孤生松”

世间可爱之物甚多,陶渊明除了爱菊外,还非常喜爱柳与松。何以见得?且看他的诗与文。 在陶渊明的诗中,既有“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又有“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还有“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特别是有一篇著名散文《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柳树是我国的原生树种,在数千年的植柳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柳文化现象。柳树是生命力的象征,它生性朴实,适应能力强,无论南方、北方、河边、溪旁都是它生长的地方;无论顺插、倒插,或者横卧于地,皆能够正常生长。它也是家园古老的象征,柳与留谐音,折柳是别家的代名词,诗经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随风飘荡的柳条儿,依依相偎,好似亲人执手难舍,寄寓着无限的情谊。

陶渊明喜欢柳树,除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外,还因为柳树与陶家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年陶侃为武昌太守时曾要求诸营种柳,因此,柳树是陶氏映寓先祖功业的树。另外,柳树带有清静、淡雅、简朴的色彩,能很好地体现了陶渊明的生活趣味。特别是柳树刚柔相济,以应中和的本色,也能很好地体现陶渊明的追求。至于为何种“五柳树”?人们也有许多猜测。实际上,“五”这个数字具有极为独特的象征意义。在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是“五行相杂以成万物”,天地万物都在这五种元素的基础上形成。“五”象征着“基本”、“基础”和“不可更改”的意思。因此,陶渊明很自然地就使用了“五”字。后世不仅称陶渊明为“五柳先生”,而且陶氏祠堂也有“五柳堂”之名。

再看松。在《 和郭主簿.其二》中有“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在《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在《饮酒.二十首.其四》中有“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在《饮酒二十首.其八》中有“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在《拟古九首.其五》中有“青松夹路生,白云宿檐端”。在《拟古九首.其六》中有“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年年见霜雪,谁谓不知时”。

认真分折一下,可以发现陶渊明写松树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以孤松自喻,表达自己高洁坚贞的人格与不为尘俗羁绊的形象。二是用有些树木比松树高,遮掩了松树的雄姿,比喻人在特定环境的不被看重的情形。三是用寒冬到来,万木凋零,只有松树更加郁郁葱葱,比喻为人品格要坚贞,要高尚。

除此之外,还有一首诗比较特殊,那就是《杂诗十二首·其十二》,他咏幼松:“袅袅松标崖,婉娈柔童子。年始三五间,乔柯何可倚。养色含津气,粲然有心理。”此诗以对幼松的培育为着眼点,指出幼松培育得当便可成材的道理。 现代人咏松,影响最大的是陶铸和陈毅。陶铸同志在《松树的风格》中盛赞松树的生命力,陈毅同志《咏松》诗曰:“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而陶渊明最主要的形象实际上是“孤生松”。 “孤”是一种卓然独立的形象,更是一种卓然独立的气概。《陶渊明传》说:“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这里所说的“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即超凡脱俗、崇尚自然,为人率真的天性。颜延之《陶征士诔》说陶渊明“物尚孤生,人固介立”,也就是说他具有正直守志、独立世表、孤高不群的个性品质。陶渊明确实有着异与晋人、特立独行、不拘时俗的处世方式。有的人隐居是以退为进,而陶渊明隐居绝不是求取声名,正在于对仕途、世俗的彻底否定,屡征而不就。陶渊明自述:“性嗜酒……造饮则尽,既醉而退,亦不吝去留。”这也是不拘流俗、独标新格的意趣。

余秋雨先生曾经在《中国文化课》中指出,魏晋时期曾经呈现出三种文化人格,一是慷慨激昂型,如曹操。二是游戏反叛型,如稽康、阮籍。三是安然自立型。陶渊明就是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他用东篱黄菊的隐逸生活,归结了魏晋时代。柳与松正是陶渊明安然自立的象征。柳树随遇而安的能力,松树经冬不凋的本性,让陶渊明历尽艰辛而坚韧不拔的品格更加熠熠生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