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亡於黃巢,而禍基於桂林。這歷史學家對導致李唐王朝傾覆的因素總結。其中,作爲桂林之禍的根源,南詔一貫被史家描述爲野蠻落後的邊區奴隸制政權。其在廣西等地的軍事擴張,也被歸結爲掠奪奴隸的本性使然。

可如果能拋開五段論的有色眼鏡,我們卻立刻能看到一個極爲精唐的南詔!

鮮卑王朝的入關學

隋朝與唐初 西南各地都沒有被整合起來

早在唐朝初年,西南大地就分佈着兩股勢力,包括滇東的爨氏豪強與滇西的河蠻、六詔等部。前者源於漢朝時遷入的移民大姓,以隸書向楷書過渡的爨體字而聞名。但由於長期同西南夷融合,又多少抗拒新朝教化,以至於自己的姓氏都被直接批判爲蠻族代名詞。後者則長期遠離中原輻射,倒是受到南下的氐人影響。於是將首領爲“詔”,又習慣於將勳貴叫做“酋望”。其中,發源於雲南保山的南詔,更只是一個毫不起眼的漁獵部落。

因此,唐朝能放心大膽地扶植看這個不起眼小弟。意在化外之地打入一根楔子,以便驅逐吐蕃勢力及其走狗。這種套路絕不新鮮,是長安宮廷慣用的操縱胡將開疆土傳統。只要能達到最終目的,心大到讓曾是勁敵的突厥和高句麗人打下手也在所不辭。

爨氏源於漢代遷入南中的大姓 有着較高的漢文化造詣

於是,南詔在向大唐表示效忠後,順利獲得正統朝廷的扶持。甚至還抄起了制度答案,搞出類似府兵制與均田制的本土鄉兵和授田律令,讓明眼人都能瞬間將之看穿。結果也亦如鮮卑化的師傅打倒了同門師兄和南方門閥,南詔人先後征服了作爲同類的洱海五詔、河蠻與盤踞滇東四百年的爨氏。成功從村長升爲省長,並宣告看隋唐內亞模式對漢晉舊制的最終勝利。

然而,眼看新的鮮卑命運共同體即將建成,大唐與南詔的友誼小船卻迅速被掀翻。原因則是長安來的官員對自身地位過於沉迷。公元794年,姚州都督張虔陀就企圖強行非禮前來拜會的南詔王妃。以至於發現自己被綠的南詔王閣羅鳳怒而發兵,釀成悲劇性的天寶戰爭爆發。轉投吐蕃的南詔不僅擊退昔日祖師,還藉機再次擴大地盤,準備將入關學踐行到底。

早期南詔不過是衆多部落集團的一份子南詔國的抄答案成績

南詔壯大 是雙方起衝突的最根本因素

傳統的中原史家認爲,主要是張都督的癡漢行爲導致兩國結仇。但《南詔德化碑》給出的理由則更加五味俱全。主要集中在張虔陀橫徵暴斂和地方事務的野蠻幹涉。顯然,雙方都有意讓自己蒙羞的事實進行所迴避。從而忽略了問題的本質在於南詔因爲抄答案而兼併爨氏,實力早已翻倍數論,不再是過去的那個渺小部落。以往並不起眼的羞辱壓榨,這才就變成戰爭的直接導火索。

相比於過於作死的張虔陀,同在邊關供職的下級官員鄭回就走運許多。他被南詔軍將王樂寬俘虜後,因知識水平甚高而受到閣羅鳳賞識,榮升清平官(宰相)兼王室教師。甚至經其說媒,成功當上王樂寬的妹夫,獲賜新姓名“王蠻利”。這類倒插門至今仍是雲貴川一帶的風俗,姑爺被迫改姓也不是什麼難以啓齒的醜事,反而可以靠丈人的顯赫家室沾光。

南詔德化碑的拓本

完成逆襲之路的鄭回,也最終與唐朝的劍南節度使韋皋配合。一起推動南詔迴歸大唐,的結束戰爭運作。但也並非像許多學者所言,是由於他多麼渴望迴歸大唐,而更多是深受儒家思想薰陶的結果。

畢竟,孟子就認爲做帝王老師纔算得上士大夫的人生巔峯,孔子也認爲禮崩樂壞時應求學問於四夷。鄭回已的下一步就是恢復儒家理想中的君臣體系,將南詔出兵處決張虔陀解釋爲清君側,算得上是抄襲更老先賢的周禮答案。因此在歷史的某個特殊階段,這位投靠外番的貳臣反倒是容易在中原記錄中保留較好名聲。

比較穩定的南詔王國版圖不可避免的副作用

抄答案也開啓了南詔國的集權化進程

雖然《蠻書》等中原文獻記載鄭回爲清平官之首,但卻得不到《德化碑》落款處的官員名單應證。有人據此覺得是中原刀筆吏在爲同胞貼金。更有可能是閣羅鳳的孫子異牟爲繼續抄大唐答案,開始進一步的大搞集權改制。

首先便是宮廷決議集團王族化與文官化。這些重要職位原由大軍將、清平官等十多人組成。改制後便削減爲清平官3人,分別稱坦綽、布燮和久贊,其中又以太子充當的坦綽爲首。至於帶兵打仗的大軍將,則被迅速降格爲只是虛銜的“試官”。

南詔的集權化也伴隨着對重臣的清理

其次就是官僚權力的分化和官僚集團複雜化。南詔原有相當於李唐六部的六曹,卻在改制後爲九爽取代,又被增設了諸多新的職位。目的無非就是削弱單個部門的權力,讓更加鬆散的官僚們必須服從王室統御。

其三還有對軍隊的控制強化。南詔的軍制原本設總佐、理人官等職務,以東南西北四面組織力量。稍後卻開始仿唐府兵制中的4級折衝府,將其分屬大府、中府、下府和小府。結果,鄉兵制徹底脫離原有的蠻族部落兵色彩,成爲官營府兵制的絕好翻版。

南詔也開啓了軍隊去封建化進程

這些答案多半是受來自中原的老師鄭回影響。恩師也很可能借力打壓文武勳貴,從《德化碑》時代的老幺升爲老大。然而,正所謂成也蕭何敗蕭何。鄭回給南詔抄來的秦制答案,最後爲日後大唐與南詔的滅亡都埋下禍根。

不過,南詔的抄答案進程還未結束。異牟尋之孫就認爲父子聯名過於蠻夷,於是改名豐祐。但亂抄答案的惡果就一旦有野心家上位,那麼能用來預防禍國殃民的機制都不復存在。

完成集權化的南詔 已不再具有強大的糾錯能力同歸於盡的命運共同體

一度擴張到安南等地的南詔最大化版圖

豐祐之子世隆登基後,設法做掉了權臣王嵯巔,藉此打壓以王鄭家族爲首的貴族。他還比老爹更進一步的在名字上做手腳,故意改名世隆以冒犯唐太宗和唐玄宗名諱,依靠這番碰瓷讓自己被長安宮廷取消冊封。

世隆立刻以此爲藉口,大舉進攻西川、安南、邕管和播州,試圖重演入關套路。但事實證明他根本沒有複製先輩成功的能力。例如一邊求和,同時卻加精速度進攻,使得外交運作根本不能取信於長安。再如進安南和邕管時,企圖以唐朝邊官用一斗鹽換當地蠻族一頭牛爲剝削罪證。結果卻是前腳用完帶路黨,馬上就大搞屠城聚斂財物資源。

高駢強化的成都城防 抵禦了世隆的入關企圖

此後,世隆的攻勢就不斷爲唐朝名將髙駢所以挫敗。他反而愈發不計民力的進行動員,發展到用壯婦耕田,以便使少年全部從軍。直到自己在33歲那年,才因暴斃于軍中才停止了親自指揮,可南詔即將面臨的危機纔剛剛開始。新繼位的隆舜再度申請回歸李唐並獲准和親,但派去迎親的三位清平官卻都被高駢毒殺。失去重臣約束與支持的君主也更加驕奢淫逸,時常顧不得打理朝政,讓原本要恢復元氣的南詔徹底斷氣。

最終,鄭回的後代鄭買嗣藉機篡位。先後弒殺隆舜、舜化貞二帝,將蒙氏一族徹底屠滅,順便建立其自己的大長和國。但他也繼承了先祖抄答案的集權成果,繼而學世隆入關加重雲貴川人民的災難。最後收穫的還是被新一輪篡位者所推翻。唐朝士兵也因不滿常年征戰而譁變,並釀成可怕的黃巢之亂,使雙方共同迎來垮臺厄運。

吸取教訓的大理和北宋 維持了長期和平

多年後,分別經歷亂世的西南與漢地纔再次盼來太平。此時主政的段氏與中原趙家人都在獨立思考,都得出不能重蹈覆轍的唯一結論。於是,大理國改行封建領主制度,堅決不再沉迷入關式的擴張迷夢。宋朝也放棄讓西南夷下跪的執著,留下“宋擲玉斧”的佳話。兩方的相安無事,無疑就是萬民之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