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軍要邁向深藍,航母是必須要邁過去的坎,12年中國終於將瓦良格號運回了中國,之後纔有了遼寧號,有了緊隨其後的002號自主國產航母。如今沒有國家會質疑中國的航母化實力,核動力也只是時間問題,但時間回到十幾年前,西方的軍事專家對中國要建造自己的航母無疑是不相信的。西方判定中國航母是廢鐵,中國科學家讓殲-15上艦給出中國答案。
對從未接觸過航母技術的國家來說,從航母建造,航母動力系統再到艦載機的一系列問題,每個環節都需要克服攻克,中國在運回瓦良格號後一些問題雖然得以解決,但是正如當時西方國家所說,中國海軍要實現航母化還需要克服兩大難題,一個是艦載機飛行員培養,一個是攔阻索的難題。
航母的作戰核心在於艦載機,但戰機在海上平臺着陸是一件危險的事,以美國爲例,美軍自從有了航母后共損失了1萬多架艦載機、8000多名艦載機飛行員。航母以及艦載機作爲戰爭利器風險並不低,其中艦載機降落又是讓艦載機在航母上安營紮寨的難點。此前國際上擁有生產攔阻索能力的國家只有英美以及俄羅斯,但這一技術屬於軍事重要技術,中國想通過這些國家獲得相關技術是不可能的,擺在眼前的只有一條路,從零開始。
儘管國外的軍事專家一致認爲中國引進瓦良格號註定只能淪爲廢鐵,但在2011年底,殲-15還是成功上艦完成了起降演練。攔阻索問題得到完美解決,其背後的最大功臣是大連船舶重工集團的一名職員,來自船塢三部鉗工四班的班長戴振濤。
戴振濤雖然沒有名校光環,但是在自己的技術領域確實當之無愧的專家,正是在他以及背後團隊的鑽研下才攻克了攔阻索的難題。在2015年央廣網曾對戴振濤進行了報道,稱其爲“船舶心臟的把脈人”。
在遼寧艦的建造中,戴振濤及其團隊參與了包括攔阻索、飛機自動輪檔裝置在內的1000餘臺套設備的安裝和調試工作。在工作之外他是鮮爲人知的普通人,但正是因爲有這樣一個個平凡而偉大的“大國工匠”,中國才能在面對一個個技術問題時攻堅克難,打破西方的封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