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門內門外閱古今 爲《永樂大典》插圖填色[

法制晚報訊(記者 馬曉晴)今天(11月17日)下午,“門內門外閱古今”活動在國家典籍博物館舉辦。本次活動圍繞“曠世宏編 文獻大成——國家圖書館藏《永樂大典》文獻展”進行,分爲展覽講解和填色創作兩個環節,這也是國家圖書館首次舉辦爲《永樂大典》插圖填色的活動。

參觀《永樂大典》 瞭解插圖紋樣

“大家知道嗎?國家典籍博物館的正門就是取材於《永樂大典》‘門’字冊中的‘凌花雙龜背’紋樣,進行設計創作而完成的。”今天下午2點,記者來到國家典籍博物館看到,20餘位參與者正在參觀《永樂大典》文獻展,其中大部分是青少年,最小的參與者只有七八歲,而最大的已有73歲。

在講解環節,講解員爲參與者講解了《永樂大典》產生的背景、經過、主要內容、版式以及其流散和迴歸的歷史。通過參觀永樂大典“門”字冊內的插圖紋樣,認識中國門制的發展歷程、中國古代建築包含的造型藝術及美好寓意,讓觀衆去了解和欣賞中國傳統造型藝術。

今年68歲的王女士和她73歲的老伴馮先生是此次參與者中年紀最大的。“我們經常去博物館和圖書館,我今天早上還在文學館看書呢。我以前對《永樂大典》不太瞭解,這次聽了講解,我有了一個初步瞭解,以後我可以根據興趣深入的去了解《永樂大典》,以後我打算再帶孫子來看看。”王女士說。

觀衆動手爲《永樂大典》插圖填色

“這是專門喫人噩夢的上古神獸‘貘’,這是‘凌花雙龜背’紋樣,這些《永樂大典》中的插圖都是黑白的,接下來同學們把它塗上顏色。”在動手環節,老師向觀衆展示並講解中國傳統門欞、隔窗的構成及配色,在普及了基本的顏色知識及配色方法後,現場提供材料,讓青少年充分發揮想象力,大膽進行色彩創作。

據國家圖書館展覽部講解服務組組長朱鶯介紹,《永樂大典》是國家圖書館的四大專藏之一,它成書於明永樂之初,重錄於嘉靖之末,彙集了上至先秦,下訖明永樂年間的圖書七八千種,共11,095冊,22937卷(含目錄和凡例60卷),3億7千萬餘字,可謂是曠世宏編,“合古今而集大成”,且所採納典籍基本保持了書籍的原始內容,諸多佚文祕笈、典章制度賴其得以流傳後世,造福學人,被譽爲“典冊淵藪、佚書寶庫”。

《永樂大典》裏面有不少插圖,這些圖畫是明代畫家採用白描手法,描繪出山川、名物、人物、城郭等,形態逼真,十分精緻,是古代書籍插圖中的精品,更是我國古代插畫藝術的寶貴遺產。“此次是國家圖書館首次舉辦填色創作活動,希望可以引起青少年對《永樂大典》的興趣,同時讓同學們學習色彩搭配原理。”朱鶯說。

朱鶯告訴記者,“曠世宏編 文獻大成——國家圖書館藏《永樂大典》文獻展”自今年9月28日在國家典籍博物館開展以來,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同時,國家典籍博物館也是“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基地”,自開館以來一直致力於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公共教育活動,從深度和廣度上加深青少年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並利用親自動手體驗、多媒體互動等手段,讓廣大青少年真正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魅力。

據悉,今年12月份,國家典籍博物館還將再次舉辦“門內門外閱古今”活動,屆時觀衆可通過“典籍博物館”微信公衆號免費報名參加。

攝/記者 楊益

圖1爲,國家圖書館工作人員正在爲觀衆講解《永樂大典》中的插圖

圖2爲,國家圖書館工作人員正在輔導青少年爲《永樂大典》中的插圖填色

責任編輯:鄭月(EK012) ]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