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聯詩句:不患人不知,惟患學不至。通俗淺顯,像是從《論語》上直接抄下來的。

作者是北宋的第一任宰相範質,這詩和他的人一樣樸實誠懇,這就是此人的作風。

01

後周顯德七年(960),周世宗柴榮剛去世沒多久,七歲的小皇帝柴宗訓在位。

正月的一天,早朝還沒散,宰相範質正在辦公,突然殿外傳來鎧甲刀劍撞擊聲,闖進來一隊軍人。

爲首的是大將潘美,當衆宣佈:將士們已經推舉點檢趙匡胤爲天子,請大家做好迎接準備。

範質踉踉蹌蹌地走下大殿,一把抓住同事王溥的手,聲音顫抖地說:“倉促之間就這樣派遣將士們出征,這都是你我的罪過啊!”

指甲掐進王溥皮膚,血都流了出來。王溥閉上眼,一言不發,豆大的汗珠從額頭上冒出。

將士們挾持着範質、王溥、魏仕浦等後周重臣去見趙匡胤。

趙匡胤哭着對範質等說:“周世宗對我恩重如山。現在我被六軍將士們逼迫,不得已這樣做。對不起天地啊!你們看怎麼辦?”

幾個人還沒回答,大將羅彥瑰撥出雪亮的腰刀,厲聲叫道:“我們這些人沒有主心骨,今天必須立個新天子!”

趙匡胤急忙呵斥道:“不得無禮!”

但老羅依舊在邊上虎視眈眈。紅臉也唱了,黑臉也來了。識時務者爲俊傑吧!

範質最後質問趙匡胤一句話:“先帝對你像兒子一樣,你怎麼做出這樣的事?”

趙老二匡義沒哥哥沉穩,當時就哭了。

範質明白大勢已去,看王溥、魏仁浦等都去拜趙匡胤,不得已也下跪行禮。

範質說既然趙匡胤是受後周的“禪讓”,就該禮遇後周皇室柴家。這一點趙匡胤毫不含糊地答應了。

於是舉行禪讓大典,趙匡胤登上皇帝寶座,國號大宋。“黃袍加身”這出戏,演得非常出色。

兵權在手的趙匡胤率大軍出征遼國。走到陳橋驛,將士們說現在天下這麼亂,沒有一個成年的皇帝,怎麼治理天下?

大家拿了件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萬歲聲中,把趙匡胤擁立爲帝。趙匡胤相當了不起,約束住將士們,回兵京城,秋毫不犯。

只有將軍韓通想召集人馬對付趙匡胤,被殺。其他百姓安寧,市場上的買賣照舊,就這樣不流血地開創一個新的王朝,的確是個奇蹟。

比起五代以來改朝換代殺人如麻,血流成河的慘狀,大宋的和平過渡,高出何止一籌。

老趙遵守自己的諾言,對後周柴家非常優待,賜他們“丹書鐵券”,永遠富貴,即使犯罪也不得用刑。

《水滸》中小旋風柴進,就是柴家後人,有錢有勢,相當派頭嘛!

02

宋朝建立,爲了穩定人心,許多原來部門的人都沒有變換 。

範質、王溥等人還是原職,輔佐趙宋。範質成爲宋朝第一任宰相。範質的本事大家公認,是個宰相的料。

五代梁、唐、晉漢、周,範質是後唐長興四年(933年)的進士,主考官是大才子和凝。和凝非常欣賞範質的才華,以爲是將來中興中原的棟樑之才。和凝自己中進士時第十三名,所以把範質也定爲第十三名。

和凝當過宰相、太子太傅、賜爵魯國公;後來範質的功名和他一模一樣。世人把這事叫做“傳衣鉢”。

石敬瑭建立後晉代替後唐,宰相桑維漢,很器重範質。相當長時間都把範質帶在身邊作助手,培養他的全局觀和政治手腕,讓他漸漸成長爲政務高手。

石敬瑭死後,侄兒石重貴繼位。小石準備派劉知遠等十五員大將出徵。

當天晚上,值班的翰林學士只有範質一人,小石命令把學士們召集來寫詔書。

範質說:“天這麼晚,城門都關了。再把大家叫來,只怕走漏消息。”

於是單獨起草詔書,用詞達意,文體漂亮。成爲大家公認的文章好手。

大將郭威四處討伐天下,每每讀到朝廷的詔令,言簡意賅。

打聽到是範質手筆,非常欣賞,大爲讚歎:“真是宰相之材!”

漢代晉,郭威又起兵打倒漢家,稱大周皇帝。範質爲避戰禍,躲藏在民間。郭威派了大批人馬四處尋找,終於找到範質。

正值大雪天,漫天飛雪,衣裳單薄的範質哆哆嗦嗦,郭威搶上前去,脫下自己的貂袍給範質披上。範質開始爲大周服務。

03

梁唐晉漢周這五十年亂世,郭威算是個不錯的帝王。

在他的努力下,後周漸漸國富民強,爲後來的柴榮、趙匡胤一統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郭威無子,死時把皇位傳給義子柴榮。特別交待他:“範質、王溥二人,才華高,能力強,你要拜他們二人爲相。我就是死也放心了。”

柴榮很器重範質,繼位沒多久就拜範質爲相,成爲周朝的重要大臣。

範質依舊手不釋卷地讀書,說:“當宰相的肚子裏沒點料,真叫不學無術嘍。”

柴榮是位英明勇武的君王。他表示要用十年征服天下,十年養護百姓,十年讓天下太平。三十年的時間內,還天下人一個清平世界。

可惜他只在位六年,也就是在這短短的六年內,後周境內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大地欣欣向榮。

西敗後蜀,取四州;南破南唐,取淮南十四州;北摧契丹,取二州三關。後周的禁軍,成爲一支戰無不勝的強大軍事力量。

柴榮了得,不過性子急,也下得了狠手,殺了好幾個有本事的大臣。

大臣竇儀是攻打南唐時的後勤總管,工作上出了差錯,延誤了時機。柴榮非常生氣,把他抓起來。

範質知道情況危險,硬闖進宮中見柴榮。

柴榮也知道範質是來替竇儀講情的,鐵青着臉,站起來就想走,被範質攔住。

範質說:“竇儀這樣的大臣,因爲小過錯,陛下您就想動大刑,這可不行。”

見柴榮怒氣依舊,範質摘下帽子,跪下道:“我身爲宰相,不能勸阻皇帝的怒氣,讓大臣死於非命。還有什麼用?”

柴榮爲他動容,回到座位,立即下令赦免了竇儀。範質兢兢業業輔佐柴榮,振興國家。

他主持編寫了《顯德刑律統類》,審定法律,明確定性,是相當全面的一部刑事法。後來宋朝的法律多來源於此書。

柴榮對範質託以心腹之任,死的時候,把兒子柴宗訓交待給出他,封爲秦國公。

不到半年,卻讓趙匡胤搶了皇位,範質不得已又爲他服務,心中的痛苦是抹不去嘍。

​04

範質曾和同事們開玩笑說,一個人能鼻子吸三鬥醇醋,就可以當宰相。這和俗話說的宰相肚裏能撐船一個意思。

一句話,肚量要大,忍常人所難忍。

用現代時髦的話來說,哪個男人的胸懷不是委屈撐大的?

只不過趙宋替代了範質效忠的後周,老範努力爲國家出謀出力,推薦了趙普、竇儀等一幫人上位。

宋太祖趙匡胤瞭解範質的能量,對他尊重有加。

但範質、趙匡胤昔日都是柴榮後周的大臣,一文一武輔佐他。料不着眼睛一眨,老母雞變鴨,昨天的同事,今天是頂頭上司,還是至高無上的上司!

範質感覺特別彆扭,面對趙匡胤總不自在。

宋太祖趙匡胤在中國歷史上,是排在前幾名的好皇帝。雄才大略,寬厚大度。自然眼光很高遠,洞察人心。對範質的糾結心理非常理解。

但天下剛剛換了主人,範質、王溥、魏仁浦三人也願意爲新政權工作,能力是公認的高級公務員,自然就讓他們留下來。

唐代延續到五代,宰相和皇帝討論政務,大殿上都有宰相的專位,告辭時皇帝還賜茶,以示慰問。

範質等三人把和趙匡胤相處論政視若畏途,所以都把事務工作寫在本子上,交給老趙了事。

範質找個理由開脫:“這樣免除掉平庸的論調。讓臣子們更好地秉承皇帝的聖意。”

趙匡胤同意大家寫好本子繳上來,讓他仔細看。大臣們都寫本子了,不講話,乾脆這大殿上宰相的位子就撤去了。

這以後中國的朝堂上,就只有皇帝一個人坐着,其他人都站那兒了。這個尊重相位的舊儀式,居然就這麼給停止運行,殊爲可惜。

爲宋朝工作三年後(963),趙宋的天下進一步得到鞏固,範質三人罷相,趙匡胤的心腹趙普上位。

次年範質去世,告誡兒子:第一不要向朝廷申請諡號——這可是大臣們一生最想要的東西。(如范仲淹諡號文正,稱范文正公,是個大榮耀)第二不要立墓碑。

這個多少反映了範質愧對柴榮的心理吧?

宋太宗趙匡義評價範質:是宰相中最廉潔、最循規蹈矩的一位。唯一的缺點是欠周世宗(柴榮)一死。最爲無情帝王家,這話比較刻薄,但也真實。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