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也正因如此,武王並沒有安排人把九鼎運回豐鎬,而是就地搬到了不遠的洛邑暫時安放,等新城建好後就能直接定鼎中原了。本文關鍵詞:周遷九鼎、武王西歸、未帶九鼎、史記、展九鼎寶玉、武王難眠、周公詢問、訴說煩憂、國運長久、營建東都。

前面幾篇文章咱們講了牧野之戰,又把周國勝利後,武王在朝歌和返回豐鎬所做的一系列善後工作敘了一敘。最後又在上次文末,筆者告訴大家還有一組國之重器沒有講到,那就是在下故意跳過沒說的“禹王九鼎”。今天咱們就來說一說這九鼎,看看周武王得勝後如何對待這組寶物的。
說到“九鼎”大家已經都知道了,那是當年大禹在位時,以天下九州所貢之金(即青銅或銅的意思)鑄造的九個大鼎。九鼎與九州一一對應,上面繪有各州的地圖、物產、生物等圖樣,擁有九鼎就相當於坐擁九州,也就是得到了天下的意思。當年商湯推翻夏桀,一邊忙於新王朝的建立,一邊還派人把九鼎運回了自己的首都亳,可謂是兩不耽誤。
但奇怪的是,同樣是推翻了前朝後的新建工作,武王卻沒有像商湯一樣把九鼎運回自己的都城豐鎬。難道是武王建立周朝的工作更加繁重,以至於實在無暇顧及九鼎了嗎?答案顯然不是,因爲商朝故地武王仍然封給了武庚和商朝遺民,如果把九鼎再留在當地,豈不是還是尊他們爲天子嘛,這不就白費了那麼多功夫嘛。所以,九鼎肯定是被武王運走了,只不過沒有運回西岐,而是另有去處。
據《史記·周本紀》記載,武王滅商後,九鼎被提到過一次,只不過這一次提到九鼎,並非姬發命人搬運九鼎,而是進行了一次公開展示。書中提到,紂王自焚後周軍進入朝歌城,一邊釋放獄中所囚禁的忠臣義士、平民百姓,一邊打開鹿臺和鉅橋的倉庫散發錢糧。做完這一切安撫工作後,武王特意讓南宮适和史佚把九鼎和各種昂貴寶玉搬了出來,在衆人面前進行了一次公開展覽。他們這是在幹什麼呢?其實,這就是武王在跟天下人宣告,如今九鼎已經歸周,他姬發是新的天子了。
可九鼎被武王這麼展示之後,就沒有了下文,等再次提到時,竟然已經是周成王的時候了。莫非是太史公資料不足,沒有掌握九鼎的動向,以至於出現了空檔期麼?但以大家對司馬遷的瞭解,他不應該是一個如此粗心的學者,這麼重要的國寶,不可能平白無故就不追究了,他沒有直接說明一定另有原因。
於是,筆者繼續研讀《史記》,還真從另一段落中品出了一點內容。原來,武王從朝歌回到豐鎬後,雖然整日忙於王朝初建,周朝也開始走向正軌,但他仍然徹夜難眠。他的弟弟周公旦看到武王如此不能安寢,既奇怪又擔心,便來到宮中詢問君王因何事而煩惱。武王看來詢問的是周公,也沒什麼外人,就把心中擔憂的事講了出來。
原來,讓武王煩憂的事正是國運長久的問題,姬發提出殷商不受上天護佑是從他還未出生時就開始了,到現在商朝滅亡已經有六十多年的時間了。並且紂王一朝小人當道、賢臣被放逐,更是加速了商朝的滅亡,成就了周國的偉業。現在,自己身爲天子,卻不能確定上天是否護佑周朝,也不知道周朝的國運是否長久,讓他如何能睡得着啊。
接着,還沒等周公進行勸導,武王又繼續把他心中所想的如何能讓周朝國運長久的想法說了出來。姬發希望自己能找出所有的惡人,像紂王一樣讓他們都受到懲罰,並且他還要爲民衆日夜操勞,讓所有人都感受到朝廷的恩澤,從而始終臣服於周。另外,武王還跟周公提到,自己發現洛水至伊水一帶土地廣袤平坦,又是夏朝曾經定都的地方,比起南邊的三塗,北邊的太行,以及黃河一帶要更加靠近天帝,更加適合作爲周國的東都。因此,武王打算在洛邑建造城市,以後用來加強對中原及東夷地區的管控。
這看上去是周武王憂國憂民,並且爲了更好的管理國家,使國運長久,想在洛邑一帶建立一個東都。但細細品來,其實就是武王自己仍然有一顆嚮往中原的心。雖然上次咱們分析了,豐鎬與朝歌、安陽一帶比起來有很多優勢,但這裏畢竟還是比較偏,比不了中原的富足和繁華,所以營建東都就是要把政治中心向東遷移。
也正因如此,武王並沒有安排人把九鼎運回豐鎬,而是就地搬到了不遠的洛邑暫時安放,等新城建好後就能直接定鼎中原了。他的這些心思一直埋在心中細細籌劃,沒跟任何人提過,今天見周公詢問又無外人在場,這才吐露了出來。
這下大家知道九鼎去哪了吧,只不過此時的九鼎只是暫時存放,並沒有正式落位。要想知道九鼎最後如何被安放,咱們暫時還不能說,等到成王時洛邑新城建好後,咱們再敘一番。
【關鍵詞雲圖簡史】
爲了方便廣大史學愛好者能快速回憶起相關的歷史內容,筆者“閒敘春秋”將在每篇文章結尾奉上“關鍵詞雲圖簡史”,通過8-12個關鍵詞,幫助大家回憶文章內容,希望各位讀者喜歡。
本文關鍵詞:周遷九鼎、武王西歸、未帶九鼎、史記、展九鼎寶玉、武王難眠、周公詢問、訴說煩憂、國運長久、營建東都。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