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在理解上面,首先出現了因果方面的顛倒,並不能夠很好的理解道家的觀點,也就很難明白秦孝公爲什麼對帝道非常厭惡,如果他要在秦國推行帝道,那麼首先就需要讓秦國從一個國家退回到原始的部落聯盟,那麼他這一位君主也就成爲了擺設,他沒有切實的治理國家的權力,也不能夠絕對性的去掌控這個國家,他平時要做的只是用同樣的態度去對待國內發生的所有事件。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時代問題,老子所推崇的那種老莊之學,那種形而上的境界和思維方式,並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達到的,那需要人們長久地去進行磨練和思考才能夠到達的一種哲學境界,可是商鞅和秦孝公所處的時代,是戰國時代是一個天下大爭的時代,在那樣的一個時代裏,國家這個詞已經形成了。

大家好,我們的梓萌愛談生活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筆者認爲,秦孝公之所以摒棄了帝道的學說,與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這個學說本身存在的一些弊端是有着必然的關係,歷史發展有它自己的定律的,哪一個時代適合哪一種學說是非常明確並且具有必然性的,如果不遵從歷史潮流的發展,如果不切實地去爲這種潮流的發展而努力,那麼只能夠像燕王噲那樣遺臭萬年。
導言:帝道是什麼?秦孝公爲何放棄商鞅所遊說的帝道?從時代不同、否定君主地位角度入手,帝道學說有一定的弊端
熟悉戰國時代歷史的人都十分清楚,商鞅在秦國推行變法之前與秦孝公進行了三次會面,商鞅分別向秦孝公闡述了帝道、王道、霸道等三種不同觀點,從不同方向,利用不同方式來治理秦國;商鞅通過對中原諸國不同的政治體制和變法改革方式對比分析,向秦孝公講述瞭如何理國家才能夠使得諸侯國實力迅速的成長,商鞅的這三次遊說可謂是都是費盡心思的,而秦孝公也針對這三種不同的觀點表現出了截然不同的態度。
本篇文章我們來講述一下,商鞅口中魯國所實行的帝道,這也是商鞅第一次遊說秦孝公時所闡述的觀點和理論;那麼帝道到底指的是什麼呢?它又有哪些重點的理論呢?秦孝公又爲什麼會放棄帝道呢?我們今天就來重點的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看帝道在那樣一個天下大爭的時代裏到底適不適合歷史的發展?
帝道並不是周文王、周武王時期的帝王之術
事實上,很多的後來人在聽到帝道這個詞,都會往帝王之術上去思考,也就是周文王和周武王治理天下的時候所運用的那種方式,是一種切實的帝王之術;但實際上帝道指的並不是人們通常所認爲的帝王之術,因爲周武王和周文王在治理天下的時候,他們運用的實際上是禮制,是用禮樂制度來規範人們的行爲,來將階級的觀念映入到人們的心目當中去。
同時讓人們承認階級的存在,同時信奉階級的存在,當分封制度誕生後,將整個天下的臣民劃分成了三六九等,每一個階級所遵循的禮儀制度都是不同的,這其實是後來的王道制度,並非是我們今天所要說到的帝道。
帝道包含老莊之學,老子思想
那麼什麼是帝道呢?其實就是老莊之學,主要就是老子的思想,主張退回到原始氏族部落。
《老子》記載: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爲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其實說白了就是無爲而治,用無爲的方式來治理整個天下,讓君主以百姓們的心之所“想”,作爲自己的心之所向,讓天下變成自由度很高的天下,按照百姓期望的方式,或者說他們能夠達到的程度來治理整個國家。
帝道的管理方式,類似於西方的城邦制度
事實上,這樣的方式表現在我國古代的歷史社會上,就是原始部落時期的民主制度,非要拿來類比的話,我們可以比較西方的城邦制度,在某種程度上而言,或者是在當時那種天下人的認知當中而言,是一種絕對性的民主狀態。也就是說,部落之事或者說天下之事,並不能由一個人去決定,無論那個人是聖人還是君主都不能夠決定所有的事物,也都無法去掌握其他人的生存,所有大事都需要士族之人共同決定,天下臣民們共同來組成一個絕對性理想的組合。
同時,無論是百姓善與不善,我們都一視同仁;無論對於一件事信或不信,都採取同樣的態度;如此一來,無論是君主也好還是百姓也好,他們就會將目光放在眼下的生存上面,而不會放在有關於利益的勾心鬥角上;畢竟如果當所有的事情都以同樣的態度來進行處置的話,到了那種地步,君主只需要去信任並且善待部落聯盟的組成成員就好了。
帝道中的無爲而治的思想
如此,爭與不爭其實也是一樣的了,就好比上面的信與不信、善與不善一樣,當爭與不爭也成爲了一種沒有分別的態度,利與不利也就不會再是人們所競相追逐和謀求的了,人們就不會過分的思考,慾望也不會過分的表現出來,社會也就會得到安定。
但是這種無爲而治只適用於原始的部落,這恰恰符合這老子的思想,就是讓當時的社會回到之前的原始部落聯盟狀態,就如同我們上面所提到的西方原始城邦那樣,小國寡民獨立自主,在一定程度上絕對性的民主。
真正的達到了那種程度,我們可以說天下重歸從前的混沌狀態,人們對待所有的事物都是有着相同的態度的,天下人也就不會再因爲信任問題、善惡問題或者說利益問題,而發生爭鬥了。
帝道的本質是追求絕對的公平
事實上,這種帝道在現代人看來是非常不切實際的一種思維方式,我們卻並不能夠說這種理論是完全的荒誕的,它其實有着自己的道理存在,畢竟大家考慮一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追求的是什麼呢?
其實說到底,追求的是一種絕對性的公平,這個世界之所以會產生許多的利益糾紛,就像戰國時代那樣,爲什麼會產生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爭鬥?爲什麼會產生大臣和大臣之間的競爭?就是因爲他們獲得的東西,或者說他們的發展是非常不平衡的,爲了去達到這種平衡,爲了使利益能夠均分,人們開始漸漸地產生紛亂,在這樣的鬥爭當中,有一些人就走上了彎路,開始不擇手段。
此外,我們也可以理解成是人類的一種形而上學的生活態度,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人類真的可以在思想上達到那樣的高度,到那個時候,這個社會確實不會再存在着天下大爭,真的達到了老子希望當中的那種境界,人們真的可以對善與不善、信與不信以同樣的態度。
事實上,不僅是老子的道家講究這種方式,佛家也講究以德報怨,如果我們仔細思考的話,以德報怨與老子所言的那種境界是有着相通的地方的,如果人人都可以的以德報怨而不是睚眥必報的話,天下是否能夠和平很多呢?這個問題自然需要大家從內心深處去進行切實的考量。
秦孝公爲何放棄帝道?
帝道並不是一無是處的,其所規劃出來的境界和規劃是非常美好的,如果一旦那樣的情景實現的話,這個社會將真的免除戰爭、免除災禍,會達到一種非常穩定的狀態,那麼針對這樣的一種論述,爲什麼秦孝公又要將它否定了呢?甚至在商鞅用這種方式去遊說秦孝公的時候,秦孝公連聽都聽不進去,在商鞅走之後,還大聲斥責了將商鞅推薦給他的景監,這又是爲什麼呢?
1.戰國大爭時代不適合帝道統治
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時代問題,老子所推崇的那種老莊之學,那種形而上的境界和思維方式,並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達到的,那需要人們長久地去進行磨練和思考才能夠到達的一種哲學境界,可是商鞅和秦孝公所處的時代,是戰國時代是一個天下大爭的時代,在那樣的一個時代裏,國家這個詞已經形成了。
我們都知道,我國古代歷史發展是從部落聯盟到國家再到社會的;由國家變回部落聯盟這樣的一種思維方式,在某種意義上來講其實是一種倒退型的,歷史的發展必定是向前的,不可能向後發展;同時,在戰國時代各個諸侯國都在積極努力的進行變法,都在不斷地改善自己的生存環境,爲的就是對於利益的一種爭奪,如果這個時候秦國突然地放棄了那種爭鬥,那麼它只能夠成爲刀俎上的魚肉。
帝道,只適合於原始社會或者未來社會
在那個時代裏,哪一個國家如果在爭鬥當中稍微落後了,都可能面臨着生存的危機,就別說那些放棄了爭鬥的國家會有怎樣的下場了。
老子的這種說法只適用於兩個階段,一個就是人類還未真正開化的階段,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原始部落階段,一個是存人猜想中的未來高度發達階段,或許未來的幾千年後、幾萬年之後,人類的思維上升到了一種我們現代人無法理解的哲學地步,人也將可以達到老子所說的那種境界,社會也會成爲那種環境。
所以說,時代的問題是阻止秦孝公選擇帝道的一個關鍵性的因素;畢竟秦孝公找商鞅來爲的就是爲秦國謀取利益,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之下,你跟他說要讓他把爭與不爭看成是一類事物,想必秦孝公只能呵呵一笑。
2.帝道學說存在弊端
第二個原因,是帝道這種學說本身所存在的一些弊端;事實上,這樣的觀點和論述在戰國時代其實是一種比較理想化的理論,甚至是一種比較偏激的理論,因爲人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生物,由人組成的社會必定是紛亂複雜的,善與不善、信與不信、利與不利、爭與不爭,絕對不可能是同等的態度,也不可能是對等發展的事物。
試問哪怕在動物的世界裏面,也不存在絕對性的爭與不爭,哪怕是植物的世界裏也會爲了爭奪養分而競相的追逐,更何況是有着智慧和思維的人類呢?所以這其實是一種比較偏激的想法,在着眼於眼下的秦孝公看來帝道是完全依靠不住的。
也就是說,在當事人們的思維方式裏面,這種觀點本身就是存在着缺陷的,它不能夠讓人完全的幸福,也只有老子那種超脫於世俗之外的大境界者,才能夠接受的一種學說和方式;對於普通人,這樣的方式很難推行下去,秦孝公作爲一國之君自然不能讓自己的臣民們被動的去接受他們不理解的東西,也不可能在那樣的時代裏推行一個連他自己都看不到出路的政策。
3.帝道否定君主的地位
第三個原因,就是帝道對於君主地位的否定;其實老子之所以希望當時的社會重新回到那種原始部落的形態,是因爲當時的西周其實已經是一種階級等級劃分非常森嚴的社會了,那種環境對於普通人的壓迫是非常之嚴重的,老子所處的道家推行的就是一種大道至簡、大而無爲的境界,這樣的一種環境,最適合的就是“無爭”的時代。
老子學說所適應的社會,就是我們之前提到過的原始部落形態,因爲只有原始部落才能夠儘可能地擺脫利益上的紛爭,纔有條件能夠達到老子所說的那種,信與不信、善於不善都同等態度去對待的情景。
很多人說老子的觀點是一種讓歷史後退的觀點,這是非常片面的,因爲並非老子期望回到原始部落聯盟,才導致了他的那種無爲而治的觀點出現,而是要實現那種無爲而治就必須退回到原始部落的形態。
要真正地實行帝道,必須讓秦國回到原始部落社會
很多人在理解上面,首先出現了因果方面的顛倒,並不能夠很好的理解道家的觀點,也就很難明白秦孝公爲什麼對帝道非常厭惡,如果他要在秦國推行帝道,那麼首先就需要讓秦國從一個國家退回到原始的部落聯盟,那麼他這一位君主也就成爲了擺設,他沒有切實的治理國家的權力,也不能夠絕對性的去掌控這個國家,他平時要做的只是用同樣的態度去對待國內發生的所有事件。
簡單粗暴的來講,如果實行帝道,秦孝公這個君主也就沒有了存在的價值;因此,對於秦孝公來講,這樣讓他放棄自身的價值,以及放棄他自己的權力地位的做法,必定會引起他的反感,也註定不會得到他的賞識。
綜述
當時的燕王噲就是想要在戰國時代實行禪讓制,而導致了燕國的大亂,最終連獲得諡號的機會都沒有,成爲了燕國曆史上的一位喪國之君。
我們在歷史的發展進程當中,並不能只看到這一種學說的美好,不能只憧憬於國家發展規劃的藍圖,還要切實地去考慮到這種行爲方式對於國家利益的影響,畢竟人類已經發展到今天的這種地步,不可能重新回到原始部落的形態,同時要想讓人類的思維上升到老子的那種哲學境界,也同樣是遙不可及的事情,也是不現實的事情。
所以,我們與其去考慮一種不切實際的發展形勢,倒不如好好地活好當下,倒不如去選擇一個切實能爲當下的祖國創造實際利益的發展政策,這也是我們新一代人所必須要考慮的事情,到底如何建設,如何奮鬥才能切實地實現社會價值呢?這看似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但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只能夠從歷史發展進程當中去尋找答案。
參考文獻:《戰國策》、《過秦論》、《史記》、《商君書》、《左傳》、《資治通鑑》、《老子》等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