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甘肅】

周人先祖在隴東的興起

位於慶城縣的周祖陵森林公園

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陶興華

甘肅隴東慶陽一帶曾經是周人長期創業發展過的地方。先秦時期的隴東慶陽地區是一處農牧交錯地帶,這裏有豐富便利的森林資源、水資源和礦藏資源,有較爲發達的畜牧業,有可資早期農業獲得高速發展的廣袤大原和深厚酥鬆的黃土地。在先周史大約1100年的三大歷史階段中,其中從不窋率衆“奔於戎狄”之間到古公亶父率衆自豳遷岐之前的第二階段大約500年左右時期是在隴東慶陽一帶度過的。在這500年期間,前後至少經歷了10代周人的生息繁衍,其中產生了12位周族首領,其中最具影響力的當數不窋、公劉、古公亶父等幾位大有作爲的人物。

去稷不務,奔於戎狄之間

文獻記載中的周人歷史是從其始祖后稷棄開始的,“后稷”曾經爲上古時期負責農業工作的最高職官名,“棄”爲人名,也是第一位后稷。棄生活的時代約爲傳說中的五帝時期,他曾歷仕堯、舜二帝。司馬遷在《史記·周本紀》中,對棄的一生傳奇經歷做了比較完整的記述。棄自幼就非尋常之輩可比,不僅出生不平凡,成長更是帶有神異的靈性,似有天神護佑,這一切都註定他必將會成爲一位大有作爲的首領。成人後的棄在其族內極力改進和推廣農耕稼穡之事,以至於形成了區域規模效應。棄的個人才能被堯得知後,堯命棄爲農師,後來舜又封棄爲“后稷”,此後,“后稷”成爲周族首領的世襲之職,直到若干代以後的不窋之時才失此官守。

夏朝前期,周族繼續從事農耕稼穡之業,其首領也仍然世襲“后稷”職位。但到了夏朝晚期孔甲繼位夏王以後,整個社會局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史記·夏本紀》謂: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亂,夏后氏德衰,諸侯叛之。”當時的夏朝政局日漸趨於混亂,衰亡已呈不可扭轉之勢。

在夏朝末年各種社會矛盾日趨尖銳的情勢下,周族已經無法繼續在原居地安閒地生活,也無法從事正常的生產活動。爲了保證族羣正常地生息和繁衍,同時也是爲了繼續維護和推廣周族固有的農業生產方式,周族最後一位后稷的兒子不窋繼位周族首領後,毅然決然地率領族衆向西北方向遷徙,以尋求新的發展空間,從而擺脫了衰敗的夏王朝的統治。《史記·周本紀》載:“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務,不窋失其官而奔於戎狄之間。”據學界研究,不窋率領周人所到的“戎狄之間”便在今甘肅隴東的慶陽一帶。正如著名學者李學勤先生所云:“自這一帶(彬縣和旬邑縣一帶)逆涇河,再循支流馬蓮河而上100多公里,爲甘肅慶陽地區,傳說周先公不窋‘奔戎狄間’即在此”。

周人來到隴東後,一方面充分利用隴東深厚的黃土地優勢,繼續從事周族所擅長的農業生產活動,從而使得隴東乃至甘、寧、青一帶原有農業生產中那種經營較爲粗放,產品較爲單一的耕作方式逐漸向精耕細作、多樣種植的經營模式轉變;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入鄉隨俗地學習當地戎狄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彼此通婚聯姻,從而大大豐富了周人的生產工具、生活產品和戰略物資,周人族羣規模也因之得以逐漸擴大,力量不斷壯大,進而爲後世所謂“周舊邦”古豳國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國語·周語上》篇中記錄了姬周大貴族祭公謀父對其先祖業績的簡單追憶,從中可以看出,周先祖不窋在隴東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內容:首先,繼承前人,勤勉努力,發展生產;其次,整理和制定各種典章制度,注重道德教化;再次,加強族羣內部團結,增進族羣之間和睦,形成和諧的社會氛圍和良好的社會秩序。

唐代大學者杜佑治學嚴謹,學問精深而淵博,他在《通典》記述中認爲今慶陽市慶城縣一帶是周祖不窋長期生活之地。唐代李吉甫於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年)編寫成了唐代的地理總志——《元和郡縣圖志》,該書對古代政區地理沿革有比較系統的敘述。在魏晉以來的地理總志中,《元和郡縣圖志》不但是保留下來的最古的一部,而且也是編寫最好的一部。《元和郡縣圖志》在慶州順化縣(約今慶陽市慶城縣)條下言:“夏後政衰,后稷子不窋奔戎狄之間,今州理東南三里有不窋故城是也。”這裏又說明今慶陽市慶城縣一帶是周祖不窋“奔於戎狄之間”後落腳並建城的地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