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云:“一葉落知天下秋”,

最近各地頻頻刷低的氣溫

和路邊隨處可見的落葉,

都在提醒我們,

深秋時節,真的已經來了!

用影像留住秋天的腳步。

說到秋天,

除了日漸寒涼的天氣外,

其實我們身邊還有好多有趣的天氣現象。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

聊聊

秋季裏身邊的那些氣象科學。

1.秋葉爲何會變黃?

又到賞葉季了,每年秋天,大大小小的黃葉給秋色增添了無限魅力。目之所及,滿眼金黃,隨意一處路邊皆風景。

但是,你是否想過, 爲什麼秋葉會變黃呢?

秋葉。姜虹 攝

秋葉。李根 攝

1

氣象有話說

從科普角度來看,各種各樣的植物,其葉片中都含有色素,大致可分爲三大類:葉綠素類,類胡蘿蔔素類和藻膽泰類(高等植物葉綠體中含有前兩類,藻膽素僅存在於藻類植物中)。這三大類色素,都能在光合作用中起作用。

樹葉呈現出什麼顏色,主要是看這三者中誰更"強勢"。

由於葉綠素的合成過程中需要較強的光照和較高的溫度,在春天和夏天,太陽光照長,氣溫高,水汽充足,新生葉子葉綠素的含量遠遠超過葉黃素等其他色素,其他色素的顏色被綠色掩蓋,所以葉子呈現葉綠素的顏色——綠色。

而到了秋天,尤其進入深秋,氣溫較低,白天短夜晚長,太陽光照相對不足,因此秋季合成葉綠素的能力大幅下降。

與此同時,它的小夥伴類胡蘿蔔素(主要有胡蘿蔔素、葉黃素等)相比則不易受到外界溫度降低的影響,因此當秋天葉綠素的含量下降後,類胡蘿蔔素所佔比例相應就增加了,從而使得葉片呈現出黃色。

2. 爲何說霜打的柿子甜透了

圖片來源:互聯網

2

氣象有話說

俗話說“霜打的柿子,甜透了”,霜降時節的柿子個大、皮薄、汁甜,可謂達到了最佳成熟狀態,你準備好大口大口吃柿子了嗎?

不過,喫之前先考考你,你知道爲什麼,霜打後的柿子更甜嗎?

其實也和天氣因素有關。霜凍這一天氣現象本身是在氣溫較低的情況下發生,水果們爲了防止自身細胞被凍壞會採取相應的自我保護措施。爲了抵抗寒冷,它們會將植物果實、塊根、塊莖等貯藏澱粉較多的部位裏的澱粉類物質轉化成麥芽糖酶,進而又轉化爲葡萄糖,細胞液中增加了糖分,細胞液就不容易遭受破壞,這樣水果也就不容易被霜打壞,這是植物自我保護、適應環境變化的一個辦法。

除了柿子,秋冬時節,菠菜、白菜、蘿蔔等蔬菜也會變得味道甜美,也是同樣的道理。

3. 霜降的霜是降下來的嗎?

圖片來源:互聯網

3

氣象有話說

《詩經·蒹葭》有言:“蒹葭蒼蒼,白露爲霜。”說的是當河岸邊的蘆葦變成暗綠色,露水也因氣溫降低而轉化爲霜花了。

在我們的口語中,常說下雨、下雪、下雹子、下霜,二十四節氣中還有“霜降”這一節氣。那麼,霜真的是像雨、雪那樣從天上降下來的嗎?

從霜的成因中我們知道,當晴朗無風的夜晚,地面上的物體溫度降到0℃以下時,空氣中的水汽接觸到冷的物體就在其表面凝華(氣態變成固態)成了冰晶,這就是我們見到的白花花的霜。

由於霜是地面附近的水汽凝華而成的,所以不管物體的上面下面、裏面外面,只要冷到成霜的程度,都能有霜生成。難怪瓦片底下也是雪白的霜呢!如果霜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那瓦片底下是不會有霜的。

4. 秋乏和天氣有關嗎?

圖片來源:互聯網

4

氣象有話說

俗話說:“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隨着夏季炎熱的消退,涼爽的秋天也日漸來臨,可是新的煩惱也隨其而至,那就是讓人無法躲過的“秋乏”。

秋乏到底是一種心理因素,還是真的有科學依據呢?我們從天氣角度分析一下。

盛夏季節,天氣炎熱,持續的高溫使機體產生了一系列的生理變化。如大量出汗,導致體內水鹽代謝失調,胃液分泌減少,胃腸功能減弱,食慾不振。同時,高溫也使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增加,加速新陳代謝,使體內能量消耗相對增加。

進入秋季以後,酷熱逐漸被寒涼代替,人體系統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如出汗減少,水鹽代謝也逐漸恢復到原有的平衡狀態。這時,人的機體需要有個生理性的休整階段。同時,秋季夜間,涼爽宜人,容易入睡,且睡眠效果好,以致清晨醒來後,仍覺倦乏,還想再睡下去,這就是產生“秋乏”的原因。

解決秋乏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每天多睡1個小時。少熬夜,儘量晚上10點前入睡。如果時間允許的話,中午最好能睡1小時,睡午覺不僅可以有效對抗秋乏,對於老年人來說還可以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