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衆多的文學影視作品,其中不少都有着這樣的共性,那就是這些作品中都會有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古博今、能掐會算、足智多謀的“半仙”式人物存在,例如《三國演義》中的蜀國丞相諸葛亮、《隋唐演義》中的瓦崗軍師徐茂公、《水滸傳》中的智多星吳用,都屬於這樣類型的人物。
而在《雍正王朝》中,也存在着這樣一個“半仙”,他便是鄔思道。可以說正是鄔思道爲雍正積極的出謀劃策,讓雍正在整個“九子奪嫡”的過程中佔盡先進,最終得以在康熙去世後繼承皇位,鄔思道絕對堪稱居功至偉。
可在雍正登基之後,兩人的關係也迅速變得尷尬起來,於是鄔思道用“半隱”的方式,先是投靠在李衛府上,隨後又前往了田文鏡處。而實際上,這一切都是鄔思道的“陰謀”,他藉此逐漸弱化雍正對其的控制,並且充分利用田文鏡性格上的弱點最終徹底逃離了雍正的視線,實現了“全隱”。
從李衛府上“跳槽”跟了田文鏡,鄔思道已經在爲最終的逃離做起了準備。
“奪嫡之夜”,雍正依靠着康熙的遺詔,以及十三阿哥胤祥及時奪下豐臺大營兵權,帶兵進宮勤王,算是有驚無險的順利登上了皇位。
可此時的雍正並沒有在皇宮中多待,而是直接回到了自己的府邸,可以說這個時候的他已然是對鄔思道動了殺心的。一方面,鄔思道由於其刑餘之人特殊身份,又身患殘疾,使其不能爲雍正所光明正大的使用,而雍正也斷不會讓他爲其他人所用,以防止其對於自身產生威脅;另一方面,則是鄔思道作爲雍正的幕僚,十多年來跟隨雍正,知道了太多祕密,這對於雍正登基的“合法性”無疑是一種巨大的衝擊,因而鄔思道也斷然不會被允許再行走於市井。
只不過,最終的結果是雍正感念鄔思道的功勞與舊情並沒有下手,鄔思道也用“半隱”的方式讓雍正暫時性的放心,而這個“半隱”的首選之處便是李衛的府上。
鄔思道之所以會選擇前往李衛府上“半隱”,無疑也是充分抓住了雍正的內心所想。
其一,知道鄔思道並且明白其中利害關係的府外之人,只有十三阿哥胤祥、年羹堯以及李衛,而這其中,李衛是對其是絕對的服從,並且對其也不會說謊,這是讓雍正所非常放心的。
其二,李衛不識字是衆所周知的,鄔思道作爲他的師爺不僅存在的名正言順,不別人懷疑,同時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給予李衛以重要幫助,算是雍正對於鄔思道的“再利用”。
其三,李衛本就對鄔思道敬重有加,這樣一來鄔思道可保衣食無憂,也算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雍正對其的愧疚。
然而,正是因爲李衛與雍正的關係太近了,又對雍正是言聽計從,毫不拒絕,因此只要是身處李偉的府上,鄔思道就難逃“人爲刀俎,我爲魚肉”的命運,從這個角度來說,鄔思道必然會想盡方法離開李衛府上。
於是,在山西辦差,正處於“騎虎難下”局面的田文鏡,讓鄔思道看到了轉機。
由於田文鏡辦理的事情關係重大,特別是關乎雍正的顏面,李衛必然會開“綠燈”,不會加以阻撓,而田文鏡則是迫切的想要將此事一查到底,同樣也非常希望得到幫助與支持。在這樣的情況相下,鄔思道成功“跳槽”到了田文鏡的麾下。
可對於鄔思道而言,田文鏡只是他逃離之路上的必經“跳板”。
田文鏡也是雍正非常信任的寵臣,前往田文鏡的府上雍正自然不會反對,特別是雍正非常希望田文鏡也能成爲獨當一面的封疆大吏,現在又能得到鄔思道的幫助,對於雍正來說甚至還會倍感欣慰,對田文鏡的未來也更加充滿期待。
可田文鏡性格上尖酸刻薄,並且是嫉惡如仇,待人也非常的急躁與不友善,很容易就會被激怒。況且田文鏡此前與鄔思道並不相識,更是不知道鄔思道與雍正之間特殊的利害關係,所以也會在處理與鄔思道關係的時候無所顧忌。
而也正是因爲如此,投靠田文鏡,無疑給鄔思道最終的逃離創造了非常充分的理由與條件。
一年八千兩的幕酬,成爲了鄔思道最爲有力的“武器”。
一年八千兩的幕酬,本是鄔思道爲自己“跳槽”所開出的籌碼和條件,但同時這也是鄔思道爲其最終與田文鏡分道揚鑣所埋下的深深伏筆。
其實這八千兩對於鄔思道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因爲他只要離開了田文鏡的府上,就意味着徹底失去了衣食無憂的生活條件,這個錢對於他來說就是後半輩子的養老錢,況且他還帶着如月,還要養家,所以這個錢是他一定要想辦法拿到的,即便是沒有八千兩,哪怕只有四千兩,也是鄔思道一定要帶走的。
然而,田文鏡是一介清官,不貪污不受賄,靠的就是俸祿以及火耗銀子,所以這個數額對於田文鏡來說確實有點大,而他當時之所以答應鄔思道的條件,無非也是想要儘快將自己從“山西藩庫案”的泥潭中抽身出來,只得硬着頭皮答應。但是從其內心而言,這個錢確實對於他來說壓力太大,於是,田文鏡也有了反悔的意思。
而這無疑正中了鄔思道的下懷。
自從進入田文鏡府上後,鄔思道可以說是一反常態,不僅是不獻一策,同時對田文鏡極盡的挖苦諷刺,更令田文鏡所不能容忍的是,鄔思道將八千兩幕酬掛在嘴邊,時時刻刻的將此拋出,令田文鏡非常的不快。
就這樣,對於鄔思道忍無可忍的田文鏡,最終在一怒之下,將鄔思道趕出了府邸,鄔思道也就此實現了“全隱”。
可以說,鄔思道是充分利用了田文鏡現有的經濟處境,以及田文鏡急躁與刻薄的性格,不斷激怒田文鏡,最終成功的讓田文鏡主動將其“趕走”。
而也正是因爲“趕人”的事情是田文鏡所爲,並不是鄔思道主動要求的,因而即便是雍正也拿鄔思道是無可奈何了。況且,在這之前,鄔思道已經用自己的表現向雍正表明了自己的態度,進而最終也讓其放心,於是,雍正也就此選擇徹底放過了鄔思道。
從向雍正提出到李衛府上“半隱”,到成功“跳槽”到田文鏡麾下,進而又利用田文鏡的性格弱點成功實現“全隱”,徹底扭轉眼前的“危局”,鄔思道的每一步都盡顯其卓越的手段與過人的智謀,因而他也就此成爲了《雍正王朝》之中“半仙”式的存在。
其實歷史上的鄔思道,其人生經歷也同樣是非常的傳奇。
與《雍正王朝》中所演繹的不同的是,鄔思道一直在田文鏡府上擔任幕僚,深得田文鏡的信任。而他最爲高光出彩的時刻,便是敏銳的捕捉到了雍正對於隆科多的不滿,進而勸諫田文鏡率先彈劾隆科多,就此拉開了隆科多倒臺的序幕,田文鏡也憑藉在這一時期的表現,進一步得到了雍正的賞識與提拔。
當然,雍正也察覺到了田文鏡的身後必然有“高人”,就這樣,在田文鏡的引薦和介紹下,雍正最終知曉了鄔思道的存在,並對其頗爲欽佩,以至於又一次雍正再回復田文鏡奏摺的時候還專門詢問起了鄔思道。
“朕安,鄔先生安否?”
不過,最終鄔思道還是離開了田文鏡的府邸,只是他並非是田文鏡趕走的,而是他拒絕了田文鏡的極力挽留,主動選擇了離開。
相傳,在離開田文鏡之後,鄔思道在老家紹興成爲了一名教書先生,或者他成爲了培養“師爺”的“導師”,他的學生分佈在全國各級官府之中,皆爲重要的幕僚。而“紹興師爺”的名號也就此一炮而紅,口碑更是代代相傳,直到清朝末年,依舊享有盛譽。
而鄔思道,憑藉其卓越的能力,開“紹興師爺”之先河,更是將“紹興師爺”從名號變爲了“職業”,也算是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業與名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