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赵武灵王只是想在原有的车兵和步兵之外另行组建一支独立的骑兵军团,牛翦就不会说出“破卒散兵以奉骑射”的话来。武灵王说自己“且聚舟檝”、“变服骑射”,表明他这篇军事改革的大文章原是打算将舟师与骑兵并举,而这两个兵种在战国时代还都属于发展历史非常短暂的新兴兵种,仅从这一点上,我们便可以看出赵武灵王军事改革思想的前瞻性与预见性。

本期话题
公元前307年,一代英主赵武灵王正式开始了胡服骑射的变法改革。名为“骑射”,让很多人揣测赵武灵王可能经过这次改革建立了一支类似于西汉名将卫青、霍去病率领的强大骑兵军团。
但遗憾的是,翻开胡服骑射之后的赵国战史,这支人们想象中的“骑兵军团”从未真正出现过。那么,赵武灵王究竟建立了一支怎样的军队呢?
公元前309年和公元前307年的两次北巡,让赵武灵王对严峻的国防安全形势有了更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后来,在与叔父公子成的谈话中,武灵王这样说道:
“今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而无舟檝之用。自常山以至代、上党,东有燕、东胡之境,西有楼烦、秦、韩之边,而无骑射之备。故寡人且聚舟檝之用,求水居之民以守河薄洛之水;变服骑射以备其参胡、楼烦、秦、韩之边。”——《战国策·赵策二》
从这番谈话看,武灵王对赵国东、西两线的国防安全形势和国防军建设方向有着不同的思考。在东线,因为与强邻齐国界于黄河,要巩固边防,赵国必专倚舟师。至于西线,无论是穿越太行山进入地形复杂的山西,还是往北横绝大漠,骑兵的高机动性都是其他任何兵种所不能比拟的。
武灵王说自己“且聚舟檝”、“变服骑射”,表明他这篇军事改革的大文章原是打算将舟师与骑兵并举,而这两个兵种在战国时代还都属于发展历史非常短暂的新兴兵种,仅从这一点上,我们便可以看出赵武灵王军事改革思想的前瞻性与预见性。
但是,就像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最终只写就了论书卷,没写就论文卷一样,武灵王的这篇改革文章最终也只做成了“单楫”而非“双楫”。
“胡服骑射”标志着赵国骑兵从此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最初计划中的舟师,我们却始终没能在文献中发现它的身影。至于它究竟是组建失败还是压根儿就没组建过,我们今天更难深究了。
作为硕果仅存的“单楫”,赵武灵王所打造的究竟是一支怎样的骑兵部队?是不是同西汉名将卫青、霍去病率领的骑兵军团一样呢?根据现存史料来分析,这种猜测恐怕不能成立,因为骑兵并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存在于赵国的国防力量体系之中。
胡服骑射正式开始后,赵武灵王随即在北方的原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建立了骑邑,并委任将军牛翦负责编练新军。受命之前,牛翦对武灵王提出了这样的异议:
“国有固籍,兵有常经。变籍则乱,失经则弱。今王破原阳以为骑邑,是变籍而弃经也。且习其兵者轻其敌,便其用者易其难。今民便其用而王变之,是损君而弱国也。故利不百者不变俗,功不什者不易器。今王破卒散兵以奉骑射,臣恐其攻获之利不如所失之费也。”——《战国策·赵策二》
如果赵武灵王只是想在原有的车兵和步兵之外另行组建一支独立的骑兵军团,牛翦就不会说出“破卒散兵以奉骑射”的话来。“破卒散兵”正表明了武灵王的计划是要解散车兵、步兵的原有建制,配合新招募的骑兵进行混编使用。因此,牛翦编练的这支新军严格意义上说不应被称为骑兵而应被称为车骑。
这支新军成军之后参加的第一场大规模战役是公元前305年的讨伐中山之战,史载:
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攻中山。赵袑为右军,许钧为左军,公子章为中军,王并将之。牛翦将车骑,赵希并将胡、代。——《史记·赵世家》
在这里,司马迁明确记载新军指挥官牛翦所率领的是“车骑”而非“骑士”,这反过来印证了《战国策》中关于赵国骑兵与车兵、步兵混编使用的事实。如果说赵武灵王不曾组建过一支大规模的独立骑兵军团,那么这支顶着胡服骑射的盛名编练而成的新军同其他六国军队相比又有何特别之处呢?
首先,从骑兵在国家总体军事力量中所占的比重看,赵国的骑兵编制比例较之他国要更高一些。我们不妨拿当时的第一军事强国秦国来与武灵王治下的赵国做一个对比。关于秦军各军兵种的数量和比例,曾任秦相的张仪是这样说的:
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战国策·韩策一》
而同一时期赵军的总兵力以及各军兵种数量,史书上的记载则是:
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战国策·赵策二》
赵国骑兵的绝对数量并不比秦国更多,但因为赵国军队的总体规模小于秦国,所以骑兵在国防力量中所占有的比重,赵军反而是高于秦军的。
要衡量一支军队的战斗力,我们除了要注意到它的规模与数量之外,更应该关注它在实际作战行动中的战术使用原则。比如1940年德法战争爆发之前,法国的坦克数量与质量其实都不逊色于纳粹德国。
但法军坦克是与步兵配合分散进行使用的,而德军坦克却是编练成装甲师集中起来使用的,因此战场上德军坦克兵所发挥出的威力就要远远优于法军。
在战国时代,骑兵的地位就类似于二战时期的装甲兵。这支宝贝似的骑兵,赵国会在战场上怎么使用它呢?我们不妨看一看战国晚期的赵国名将李牧创造的经典战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说李牧乃是赵国的“北边良将”,长年战斗在雁门、代郡等防备匈奴的第一线。对武灵王时期遗传下来的骑兵战术,李牧自然谙熟于心。史载: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邉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竒陈,张左右翼撃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褴,破东胡,降林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根据司马迁的上述记载,为了这一次与匈奴的大决战,李牧组建了一支包括车兵、骑兵、步兵和弓弩手等多兵种在内的强大军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精选出来的战马数量达到了惊人的一万三千匹。
对照《战国策》所载的赵军兵力规模,我们似乎可以认为赵国把主要的骑兵力量一次性全部投入到了这场决战当中。这足以证明骑兵的集中使用是赵国骑兵战术的重要原则之一。
另外,司马迁还提到李牧在这次作战行动中“多为奇阵”,也就是说为了配合骑兵的高编制比例与集中使用,赵军的作战队形和阵法相较于其他中原诸侯的军队还有所调整,这大概也是赵军铁骑能够扬名战国的原因之一吧。
参考文献:
范祥雍《战国策笺证》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沈长运《赵国史稿》
杨宽《战国史》
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
本文系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欢迎分享转发,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