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李自成手裏的闖王軍不過七八萬,加上流民拼湊夠十萬軍,吳三桂關寧鐵騎和遼軍五萬,地方團練兩萬,滿清軍隊十二萬,這麼算下來雙方的兵力對比是2:1,李自成以一當二,可想而知戰況多麼激烈。多爾袞一直在距離作戰地點兩裏處的地方觀戰,他將戰況看得清清楚楚,他看到李自成軍隊已經拼殺得沒力氣了,跟吳三桂消耗得差不多了,十二萬滿清鐵騎才精銳盡出。

出生在米脂李姓人家的李自成,他是李繼遷的後人,不過他家境貧寒,他父親死後,家裏沒有收入來源,他就接替父親在驛站當驛卒,也就是現在的快遞。
李自成從此開啓了倒黴蛋的旅程,他先是被人誣陷丟了工作,又被追債的人百般折磨,差點虐死,後來妻子與別人通姦被他抓到,他連殺兩人,又背上人命官司。這種人幹啥都沒活路,只有一條路——造反。
他以“均田免賦”爲旗號,很快將起義隊伍壯大起來,最終有百萬流民跟隨他造反。
那麼擁兵百萬的李自成,爲什麼打不過十二萬八旗鐵騎呢?是不是他領導水平太“水”了呢?
很多人說李自成領導大軍有百萬之衆,但事實上歷史也有謠言,有的時候數據並不準確,或記錄數據太過寬泛,一場戰役動輒說百萬,其實有很多都是跟隨在部隊後面的不能打仗的後勤軍隊。
李自成根本沒有所謂的“百萬大軍”,他的流民大軍雖然看起來有五十萬,除了老弱婦幼,能打仗的青壯年也就十萬,如果他真手握百萬大軍,吳三桂不可能揹負漢奸罵名降清,一定會投降李自成。
吳三桂也是無毒不丈夫的典型,心狠程度不亞於劉邦,連父親死活都不管,估計對女人也就那樣了,不可能因爲一個女人而放棄利益,尤其是在他個人生死麪前。
吳三桂是對兩邊都很重要的人物,他像一個砝碼,無論放進哪個秤盤,另一個就有敗亡的危險,而他再三思量,認爲投李自成他與多爾袞勢必有一場惡戰,他手中的五萬關寧鐵騎是他最後的本錢,也是他能夠進行政治談判的籌碼,如果拼光了本錢,吳三桂也活不了。
滿清有十萬精銳,女真的戰鬥力大家都知道,絕對比闖王手下的流民戰鬥力強,女真喫喝訓練都在馬背上,後金時期有一女真當三蒙古之說。
所以吳三桂權衡再三,決定降清,多爾袞何等精明,他知道吳三桂心裏的盤算,逼着他剃髮易服,也就是說他永遠不可能作爲一個明朝的將領再舉反清的義旗,永遠不會在清朝即將得勝的時候突然從背後捅一刀。
吳三桂剃髮易服後,他這個人就算是完了,案底徹底黑了,他只有一條路——永遠效忠清朝。
在一片石戰役中李自成打得非常辛苦,一片石在山海關附近是重要的關隘,多爾袞率領的滿洲鐵騎兵馬披着甲冑,百步之外無法洞穿,戰鬥力異常強悍。
而李自成手裏的闖王軍不過七八萬,加上流民拼湊夠十萬軍,吳三桂關寧鐵騎和遼軍五萬,地方團練兩萬,滿清軍隊十二萬,這麼算下來雙方的兵力對比是2:1,李自成以一當二,可想而知戰況多麼激烈。
大家都知道這一戰的重要,也就是這一戰奠定了清軍入關的根基。
多爾袞一直在距離作戰地點兩裏處的地方觀戰,他將戰況看得清清楚楚,他看到李自成軍隊已經拼殺得沒力氣了,跟吳三桂消耗得差不多了,十二萬滿清鐵騎才精銳盡出。
李自成身先士卒衝在前線,連命都不要了,他的大將多數受傷,但他仍能鎮定自若指揮剩餘軍隊撤退,在明清聯軍的追擊下仍然能有秩序地退向北京。這是滿清第一次在佔據絕對優勢的野戰中,沒能全殲敵人,甚至沒能擊潰敵人,讓敵人有秩序地撤退了,保存了實力。
清軍在跟李自成交手的每一場戰役打得都很激烈,幾乎都是硬仗,甚至還被擊敗過。這是多爾袞遇到的最頑強的敵人,他下定決心一定要消滅李自成的軍隊,不留後患。
所以滿清是聯手吳三桂和北方豪強地主的力量,以絕對的兵力優勢碾壓李自成,才取得最後的勝利。
作爲一個農民起義軍的領袖,李自成的確創造了一個歷史奇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