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美國帥小夥成福建女婿,妻子被贊中國最出色女子!還在中國辦出這所名校!

週一到週五,也許我們跟打了雞血一樣,不停地打電話,不停地思索,不停地和各種人談話,不停地……

好不容易到了週末,請允許我們靜下心,慢下來

也許是一個城市的氣息,也許是一個玩主的人生況味 ,也可能是一片味蕾的遊走,僅僅一小段有趣的文史掌故,而已。

這裏是海都『慢讀』,快來開啓一段奇妙的文字之旅,邂逅驚喜……

N海都記者 郭大路

海峽都市報的《慢讀》版,

曾聊到1909年上海交大的前身南洋公學

最重要的校長、鐵桿足球粉唐文治,

正是福州人陳璧推薦上位的。

當年上海校際足球賽,

能與南洋公學爭冠軍的,

只有上海聖約翰大學

而這所老牌教會大學最重要的校長卜舫濟

不折不扣,正是福建女婿。

1886年,22歲的紐約富家青年卜舫濟

受美國聖公會差會派遣到中國上海,

擔任聖約翰書院英文教師。

之前,這家草創數年的書院類似教會慈善學校,

第一批所收的39名學生,

都來自長江下游地區貧窮的基督教家庭,

給予教育的同時,也負責他們的開銷。

不過,很快,書院開設了基礎性的

化學、物理、天文學、地質學、

中國古典文學課程和完備的英語課程。

爲了適應中國生活,

卜舫濟穿上長袍馬褂,頭戴瓜皮帽,

腳穿方頭鞋,還拖着一條長辮子,

學習用毛筆寫字,在人情禮節和飲食起居上,

完全仿照中國人。

兩年之後,卜舫濟成了“上海通”,

不看外表,那口上海話簡直分辨不出是個洋人。

1888年,24歲的卜舫濟

被委任爲聖約翰書院主任,

他期望能用自己的努力,

把聖約翰學校建成一所“名副其實”、

可以與耶魯大學媲美的“學習中心”。

這一年也是大清光緒十四年,

美國青年卜舫濟穿着長袍馬褂,

在盛夏的上海,迎娶廈門淑女黃素娥。

黃素娥,一位真正的中國淑女

卜舫濟的福建老丈人黃光彩,1827年生於廈門。

1842年,美國聖公會文惠廉主教來到廈門,15歲的黃光彩到文家幫工,很快就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文夫人去世後,黃光彩幫忙照應文家的兩個孩子。文惠廉回美國述職探親,也帶着他。

1845年,黃光彩隨文家一同乘船返回中國。船到香港,文惠廉想繼續帶着他到上海任職,黃光彩卻回了廈門探親。直到年底,才重新找到上海的文家。

原來,這幾個月,黃光彩連遭家庭變故:先是父親生病,剛照顧好一點,母親病倒,一個月便去世了。再接着他父親和自己的兩個弟弟染上瘟疫相繼離世。黃光彩安葬完親人,自己也病了三個星期,一貧如洗,只能去上海投奔文家。

文惠廉收留了他,爲他還清債務,添置新衣,安排機會讓他讀書。1851年,黃光彩成爲首位華人執事,併爲施約瑟主教所器重。施約瑟是上海聖約翰書院的創立者之一。

1854年,黃光彩結婚。黃素娥是他的長女。黃素娥生年不詳,很可能比卜舫濟大5~8歲。文惠廉也很喜歡黃素娥,稱讚她是“所見所聞最出色的中國女子”

熊月之、周武主編的《聖約翰大學史》提到,“1881年6月,在施約瑟積極籌劃下,聖公會在上海的兩所女校(鍾斯女校和裨文女校)合併爲聖瑪利亞書院,遷至聖約翰書院的北面,與聖約翰連爲一體……黃光彩的女兒黃素娥出任首任校長。”

黃素娥善良聰明能幹,照片上的她高挑秀麗,端莊文雅,氣質上佳。黃素娥主持聖瑪利亞書院十年,學校蒸蒸日上。不遠萬里來到上海聖約翰書院的卜舫濟認識並愛上她,幾乎是註定的事。

當時美國聖公會規定,來華傳教士不得與華人結婚,然而卜舫濟卻千方百計衝破教規,牽手這位美麗的廈門女子。1888年,他們身着大清禮服,在聖約翰教堂舉行了中西合璧的婚禮。

黃素娥婚後逐漸退出了聖瑪利亞書院,專心協助卜舫濟辦好聖約翰大學。因爲卜舫濟在結婚之初曾說,“我妻子和我希望成爲一對模範夫妻,齊心協力完成比我們單獨能做的更多的事。”

他們結婚後,1896年,聖約翰書院升格爲大學,卜舫濟即任聖約翰大學校長,兼管附屬中學。1906年,聖約翰大學在美國作爲一所大學註冊登記。

聖約翰的圖書館。1947年,嚴復遺產中的四千存書曾捐到此處

卜舫濟每個週六都會邀請學生輪流到他家做客,黃素娥總是熱情以待。聖約翰的學生如此描述她:

“對所有的學生,她隨時樂意給予善意的忠告,伸出幫助的手。對年輕的學生,她就像母親一樣,不但關注他們的志向與抱負,也有興趣於他們的各項活動。對生病的學生,她逐一探訪、安撫和開導。凡生過病的男生都記得她細心的照看。

卜夫人也是一位學識淵博極具同情心的老師,有幸上過她的課的男生,都對她在課堂上旁徵博引、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印象深刻。因她富有才智與善良,男生們在她面前不知不覺地表現出好行爲,對她的話言聽計從。

她仁慈的天性促進了學生中的健康風氣,每逢預備畢業典禮或是其它交誼活動,她永遠都是領頭人。在她的帶動下,男生們爭先恐後地做義工,積極參與各項準備工作。”

來自福建的學生林語堂則說:她是一位真正的淑女。

黃素娥在1918年去世。《教務雜誌》曾如此評價黃素娥:“作爲聖約翰大學校長的夫人,黃素娥同丈夫一樣熱切關心學校的福利。她爲聖約翰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30年婚姻生活中,黃素娥協助卜舫濟,把一所校舍簡陋、課程僅爲中學程度的學校,辦成了佔地數百畝、校產數百萬美元,有着醫學院、神學院、文學院和理學院的著名大學。

林語堂的聖約翰

聖約翰的學費相當昂貴。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上世紀20年代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時,一問學費,差點棄學,因爲一個學期就要兩百多塊銀圓。

福建學生林語堂在1912年考上聖約翰大學。那年,他的二哥即將從聖約翰畢業,可以賺錢供他讀書。因此,家庭會議決定讓他去聖約翰大學攻讀。

林語堂的二哥上聖約翰時,是“賣去我們在漳州唯一的房子”來供學費的。因爲林語堂的父親,只是一名收入普通的牧師。在賣房契約上簽字的時候,林爸爸的眼淚止不住滴在紙上。

林語堂

但即便如此,林爸爸仍然“狠下心向一個又是好友又是他的過去學生借一百銀圓”,他還犧牲了聰明美麗的二女兒,掐掉她想到福州升讀大學的願望,把她嫁到山城,以傾家之力,供兒子到聖約翰讀書。

林語堂回憶,“二姐出嫁時,從口袋拿出四毛錢含淚對我說:‘你到上海去,要好好唸書,做個好人,做個名人,我是沒有希望了。’”

林語堂說,“聖約翰大學在那個時候已在國際上享有相當的名聲,因爲它出了幾位中國大使,顏惠慶(來自我的家鄉廈門),施肇基,顧維鈞。它的確是學習英文最好的大學。”

1922年上海聖約翰大學足球隊

林語堂刻苦學習英文,在大學一年級時,他被選爲校內刊物ECHO的編輯。

林語堂說,“我從來沒有爲考試而填鴨死記。大學畢業時我考第二,因爲當時同班有個笨蛋,他對教授所教的各種學科都看得十分正經。”

在大二學年末典禮上,林語堂“接連四次到講臺上去接受三種獎章,並因領導講演隊參加比賽獲勝而接受銀盃,當時全校轟動”。

林語堂也是聖約翰大學的運動健將,他回憶說,“我學打網球,參加足球校隊,是學校划船隊的隊長。我從夏威夷的男生根耐斯學打棒球,他教我投上彎球和下墜球。最出色的是,我創造了學校一英里賽跑的紀錄,參加了遠東運動會,只是離獲勝還遠得很。”

聖約翰開創者之一顏永京,也來自廈門

林語堂提到的聖約翰的學長、他的老鄉顏惠慶,在林語堂入學的1912年,被黎元洪委任爲北洋政府外交次長。

林語堂大二那年,顏惠慶出任駐德國公使,後來又調任丹麥、瑞典等國公使。1919年,他是中國出席巴黎和會的代表團顧問。1920年8月,任北洋政府外交總長。1926年春,他曾任國務總理並攝行總統職務。

顏惠慶的父親顏永京,網絡上只提他祖籍山東,事實上,顏永京那一代早已經移民福建廈門,他是在廈門認識文惠廉主教,1848年再到上海,進入文惠廉創辦的學堂讀書的。1854年,顏永京到美國留學,回到上海後,1878年協助施約瑟創辦聖約翰書院,1881年任校長。

所以,林語堂的這位廈門老鄉,其實也是上海聖約翰大學的開創者。聖約翰大學爲紀念顏永京的功績,曾將男生宿舍樓命名爲“思顏堂”。

卜舫濟的大兒子留學畢業後也回到聖約翰任職多年。卜舫濟1947年在上海去世並安葬。1952年院系調整,聖約翰大學理學院(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生物系)、教育系、中文系(部分)連同相當部分教學資源併入華東師大。聖約翰大學的校址,則劃歸現在的華東政法大學。

統籌:小燕  編輯:小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