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行車廠家屬院始建於1991年,屬於老舊小區,60歲以上的居民佔很大比例,羣衆對養老服務需求尤爲迫切。在打通公共服務“最後一公里”的過程中,烏市不少區縣注重發揮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的作用,整合利用各種社會資源,探索提升老舊小區公共服務水平,解決羣衆關心的家門口公共法律服務、殘障人士出行等熱點難點需求。

5月8日,居民在烏魯木齊自行車廠家屬院蔬菜副食品直銷點選購蔬菜。家門口有了蔬菜副食品直銷點,讓居民日常消費更便捷。 □本報全媒體記者 湯永攝

斑駁的樓面外牆粉刷一新,雜亂的停車場重新規劃,咫尺外的校園響起琅琅書聲……看着小區越來越靚,家住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友好南路片區管委會明園有色社區的王建平打消了搬走的念頭。

王建平想法轉變的背後,得益於烏市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對公共服務水平的提升。

烏市堅持“宜居、安全、和諧”理念,將老舊小區改造與公共服務提升有機結合,逐步完善老舊小區托幼養老、文化體育、醫療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切實提高老舊小區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15分鐘服務圈“圈”出愜意生活

“阿姨,身體不舒服隨時來測血壓。”5月10日,烏市沙依巴克區爐院街片區管委會倉西社區衛生服務站,一名護士正在詢問張秀英的病情。

85歲的張秀英住在有50年曆史的新疆日用玻璃廠家屬院,因年輕時操心勞累,現在很多疾病找上門。“好在醫院就在家門口,走幾分鐘就到,醫生態度也好。”她說。

綠樹成行、鳥語花香,乾淨整潔……新疆日用玻璃廠家屬院如今的場景,讓人很難想象這個家屬院以前雜亂的模樣。

2018年,這裏啓動老舊小區改造。在做好基礎設施改造的同時,爐院街片區管委會倉房溝南路社區圍繞居民所盼,加強對接和謀劃,積極構建15分鐘服務圈。

阿瓦古麗·艾海提以往對小區公共服務不太滿意,現在她見到社區幹部就豎起大拇指。

原來,以前家屬院圍牆、路燈、便民桌椅、健身器材等公共設施不完善,後來社區協調相關部門,現在不僅設施齊全,還騰出一個居民活動室,經常舉辦文娛活動,社區居民休閒娛樂有了好去處。

走出家門步行不到10分鐘,就可以到達社區辦事;步行不到15分鐘,就可以看到醫院、幼兒園和小學,找得到餐飲店,尋得到銀行等辦事機構……如今,以家屬院爲中心構建出的15分鐘服務圈,基本涵蓋居民生活所需,讓居民生活更便捷。

“訂單式”服務滿足羣衆需求

“這裏飯菜不重樣,服務人員也有愛心,我住得很舒心。”5月9日,在烏魯木齊自行車廠家屬院內的烏魯木齊康惠老年公寓,97歲的楊新層開心地說。

自行車廠家屬院始建於1991年,屬於老舊小區,60歲以上的居民佔很大比例,羣衆對養老服務需求尤爲迫切。

社區以高齡老人、孤寡老人和特殊困難老人爲重點,多次走訪入戶調研,按“急居民所急、改居民所需”的“訂單式”服務原則,引進專業養老服務,滿足居民需求。

目前,康惠老年公寓有160多位老人入住,許多家屬院老人都像楊新層一樣,在這裏住得踏實舒心。

讓自行車廠家屬院居民稱讚的還有蔬菜直銷便民服務。以前,居民經常爲“買菜難”問題犯愁,社區經過多方協調,設立了蔬菜副食品直銷點,並時常督促檢查商戶規範經營,保證日用消費品供應。

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天山區老舊小區多,不少小區以前公共服務產品供給不足,給居民生活帶來不便。

這兩年,天山區在爲老舊小區基礎設施“強筋健骨”的同時,還新建幼兒園、衛生服務機構、綠地廣場、文體中心、社區服務設施、公共廁所……通過老舊小區改造把公共服務的“最後一公里”打通,滿足老百姓需求。

今年,烏市有133個老舊小區21311戶房屋將進行綜合改造。作爲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升級版”,今年改造內容更加綜合和全面。在打通公共服務“最後一公里”的過程中,烏市不少區縣注重發揮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的作用,整合利用各種社會資源,探索提升老舊小區公共服務水平,解決羣衆關心的家門口公共法律服務、殘障人士出行等熱點難點需求。

“後續我們將逐步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到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將更多專業化的養老、托育、醫療、物流、超市等引進小區,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提升居民幸福指數。”烏魯木齊市老城區(棚戶區)提升改造工程辦公室建設管理組組長王鑫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