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借荊州”之說,長期以來人們心目中認爲實有其事,因而民間有“借荊州”故事,戲曲中有《借荊州》劇目,就連尊劉貶曹抑孫傾向十分明顯的小說《三國演義》也不迴避這個內容。東漢建安十三年,劉備與孫權結成同盟,在赤壁之戰中大破曹操,分別據有了荊州的一些郡縣。隨後,劉備面見孫權,“求都督荊州”,孫權應允,並將自己佔據的一部分地區轉歸劉備管轄,此舉被人稱爲劉備“借荊州”。對於“借荊州”的實質,所“借”爲何地,爲什麼要“借荊州”,衆說紛紜,莫衷一是。

赤壁之戰初始,對手主要是曹操和劉備,對此,史籍記載和史官認識是一致的,但是,戰爭靠實力。孫劉結盟時,劉備的軍力是關羽的水軍和被曹操打散的士卒共計兩萬人;而孫權的兵力則遠過於此。當週瑜向孫權求精兵五萬時,孫權說:“五萬兵難卒合,已選三萬人”,看來孫權首次出兵即三萬,這還不算孫權在夷陵、江夏地區和揚州戰場投入的兵力。更重要的是,孫劉取勝的關鍵是火燒曹操的戰船營壘,此計系孫權方所定並實施,全與劉備無干。後來曹操欲貶損周瑜,致書孫權說:“赤壁之戰,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先前,這個大家庭的“家長”是劉備,赤壁之戰後卻成了孫權。劉備也想保住自己的地位,所以戰事正酣,他即果斷上表以劉琦爲荊州刺史。這是一個正確、及時的行動,按當時的習慣,靠實力奪取的地方是可以父死子繼的。劉表死,劉琮降,參與赤壁之戰的劉琦繼任荊州刺史理所應當,可是好景不長,劉琦很快病死,孫劉雙方就荊州的平衡局面被打破。

劉備儘管被屬下推爲荊州牧,但劉備明白,他對荊州的“領導權”必須得到孫權的認可,於是直接到孫權住地,主動提出“都督荊州”,從而演出了“借荊州”的話劇。劉備所得荊南四郡,在吳國君臣看來,只是暫時借給他棲身,早晚是要取回的。正因爲劉備佔據江南四郡需孫權承認,纔會有數年後孫權變卦,索要長沙、零陵、桂陽之事。

赤壁之戰前,劉備在荊州已經有了一定的發言權,而孫吳屢屢染指荊州,卻所獲甚少。赤壁之戰後,孫權雖然在荊州具有了主導權,但荊州名義上的軍政長官卻是劉備。在這種形勢下,孫權不可能“大公無私”地“借荊州”,劉備也不會俯首貼耳地“還荊州”。孫權既不想長期`借\'下去,劉備也不想輕易`還\'給他。”因爲,荊州問題的糾纏,並不是借與還的道義問題,而是軍事形勢上的實質性的鬥爭。荊州在誰手裏,軍事上的地理優勢條件就掌握在誰手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