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學生時代,從初中到高中,一個叫李陽的人就一直是我們心中夢魘。

不謙虛的說,他的“瘋狂英語”我只用了很短的時間便掌握了其中“一半”的精髓。

因爲我確實學英語學得快學“瘋”了。

學數學,可以鍛鍊邏輯思維;學物理,可以參透事物本質;學歷史,博古才能通今…

幾乎每一門課我都能說出學它的理由和意義,唯獨英語,讓我百思不得其解。

類似的情況,出現在我身邊的每一個同學身上。

如果當時能有哪個同學可以說出學英語的理由來,那我相信他一定也會解哥德巴赫猜想。

當然,無論我們有多排斥英語,但取消這門課是不可能的。

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抱着“自己難受誰也別想舒服”的態度,期待有一天外國的學生也都需要學中文。

你別說,這個報復性的願望到了今天,還真的在一步步實現。

漢語在外國有多“熱”?

前段時間,一則俄羅斯將漢語納入高考的消息刷了不少人的屏。

這不就是我之前“美好的”願景走向了現實嗎?

順着這條消息,我又扒了扒其他國家對待漢語的態度。結果得到的數據,遠超我的猜想。

作爲將法語定位必修課的英國,這幾年正在逐步降低學習法語的比重,轉而新設教授漢語的課程。

開設了漢語課的中小學,多達5200餘所。今年,預計全英國將有40萬人學習漢語。

要知道,整個英國的人口也不過纔不到7000萬人而已。

和英國相同,另一個歐洲大國法國也對漢語日漸重視。

據瞭解,法國有150多所大學和700多所中小學都開設了漢語課。而爲了加強漢語的學習規劃和管理,他們還專門爲此設了職務叫作“漢語總督”。

類似的情況還發生在意大利。

意大利的註冊漢語學員多達3萬餘人,而且在接近50所大學裏開設了漢語專業。

除此之外,其他很多國家也都將漢語的學習逐步納入到系統教學中。而“漢語熱”,也像我們當年學英語時一樣,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熱潮。

看到這裏,我突然不厚道地產生了一種“大仇得報”的感覺…

當然了,學漢語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作爲地球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中國的文化深深地印刻在了文字之間。

一詞多義、一句多義、一字多音、方言土語…

仔細想想的話,對於一個從來沒接觸過漢語的外國學生來說,學漢語可謂處處是難點,那種“15分的必考題”,顯然到處都是。

所以,這兩年在網絡上吐槽中文難學的外國學生越來越多。

而在我們被英語“折磨”背景的映襯下,他們的痛苦,在我們的眼裏顯得是如此的歡樂…

國外“漢語熱”,國內還要“英語熱”嗎

外國學生終於開始學漢語了,既然如此,我們爲什麼還要學英語?

我們不妨先站在外國的立場上,想一想他們爲什麼突然變得如此重視漢語。

學習一個國家的語言,除了方便交流之外,主要爲的是主動了解它。

注意,是“主動”瞭解。

隨着祖國日益強大,全世界的目光都比以往更加關注如今的中國。在一些領域裏向中國取經、學習,或者互通有無,是他們的迫切需要。

這就像當初我們百廢待興的那個年代一樣,科學技術想要快速進步,就需要主動向國外學習。

所以,學習誰的語言,不是誰的語言更容易的問題,而是你的國家強不強、富不富的問題。

雖然如今的我們正在全面趕超,並在部分領域領跑。但別忘了,作爲一個擁有全門類工業生產能力的國家,我們需要繼續向國外學習的科學技術還有很多。而主動去取長補短,也是一個長久的課題。

那麼即便是外國人都來學漢語之後,我們可能依然需要學英語。

英語是要學,但它和“英語熱”是兩個概念。

所謂的“熱”,是一種時間和精力過度透支的現象。

這些年經常有人呼籲減少英語的比重,降低學習英語的時間,也正是在“英語熱”的背景下提出的。

我們對英語是不是過“熱”了?我覺得是。

一門語言的基礎學習,主要由記憶單詞、文字和語法三個部分組成。

從語法來說,這是個語言習慣的問題,長時間學習後都能適應和掌握。

但是英語作爲拼音文字,你即便掌握了音標能夠讀出詞彙,也不能理解它的含義。每一個單詞,都需要進行刻板的記憶。

這些年,英語教材改了一輪又一輪,每一輪改動,都會增加不少新的詞彙量。

我當然承認學生的記憶力更強,記憶效率更高。但是語法纔是框架,詞彙只是磚瓦。

相比於單純地增加詞彙量,增加英語學習的時長,難道學好語法不才是更重要的嗎?

將來能用到英語的,更多的是科研和國際交流領域中的那些孩子。

需要用到的時候再去記憶單詞,雖然效率可能會低一些,但總比一把抓式的“英語熱”要來得實際一些吧。

寫在最後

對於英語熱,鄭強教授曾批評道:誰說不學英語就是文盲的?文盲說的。

但在英語培訓機構和海外留學機構的煽動下,跟風者依然甚衆。

雖然我並不贊成把英語踢出高考,但我們同樣也該知道,英語的比重過大,也將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其他自然學科的學習。

別忘了,那些同樣折磨了我們多年的“理化生”,和工具屬性更強的英語有着本質的區別。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真不是句口號。

在和平的年代裏,“理化生”能興邦;而當危難來臨的時候,“理化生”能救命。

『誠言呈語』每天趣談教育新鮮事。

在這裏,有故事、有觀點,有邏輯、有深度。

期待您的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