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和他的丈夫因爲工作而相遇並相愛。結婚一年後,他們生了一對雙胞胎兒子。每個人都稱讚小燕的好運。雖然小燕因爲兩個孩子的到來而非常高興,但另一方面他開始擔心。因爲小燕和他的丈夫都在城裏工作,他們沒有時間和精力照顧這兩個孩子。另外,孩子的奶奶也不願意來城裏。所以,當孩子長大一點時,小燕只是把老大帶回老家,照顧孩子的祖母一段時間,並準備等到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再接回來。雖然很難放棄,但小燕和他的妻子別無選擇。

因爲距離孩子奶奶家比較遠,來回一趟很不容易,所以平時小燕想孩子了,就會給孩子奶奶打打電話,來詢問孩子的近況。終於等到老公有機會休長假了,小燕趕緊收拾東西回到老家,再次見到孩子,小燕差點沒有認出來,面前這個光着腳板在地上亂跑,渾身髒兮兮,到處吐口水的孩子,居然是自己的兒子,要不是衝着自己喊媽媽,小燕根本不敢認。

雖然小燕整個過程中沒有表現出任何不滿,但小燕的內心卻是十分難受的,看着老大和老二站在一起,差距簡直太大了,一個白淨清秀,一個髒髒的,黑黑的,從個別的小動作上就看得出來很沒有教養。這次見過孩子之後,也讓小燕下定決心,不管自己有多苦多難,一定要讓孩子在自己身邊成長,畢竟媽媽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這樣自己也能放心。

現在也有很多父母因爲自己工作比較忙,所以把孩子交給孩子爺爺奶奶或是姥姥姥爺帶,但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卻是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如果沒有父母的陪伴,孩子長大後大多存在着幾個問題:

1、缺少安全感

因爲小時候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很少,很容易缺少安全感,他們會覺得是自己表現不夠好,所以爸爸媽媽纔不來看自己,所以就會出現那種懂事得讓人心疼的孩子,他們覺得自己夠聽話,夠優秀,父母就會來看自己。逐漸這類孩子會十分在意他人的看法,成別人而活的一個人,可能別人的一句話,一個動作,就會觸動到他的內心,變得敏感又怯懦。

2、缺少自信

沒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常常還會出現一個特點,就是內心的不自信。他們會覺得自己很差勁,不值得被別人喜歡和愛,所以就會慢慢把自己的價值,轉化成對別人無條件的好上,可能朋友的的要求從來不會去拒絕,害怕別人不喜歡自己,因此常常勉強自己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來“討好”他人。

3、和父母不親

根據相關的心理研究發現,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對父母有一個依戀期,這個依戀期通常是在孩子6歲之前形成的,尤其是在孩子3歲前是比較關鍵的時期,這個期間如果父母不能在孩子身邊,不能陪伴關心孩子的話,孩子之後可能就會和父母有些距離感,不會那麼親密,之後父母想要再去挽回,就會十分困難了。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個孩子建立好的親子關係呢?

1、給孩子自由的空間

現在有很多家長爲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會給孩子安排各種興趣班補習班,每天孩子只能剩餘一個喫飯睡覺上廁所的時間,就連週六週日時間也都安排的滿滿的,孩子根本就沒有自己的空間。

其實,孩子正處在快速發育成長的階段,對一切都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適當放鬆一下孩子,讓孩子做一些自己喜歡的時間,比如出去和小夥伴一起踢踢球,跑一跑看一看,不僅能夠鍛鍊孩子的身體,提高孩子身體免疫力,還能幫助孩子開動腦筋,增強想象力和創造力。

2、把孩子當成成人來平等對話

一些家長覺得孩子還好,不需要跟他講太多,說多了他也聽不懂不明白。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孩子也有長大的時候,家長不能總是把他們當成孩子一樣去看待,父母可以嘗試着用朋友的身份去和孩子聊天,忘記彼此的身份,這樣孩子更願意去接受,也更容易打開自己的話匣子,和父母談自己的知心話。

孩子就像就是一張白紙,畫筆就在父母的手中,孩子今後的性格成長如何,父母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所以父母不管自己平時再忙,也要抽出時間給孩子聊聊天,培養親子感情,爲孩子點亮前方的“明燈”。

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點擊頭像關注“向上呀寶貝”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