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句耳濡目染的詩句許多人從小背到大,然而大家真的明白這其中包含的深重的情感嗎?

如今快節奏的城市生活壓得不少年輕人直不起腰,深夜鍵盤的敲擊聲和大把脫落的頭髮似乎已經成爲了一種常態,更別說抽出時間去陪伴父母了。

然而這世間從不缺乏感人至深的愛,有這樣一位40歲女兒抱着白髮母親哄睡,讓人看紅了眼圈。

網友小燕近日曬出的一組視頻走紅了網絡,引得網友在底下留言稱\'\'太感動了!\'\'、\'\'對比之下自己太慚愧了\'\'、\'\'這週末一定要抽出時間回趟老家\'\'等等。

不過小燕稱,她拍下這組視頻的初衷並不是想要獲得來自四面八方的讚美,而是出於自身的反思和愧疚。常年工作在外的小燕一年中並沒有多少時間能待在家中,她至今才意識到自己錯過了多少與家人的陪伴。

這組視頻包含了三個小視頻,有小燕的媽媽和外婆一起看電視、媽媽喂外婆喝湯這樣溫暖人心的記錄,其中最令人感動的是第三個視頻。

視頻中小燕的母親正在用懷抱孩子的姿勢抱着外婆哄睡,口中還哼着輕快的搖籃曲,彷彿懷中這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只是一個初降人世的嬰兒。據小燕所說,外婆在前年患上了老年癡呆,這樣的場景已是母親與外婆相處的常態。

如果不是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小燕可能永遠也不會看到這一幕,網友評價母親的\'\'中國好閨女\'\'也使她熱淚盈眶,她表示今後一定會多抽出時間來陪伴家人。

其實作爲寶媽的我認爲,晚年的幸福並不取決於生養多少個孩子,而是用心培養好每一個孩子,這不僅是能給到孩子的人生禮物,也是對自己而言最好的保障。那麼父母對待孩子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第1, 用正確的方法愛孩子

伴侶之間的相處有這樣一條準則:別愛得太滿但也請深愛。這句話表明的便是一個把握度的問題,其實這條準則放在父母與子女身上同樣適用。

現在大部分家庭的孩子都是\'\'捧在手中怕摔着,含在嘴裏怕化了\'\'這樣的存在,殊不知過分的溺愛不僅模糊掉父母與孩子之間應該遵守的尊卑距離,也會導致孩子成長爲目中無人 ,甚至爲所欲爲的人。

記得曾經在一篇雜誌上看到過一位女性這樣說:如果我有了孩子,我一定不會去做\'\'只愛喫魚頭\'\'的媽媽,我會和孩子一起分享美食,順便告訴他這世間沒有任何一種愛是理所當然。

如今\'\'把最好的留給孩子\'\'似乎已經成爲了每一位母親的常態,然而有時一個爲了孩子不斷對自己委曲求全的母親其實並不一定能夠贏得孩子的尊重,反而互相平等和理解纔是重要的。

第2, 培養孩子事情參與感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當孩子想要問家長一些事情時,大人總會用\'\'你還小,不能告訴你\'\'這樣的理由來搪塞,而有些孩子聽聞了父母的話就收起了好奇心,有些則不會就此作罷,甚至會用錯誤的方法去尋求他們想要的真相。

生活中除了確實不適合孩子知道的事以外,父母應該適當培養孩子的事件參與感,也是無形中鍛鍊他們獨立的一種方式。

此外,把孩子當成\'\'祖宗\'\'伺候這樣的行爲也是不可取的。對於孩子來說,有時候有意義的事並不只是考試考了班級前十,爲媽媽拖一次地洗一次碗這種生活小事也是成長過程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作爲家長也更用秉持\'\'孩子也是家中一員\'\'這樣的心態,讓他們參與到家庭小事中去,才能在將來更好地融入到社會這個大家庭中去。

人們總說,愛不是索取,愛是付出。然而我們不妨捫心自問一下:我們真正爲父母付出的有多少?

小時候肆無忌憚地享受着家人的溫暖,長大後爲了理想背起行囊奔向他鄉,我們可曾想過,真正的美好也許並不一定是\'\'詩和遠方\'\',而是家中時刻牽掛着我們的親人。

關於父母與子女的相處問題大家有什麼心得嗎?一起來討論吧。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