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篇Science!施一公、顏寧課題組發表“結構生物學”最新成果;震驚!乳腺癌細胞早在胎兒細胞期就已“埋下伏筆”;爲改善心臟健康,Nature子刊:給腸道菌“下藥”;辨色識癌!MIT這種新技術可有效預測化療藥效果;Nature子刊頒佈CAR-T療法指南,關聯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重磅!兩篇Nature共同揭示:新型肺細胞…………更多資訊,請跟隨小編一起回顧吧。

重磅!國外上市急需藥品可以直接在CDE申請上市,免做臨牀

8月8日,藥品審評中心(CDE)發佈了《關於徵求境外已上市臨牀急需新藥名單意見的通知》,其對近年來美國、歐盟或日本批准上市新藥進行了梳理,遴選出了Alectinib Hydrochloride 等48個境外已上市臨牀急需新藥名單,可提交或補交境外取得的全部研究資料和不存在人種差異的支持性材料,直接提出上市申請。

工匠精神打造單染色體細胞的奇蹟——覃重軍研究員Nature文章分享會在漢圓滿召開

8月2日,中科院上海植生所與武漢菲沙基因信息有限公司、軍事醫學研究院等單位聯合於《Nature》發表了一項“引爆”科研界以及中央電視臺等衆多媒體平臺關注的重磅成果——中國科學家創造全球首例單條融合染色體酵母。這項成果將可能進一步加強人類對生命過程的調節和控制能力的探索。8月4日,受文章合作單位武漢菲沙基因信息有限公司的邀請,覃重軍研究員空降武漢,爲大家分享“三維基因組與人造生命的奇蹟”。

國家藥監局印發2018年醫療器械行業標準制修訂項目

8月7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辦公室發佈關於印發2018年醫療器械行業標準制修訂項目的通知,要求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醫療器械標準管理中心要嚴格按照《醫療器械標準管理辦法》《醫療器械標準制修訂工作管理規範》組織開展醫療器械行業標準制修訂工作,加強制修訂工作和經費管理,確保各項工作任務按要求完成。

2017《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藍皮書》正式發佈!聚焦行業發展路徑與經驗

2018年8月6日,火石創造正式發佈了2017年度《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藍皮書》,該藍皮書由火石創造研究編著,利用火石創造自主研發的 Spider 智能數據源構建系統和 Darwin 數據智能處理引擎,系統研究分析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現狀與趨勢,梳理全球生物醫藥產業重點集聚區及國內典型產業園區培育產業的發展路徑,提出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建議,爲各級產業主管部門、從業機構提供指導與參考。

克睿基因獲1700萬美元A輪融資,啓明創投領投

蘇州克睿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克睿基因”)今日宣佈已完成1700萬美元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啓明創投領投,清松資本、盛鼎投資共同投資。

Nature子刊頒佈CAR-T療法指南,關聯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去年8月,FDA批准CAR-T療法用於治療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一年後,德克薩斯大學MD Anderson癌症中心聯合兒科急性肺損傷和膿毒症研究者網絡(PALISI)的科學家們發佈了關於兒童接受CAR-T細胞治療的全面共識指南。指南匯集頂級專家在識別治療相關毒性的早期跡象和症狀方面吸取的經驗教訓,並詳細介紹了應對這些症狀的方法。

兩篇Science!施一公、顏寧課題組發表“結構生物學”最新成果

8月10日,施一公、顏寧同時在《Science》期刊發表了各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兩位學界大咖利用冷凍電鏡技術在結構生物學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

重磅!兩篇Nature共同揭示:新型肺細胞

8月1日,《Nature》連發兩篇文章,同時揭示了一種新型肺細胞——“肺部離子細胞”(pulmonary ionocyte)。兩個不同的研究團隊利用單細胞RNA測序技術對人類以及小鼠的呼吸道細胞繪製了詳細的分子圖譜,從中發現了新的知識點。

辨色識癌!MIT這種新技術可有效預測化療藥效果

如何確定癌細胞是否對化療藥物產生反應?相信不僅醫生想知道,患者更想知道。8月7日,麻省理工學院官網報道了一種可“辨色識癌”的神奇傳感器——通過識別該傳感器與體內過氧化氫反應時的顏色就能揭示這些化療藥物的預期效果!

升級”CRISPR?Cell子刊揭示比Cas9更有效、更安全的酶

Cas9是CRISPR基因編輯最流行的酶,但科學家們最近找到了確鑿的證據,證明其效力和精確度低於較少使用的CRISPR蛋白Cas12a。 由於Cas9更有可能錯誤地編輯植物或動物的基因組,破壞其正常的功能,所以科學家們建議使用Cas12a以確保更安全有效的基因編輯。

爲改善心臟健康,Nature子刊:給腸道菌“下藥”

腸道細菌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其中一個重要的影響方式是它們會產生並釋放化學物質,有些代謝物會滲入我們的血液,循環至其他部位。近期,科學家們找到一種“改變腸道菌”的新方法,可以在不傷害它們的前提下降低血栓風險、改善心臟健康。

意外!除了下一代,父親基因還會間接影響母愛

一直以來,父親對於後代的影響是一個研究熱點,父親的年齡、壓力、DNA會影響後代健康、行爲,甚至於關聯某些疾病的風險。現在,一篇最新研究發現,除了後代,父親基因可能還會間接影響母親,特別是她養育寶寶的行爲。

新發現!大腦細胞的pH失衡可能導致阿爾茨海默症

到目前爲止,阿爾茨海默症沒有治癒的方法,也沒有預防或逆轉其症狀的藥物。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醫學科學家在實驗室培育的小鼠腦細胞中發現了新的證據,在星形膠質細胞核內體的pH失衡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症的根源。他們使用組蛋白脫乙酰酶(HDAC)抑制劑的藥物治療阿爾茨海默症基因變體的pH-失衡小鼠細胞,成功地逆轉了pH值問題,提高了清除澱粉樣蛋白的能力。

減肥可緩解糖尿病病情,爲什麼?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糖尿病影響全球約4.22億人,其中約90%的病例是2型糖尿病。這類患者中多數體重超重或肥胖。最近的臨牀試驗表明,將近一半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確診6年內進行減肥干預後,症狀緩解,達到非糖尿病狀態。那麼爲什麼減肥能緩解2型糖尿病呢?來自紐卡斯爾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的 Roy Taylor在一項新研究中揭示了原因。

End

本文系生物探索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須在正文前註明來源生物探索。

相關文章